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250章 彝寨午餐与晋宁夜宴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寨口磨秋架下,白须老者正用木炭烤着苦荞粑粑。见马队靠近,他敲了敲吊在火塘边的铜锅,锅沿露出的酸笋尖还挂着晨露。老马脚子用盐块换来整锅酸汤,老汉用彝话高喊两声,竹楼上即刻坠下串红椒干,正落在沸腾的汤锅里炸开呛香。马帮从村民处陆续换得苦荞粑粑、新米糍粑(刚舂制的糯米团,裹着芝麻)、腊肉片(烟熏火腿,切得薄如蝉翼)、岩羊奶酪(山羊奶发酵制成,酸涩带膻香)、树花(松树寄生嫩芽,焯水后凉拌)、苦刺花(山刺玫花苞,焯水去苦)、麻香浓烈的野生花椒、蘸盐巴解腻的火把梨片,甚至还有自酿的苦荞酒。

彝族老妪用羊毛毯裹着岩羊奶酪,马帮伙计用木秤称盐,双方为“半斤盐多换一瓢苦荞”讨价还价,最终用半块盐巴达成妥协。王月生偷偷塞给孩童两枚铜钱,换得一把野生杨梅,被彝族汉子瞪眼喝止:“山里人不吃铜臭!拿盐巴换才体面!”,然后把这捧梅子当做交易的搭头免费送给了王月生。彝族视盐为“神赐”,交易时忌讳说“卖盐”,而称“借白沙”(白沙指岩盐)。马帮伙计脱下草鞋垫在盐袋下,以示对山神的敬畏。

马帮在村寨空地上支起铸铁锅,用松枝生火。炊烟起时,驮架成了临时灶台。锡制茶罐煮着菌子酸汤,英国商人装烟土的铁盒反扣过来,倒成了煎腊肉的绝佳铁板。撒梅姑娘们送来用芭蕉叶包着的羊奶乳饼,盐粒在温热的奶块上融成霜花。瘸腿骡子忽然昂首嘶鸣,原是檐下晾着的紫米酒被山风掀了草盖,酒香混着煳辣椒的焦气,惊飞了柿子树杈上打盹的铜蓝鹟。

赶马人将玉米粒与荞麦面混合煮成稠粥,及烤制玉米饼;将火腿切片后与野菌炖煮成汤,马帮汉子的砍刀削下块盐岩,在火塘石上磨出雪末,纷纷扬扬落进汤锅。腊肉切大块,丢进滚水汆熟,蘸椒盐与火把梨汁。肉脂滴入火塘,爆出噼啪作响的松脂香。焯水的树花拌入盐、花椒粉,再浇一勺岩羊奶酪的乳清,酸辣开胃。荞麦粑粑埋入炭灰煨烤至焦脆,剖开夹入岩羊肉片,撒辣椒面与野生茴香。

彝族寨子头人递过漆木碗,碗中盛着鸡豆凉粉,黑山豆制成,浇红油与木姜子汁。这边众人学着舔碗沿以示尊重。者黑嫫解下腰间葫芦,倒出玉米酿造,度数不足10°的包谷酒,与彝族头人“三碰杯”——“一碰山神,二碰路平安,三碰兄弟情!”完成这些仪式,一众人开始大快朵颐。

马帮结束午餐后,寨中仍弥漫着烟火气息。石板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寨民将乌米饭、烤土豆和腌肉装入竹筒,赠予马帮作为干粮。头骡脖颈的铜铃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赶马人用布巾擦拭马鞍上的油渍,寨子里的彝族孩童围着马队嬉闹,手指着驮满茶叶和盐巴的货架发出惊叹声。寨中长老以土碗盛满苞谷酒,用彝语念诵祝辞,祈求山神护佑马帮平安翻越险岭。

队伍从寨口踏上关索岭古驿道,脚下白石铺就的台阶因常年踩踏已磨出凹痕,石缝间生着青苔,马蹄铁与石板相击发出清脆回响。驿道两侧是陡峭山崖,深谷中灞陵河奔流声隐约可闻,偶有山鹰掠过云雾缭绕的晒甲山顶。行至“十六盘”弯道时,赶马人需紧拽缰绳控制骡马转向,货架上的陶罐随颠簸轻微碰撞,发出叮当声。途中经过双泉寺旧址,残破石墙上仍可见明代题刻“滇黔锁钥”,寺旁山泉汩汩流淌,马帮在此短暂歇息汲水。

午后阳光透过古松针叶洒下斑驳光影,山风裹挟着松脂与马汗的气味。赶马人哼起滇黔小调,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灌木丛中的野雉。途经一处开阔山脊时,可远眺晋宁坝子的稻田如棋盘般延展,与天际线相接处浮着薄霭。驿道旁偶见废弃的烽火台和清代界碑,碑文已风化难辨,石缝中野菊盛开,为苍凉古道添了几分生机。

临近黄昏,马帮行至“九盘坡”——一段九曲陡降的石阶路。赶马人以麻绳缠住货架防倾覆,头骡铜铃急促摇响,蹄铁在石面擦出火星。坡底可见晋宁城垣轮廓,城门外茶棚升起灯笼,隐约传来其他马帮的吆喝声。此时山雾渐起,赶马人点燃火把,火光映出岩壁上“关索岭”三个朱红大字,标记着这段艰险旅程的终结。

