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128章 佛洞擒谍与掌柜奇谋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1899年10月下旬,商队从阿克苏启程前往库车,这段约250公里的行程需穿越戈壁、绿洲与河谷,历时7至10日。

李掌柜商在阿克苏“永宁街”购入御寒的俄制厚毛毡,补充了苜蓿草料,并用和田玉贿赂了清军粮台官换取了十袋黍米。两名脚夫因沙暴中丢失货物被辞退,替换为自称精通戈壁寻水的柯尔克孜猎人阿迪力。另有一名自称“甘肃皮货商”的汉人加入。

首日沿阿克苏河向北,深秋的南疆寒意渐浓,两岸农田中维吾尔农夫正用坎土曼收割最后的玉米,孩童拾穗换取商队的俄国糖果。夜宿温宿县,驿丞以“防火禁灯”为由勒索半袋葡萄干。次日进入却勒塔格山南麓,狭窄山道上突遇滚石。柯尔克孜向导阿迪力以套索稳住受惊骆驼,王月生看到那个新加入的甘肃皮货商拿出块怀表对着山体看时间,不觉皱了皱眉头。

近拜城时遇清军哨卡,把总持锈迹斑斑的劈山炮要求将查验到的玉石充公。李掌柜塞了好处后仍然不肯放行,死活要截留两箱俄产印花布。王月生此次却是不愿将那个令牌拿出来了,他本能地感觉到商队里面来历不明的人太多了。从阿克苏至拜城的约100公里路程用了3日。

第17天,商队离开拜城前往约80公里外的克孜尔。

当商队踩着夕阳的余晖抵达克孜尔千佛洞时,这座丝路北道的佛教圣地正被暮色染成一片苍凉的金红。木扎提河的波光碎成千万片铜箔,映着洞窟群蜂窝般的剪影,仿佛整片山崖在燃烧后凝固成永恒的残烬。赤红色的砂岩山体在落日下愈发炽烈,岩壁上的洞窟如同被巨神之斧劈开的眼睛,空洞地凝视着河谷。晚风穿过窟窿,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是佛陀灭度后未散的叹息。木扎提河畔的胡杨林褪去金黄,化作铁锈般的暗赭。野骆驼群在浅滩饮水,惊起一群寒鸦,翅膀拍打声与洞窟檐角的风铃残片叮咚相和。

最后一缕阳光斜射进第38窟(后世被探险的德国人称为“音乐窟”),照亮壁画上持箜篌的飞天——她的青金石颜料早已剥落,但石膏底层的轮廓仍如幽灵般悬浮在黑暗中。第8窟的《降魔变》壁画上,魔王的利爪在夕阳斜射下投出狰狞的阴影,仿佛随时要撕裂佛陀的袈裟。而佛陀低垂的眼睑正对西方。山下柯尔克孜牧人驱赶羊群归圈,皮鞭声炸响在河谷。头羊颈间的铜铃与千佛洞残存的青铜佛铃共振,牧童的呼哨惊飞了在壁画裂隙中筑巢的沙鸡。

独居的老喇嘛桑吉正用驼毛刷清扫第17窟的积沙,褪色的僧袍与壁画上的供养人融为一体。他每日申时敲响铜磬,声波震落梁上的蝙蝠,此刻磬声却混入商队驼铃,惊起崖顶的游隼。窟前空地上,龟兹商贩艾合买提借着暮色向商队展示一卷“唐代《法华经》”。王月生出于好奇,用1盒俄制火柴换了一片残片。自从他发现这种火柴几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般等价物后,就在后世定制了许多,放在系统空间内随时取用。

商队在此扎营休息。王月生趁机魂穿后世,一查发现自己的残片是用羊奶与烟灰伪造的赝品,颇为生气。但是想到自己的代价不过是区区一盒火柴,倒也觉得彼此彼此。但是很快搜索到了信息,发现这里七个月后就会被德国探险队勒柯克劫掠,几年后又会被日本探险队糟蹋,感觉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河谷对岸的台地传来狼嚎,商队急忙点燃掺了硫磺的驼粪堆。跳跃的火光中,第27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忽明忽暗,壁画上的虎群与现实的狼眼在暮色中重叠。随后,一队瘸腿的清军骑兵举着火把沿河巡逻,声称搜查“私运佛首的奸商”,实则用枪托敲诈商队两包俄国白糖。火把的光掠过第205窟,照亮供养人画像上的回鹘文题记——这些文字将在1906年被日本探险队切割盗走。

待巡逻队走后,除了守夜人,营地很快陷入沉寂,大家都被整天的赶路耗尽了精力。王月生偷偷潜入千佛洞,发现自己并非唯一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的人。那位自称甘肃皮货商的汉子居然在后世编号第14窟内,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镁光灯偷拍《弥勒经变图》。镁粉燃烧的瞬间,壁画上青绿色的山林神祗如魑魅显形,惊得洞外骆驼嘶鸣。王月生暗笑一声,取出一把泰瑟枪冲着他的后背扣动了扳机。随着一阵滋滋声,那个汉子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王月生从他怀中搜出了那块怀表。