傍晚时分,马帮抵达天方阁。夕阳的余晖洒在建筑的飞檐上,显得格外宁静而庄重。天方阁坐落在晋宁城南郑和故宅旧址,原为郑和家族祠堂,改建后融合了中式飞檐与阿拉伯拱券。青瓦白墙的院落呈四合院布局,正厅悬挂“天方阁”匾额,匾角锈迹斑斑,隐约可见“明永乐九年”的篆文。门廊立柱采用波斯风格的蓝釉瓷砖贴面,檐角悬垂的铜铃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正厅神龛里并排供奉着头戴金丝冠、手持航海图的郑和木雕像与额间贴着镇邪鸡血的彝族山神泥偶。正厅穹顶藻井以二十八星宿图为底,暗合郑和下西洋时参悟的“牵星术”。内部北墙悬挂褪色的《郑和航海图》,绢面洇着茶渍与血渍,传为某任马帮主酒后撕扯所致。图旁立着青铜牵星尺,尺身裂纹间嵌着半片风干的犀牛皮,据说是郑和船队测量纬度的工具。供桌上摊开泛黄的《马哈只墓志铭》拓片,碑文记载郑和父亲“哈只”(朝觐者)的航海经历,字迹被香火熏得焦黑。

东厢房改作马帮伙房,土灶上悬着口铁锅,锅沿缺角处焊着枚西班牙银币(光绪年间流通的“本洋”),币面圣母像被烟灰熏得模糊。西厢房仍保留郑和家族养象的痕迹,青石槽底刻着梵文“卍”字符,槽内残留着马帮喂马的碎草,混着几粒风干的缅枣核。天方阁后院残存一口枯井,井沿阴刻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阿拉伯文,字缝里塞着半截风干的槟榔,是马帮为驱瘴气塞入的。井底沉着一枚青铜罗盘,指针锈死在“天方”方位(麦加方向),盘面裂纹形成北斗七星图案。

马帮在院中燃起松枝火堆,火光将阿拉伯式拱券投影成诡谲的十字架。伙夫老赵用铁钎串起偷来的晋宁城烧鸭,油脂滴入火堆爆出硫磺味的火星,惊醒了檐角铜铃的嗡鸣。驮盐的骡子不安地甩动鬃毛,铁蹄在青石板上刮出刺耳声响。院角石臼里泡着普洱茶与罂粟壳,汤色暗红如血——这是马帮为抵御夜寒自制的“探险药茶”。

者黑嫫在井边拾到半块陶片,上面用泰米尔文与汉字混刻着“以盐赎罪”。

本来这里一般可以接待王月生此行三倍的人马,但者黑嫫知道王月生喜静,自己也不愿夜里颠鸾倒凤的场景落入外人耳目,所以提前派人包下了这个现在已被改成客栈的地方。当然,者黑嫫更是知道王月生是个好嘴之人,也让客栈安排了他们家最有名的“盐路星辉”——融合滇中时令风物与回族清真礼俗的盛宴。

前菜有

冷盘银鱼拌茨菇丝:抚仙湖银鱼干去骨切丝,本地茨菇焯水去苦涩,银鱼丝与茨菇丝加花椒油、柠檬马鞭草汁凉拌,撒彝族井盐颗粒;

热卤乳扇卷火腿:大理乳扇油炸至酥脆,牛肉火腿薄片隔水蒸软,乳扇包裹火腿片,淋红曲米卤汁,撒七甸花椒粉。

主菜有抗浪鱼三吃,分别是

清蒸鱼脍:活抗浪鱼,现杀去鳞,鱼腹塞紫苏叶,浇鸡枞菌熬制的清汤;

椒盐鱼骨:鱼骨油炸后裹椒盐,配彝族蘸水腐乳+鱼腥草汁;

鱼血糯米饭:鱼血混合紫糯米蒸制,撒野生茴香籽。

还有沙茶羊肉抓饭:取阿訇净手屠宰黑山羊肋排、大理沙茶酱、晋宁红米,羊骨熬汤煮饭,肉块用沙茶酱与南洋咖喱粉焖烧,配烤乳扇解腻;

茨菇腊肉煲:用本地滇南黄牛肉熏制的腊肉丁煸炒出油,与茨菇慢炖,收汁时撒苍山雪水泡制的木姜子。

汤品是鸡枞菌炖松茸鸡汤:用时令的野生鸡枞、干巴菌、晋宁磷矿区特有的松茸,同老母鸡与磷矿泉水炖煮6时辰,菌类切片垫底,撒哈尼族姜黄粉。菌类经回族“净仪”,流水冲洗三遍,剔除了任何虫蛀痕迹。

主食是普洱茶香粑粑卷:普洱茶七子饼边角料与苦荞粉做成茶香饼皮,包裹乳扇丝与苦荞粑粑,蘸白族风味玫瑰酱。

时令野菜苦刺花拌豆腐:苦刺花焯水去涩、石屏豆腐碾碎拌野菜、彝族腐乳,淋花椒油,撒楚雄野生薄荷叶。

甜点是椰丝抗浪鱼松:抗浪鱼干去刺磨粉,与勐海红糖制成鱼松,与椰丝炒制,压模成船锚形状,撒盐渍抚仙湖沿岸移植的樱花。

席间,吃到晋宁磷矿的松茸和矿泉水时,王月生心中一动,随即又想到了别的。感觉此时场合不适合发问,便将问题放在一边,大快朵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