王月生回到帐篷中,把玩着那块怀表,却发了愁。他原想着是将这个行迹已经暴露的外国间谍惊走,然后用系统的力量剥离那些壁画,把一切责任都归在这个间谍身上。不过想到后世历史上的勒柯克破坏性手段割走的壁画至少有500平米,这么大规模的壁画消失必然会在当地造成轰动性事件。佛教在新疆早已衰落,当地穆斯林(维吾尔族)对佛教遗迹缺乏认同,视壁画为“异教遗物”。虽有守窟喇嘛桑吉这些年尽力维持,但如果出现什么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恐怕这些洞窟里的文物还没被外国人盗走,就已被当做惹事的异端被当地人毁灭。至于将这个遗迹隐藏起来,那根本不可能。在绵延3公里的山上,散布着200多个石窟,内存壁画有上万平方米,还有不少彩绘塑像。这些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衰落于公元9世纪,比自己后面要动手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早300年。

想了半天,只有利用此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自然条件,狐假虎威,用那块令牌做些文章了。

第二天一早,王月生找到了李掌柜,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自己昨晚查到一个探子,觉得应该是有外国人看上了洞窟里的几样东西。看看李掌柜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保护好这片地方,最好不用自己出面。王月生自己不想出面,是自认自己无论是在后世还是在前世,都不会玩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尤其在前世,还要动辄下跪,这个是他这个后世人在前世哪怕过了这么多年都迈过不去的心理上的槛。而古人所说的车船店脚牙,都是要跟各种官面和黑暗势力打交道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出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才是各尽所能。

李掌柜丝毫不奇怪,说“难怪那个搭伙的甘肃汉子今儿一大早就离队了呢。大人(自从王月生给他看过令牌后他就改口称大人了)做的是对的,别说您是官家的探子,就是我们这种商队,都得给官家捎带私密物件或者提供沿途见闻,外国商队也是一样。大家都是混口饭吃,最好别随便取他性命” 。

李掌柜思索了一番,又道“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民间和官面上一起协力办理。大人知道此地是回区,当地的回人早对佛家的洞窟造像心生不满,不如以“防止宗教冲突、维护圣地安宁”为由,由伯克(维吾尔宗教领袖)出面请求将这些洞窟封存。这样,里面的东西有了保护,再有外来人想拆封盗取,当地回人也不会视而不见。当然,官家也必须出面。此地正位于古龟兹(后世库车)至阿克苏的交通要道上,官府的“台站”(驿站兼军事据点)和卡伦(满语“哨所”)本就承担维护商路安全、稽查走私的职能。若以保护商路名义派驻士兵,既能掩盖保护洞窟的真实目的,又合朝廷办事的体制”。

想了想,又说“若要增设卡伦和台站,按体制须由库车办事大臣或参赞大臣提出设防需求,拟定方案。常规哨所由伊犁将军或乌鲁木齐都统批准,报兵部备案。重要哨所需奏报清廷裁定,然后由提督或总兵调配绿营兵力,后勤由布政使司或粮台负责。但如此一来,牵连甚广,且耗时日久。

此地归库车直隶州托克苏分防县(后世拜城县)管辖。不如向知县张维翰大人转呈此地伯克的吁请,并建议暂设厘金税卡稽查往来商旅顺带协助本地治安,向道台常庚大人报备即可。至于厘丁,可向此地绿营或者回队请一二十人的“余丁”(预备兵)协防巡逻即可。此种厘金税卡不属军伍,无须审批,而借丁巡逻,只要协饷发足,官府还巴不得有人帮他们养兵。省下的饷银不知又可肥多少老爷。如果还不放心,可以请县里将去往洞窟的路径划作屯田给那些厘丁耕作。那些人有了田地,哪里还肯让人随意穿行”。

王月生听后大赞道“先生大才,居然屈就一个商队管事,真是可惜啊”。

“大人谬赞了。我等虽未能求取功名,但也学过圣人之道。兼行路岂止万里,沿途各色人等都须小心应对打点,山匪水霸不知斗过多少。出门方知天下之大,时事变动之巨,西洋人进步之速。以往困守书斋,闭目塞听,一心科举,现在想来,着实是井底之蛙”。说到此处,李掌柜一反平日谨小慎微之色,眉目间似乎多了一股傲然之气。旋即感觉不对,赶紧又变得低眉顺眼起来。

王月生笑道,“先生和我都是四海漂泊之人,更同甘共苦一路,出生入死不知凡几,千万莫做此俗人之举。还望有以教我”。说罢,躬身施礼。

李掌柜连忙伸手虚扶,道“大人错爱,小人诚惶诚恐,敢不效命。只是此举恐怕要费些钱财。若等官府拨付,恐怕无人理会,反而枉费了大人的好意”。

“大概多少费用可敷用度?”王月生直言问道。

“含口粮折银,若是回队(本地招募的回族士兵),年饷约10两。若是绿营汉兵,约12–18两。一般还要配个外委把总(正九品)或委署骁骑校(无品级代理军官)带班,年俸约36两,另加“养廉银”和津贴。这样饷银一项每年大概要300–500两白银。修建工事、营房约需200–500两。这样的话,第一年约需500–1000两,其后每年维持成本约400–800两。至于马匹,每匹年耗约20两,可以依赖本地采购或屯田供给”。李掌柜对这些事情倒是颇为熟悉,娓娓道来。

此时1两白银约合后世150–200元人民币购买力。王月生想了想,道“这部分银两由本人出,算民间协饷好了。不知可否请李掌柜代为向县道两级长官呈请,本地伯克这里也望先生协调。本人另外谢先生200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