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1章 失踪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与还在的古希腊垃圾堆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王月生此时在1895年6月的埃及明亚省巴纳萨村。他要抢在那两位英国探险家到来之前,从这里的古代垃圾堆中尽可能多地抢救珍贵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献,放进系统空间内,带回现代。

此刻,他心中因一个月前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的阴郁一扫而光。那时他带着从本时空大清国云南省蒙自道弥勒县王家老营选拔出来的几个留洋学员乘船前往欧洲,途中特意带几人改道去了波斯帝国的胡齐斯坦,即后世(自己魂穿来自的原生时空)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的舒什市。波斯要在40年后才改名伊朗。

当时,他带着几人按照2024年买到的专业考古资料中标注的北纬32.1903°,东经48.2576°这一位置,找到了位于苏萨卫城的后世的考古遗址,在专业人员口中的“大平台”附近,按照当年的考古报告:

找到了报告中提到的大量战利品堆积层;

找到了纳拉姆辛胜利石碑,这座高约2米的粉砂岩石碑,刻画阿卡德帝国国王纳拉姆辛(公元前2254–2218年)征服山地部落的场景,浮雕中国王头戴角盔,象征神性,报告中称同为埃兰人从两河流域掠夺的战利品,与汉谟拉比石碑一同被埋藏;

找到了包括埃兰女神纳皮里莎青铜像残件,以及武器、祭祀用具;

找到了原属苏萨神庙墙面装饰有埃兰神话图案的琉璃砖;

找到了刻有巴比伦语的贸易记录和土地契约的行政泥板,报告称年代早于汉谟拉比时期,显示苏萨曾长期接收两河流域的文书档案;

找到了玛瑙和青金石材质的滚筒印章,雕刻神话场景,据说部分属于巴比伦贵族所有;

找到了报告中称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面土壤中的波斯帝国时期的金箔、铭文砖等;

但是,一直挖到地下两米,甚至又加挖了两米,都没有看到那座自己上中学时就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那个用黑色玄武岩制成、高约2.25米、顶部宽0.65米、底部宽1.90米、重约4吨的石碑,那个用阿卡德语刻了3600行楔形文字的石碑,那个用282条法律条文涵盖财产、贸易、家庭关系、刑罚等领域,体现“以眼还眼”同态复仇的司法原则的石碑,那个后世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如何在4500年前用青铜器或者可能的铁器在如此坚硬的玄武岩上刻字的石碑,那个历经4500年的时光仍然光彩照人的石碑,咋就不见了呢?

按捺住内心的失望,他简单回填了探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更没有带走任何现场看到的文物。因为这些应该属于其他科学家的成就,他不想僭越,除非有助于他完成系统交给的任务,或者能帮得上此时空的祖国。当然,他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一行人留在现场的脚印很快被掩埋了古代埃兰王国遗迹的风沙再次掩埋。

王月生一直担心自己乱入了一个跟后世不在同一轨道的前世,直到此时看见了眼前这些同样在后世的另一份考古报告中提到的垃圾堆。

这里位于埃及中部,尼罗河西岸,距离首都开罗约400公里,离着名古城卢克索约100公里,处于尼罗河谷与西部沙漠的过渡地带,是后世奥克西林库斯遗址的核心区域。

“生哥,咱们突然中断去法国的行程,从开罗下船,连金字塔都没看,车马劳顿地跑了好几天,就是为了来看这个垃圾堆?”。此时,正站在埃及沙漠旷野中的四个中国人中的一个魁梧的年轻人问向另一个身材中等、相貌普通的年轻人。

“阿宽,还有阿珠、大韦,我知道你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要来这里。我只能告诉你们,这里有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虽然你们很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被称作生哥的王月生对其他三名同伴说道。难道他要告诉他们,他打算从这里取走的东西,要一百多年后才派上用场?

虽然对于其他三位来讲,一百多年后才能派上用场的东西显然无足轻重,但对于他这个可以魂穿此刻的1895年的前世和后世此时的2025年两个时空的人来讲,却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跟你们上课的时候说起过有种理论称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是目前信史,哦,也就是有明确的文献或者文物可以证明的,现在还追溯不了这么远。而这里,估计最晚在咱们的夏朝,就已经是当时上埃及第十九诺姆(Nome)的首府了,诺姆是当时埃及行政区划的单位,就像咱们大清的省或者道那样的。当时这个地方叫奥克西林库斯,或奥克西林丘恩城,因为当地人崇拜一种鱼类”,他把旁边探头探脑听得认真的在场唯一的女生阿珠的头推到一边,对着旁边两个男人小声说,“它们的食物是一个名叫奥西里斯的埃及神的老二”。两个男人听得面面相觑。大韦道“埃及的鱼都这么牛的吗?”,阿宽则道“埃及的神全身都是宝啊。不过他一个神的那个能养多少鱼呢?难道像韭菜一样可以剪完一茬再长一茬?”。阿珠在旁边看几个男人挤眉弄眼聊得猥琐,远远地啐了一口。

“继续说正事”,王月生清了清嗓子正色道,“公元前332年,那时咱们中国正好是战国七雄争霸的时候,秦国变法的商鞅死了没多久,这边欧洲有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把这个地方变成了希腊化的城镇。那时候,据说它有三英里长的城墙,一英里我告诉过你们有多长撒,这次还会去英国,都要用到这些知识点的。继续啊,整个城有五个或更多的城门;有柱廊式的街道,每条都有一英里长,在中央广场交汇;有能容纳一万一千人的剧院;有宏伟的塞拉皮斯神庙。东边是码头;西边是通往沙漠的道路,以及通往绿洲和利比亚的骆驼道。周围都是小农场和果园,每年的洪水都会灌溉它们。亚历山大征服古埃及后,希腊定居者接受了埃及的神圣动物和他们自己的神。这些定居者的后代统治了埃及一千年,直到阿拉伯征服。在他们的城镇里,他们说、写、读希腊语;崇拜他们的鱼,学习他们的荷马”,王月生借用他在后世查阅资料时,在一位叫花白历史世界的网友博客中看到的信息,现学现卖地向几个同伴介绍到,“在乡村和城镇之间,是一圈堆满垃圾的垃圾场。我们这次来,就是要在这片垃圾场中抢救回当年希腊和罗马时期遗留的文献”。

几个人听着王月生的介绍,看着眼前的景象,完全想象不出二者是同一处地方。是的,此刻在众人眼前呈现的奥克西林库斯只能用一片垃圾场来形容。古时这里因尼罗河支流的存在而繁荣,但到19世纪末,支流早已干涸,遗址被沙漠和沙丘包围,形成一片荒凉的废墟。地面上散布着古代建筑的残骸:断裂的石柱、倒塌的泥砖墙、陶器碎片和零星的石雕残块。这些遗迹属于托勒密、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行政与宗教建筑,但因长期废弃和自然侵蚀,已难辨原貌。巨大的古代垃圾丘,高耸如土丘,内部堆积了千年的生活废弃物。附近村民常在此挖掘“塞巴赫”,即富含有机质的古垃圾堆,用作农田肥料。古代建筑残留的石块和砖材也常被当地人用作建筑材料。

几人从王月生后续的介绍中,才明白为什么要在此地淘宝。

公元前至中世纪,这里先后受努比亚、波斯、希腊、托勒密、罗马、拜占庭及阿拉伯法蒂玛王朝(950-1171年)统治,成为跨地中海文明的交汇点。这里拥有早期基督教修道院和埃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反映了其多元信仰传统。当年的埃及虽识字率有限,但低廉的莎草纸成本与官僚体系催生了海量公文写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经济”,打破了传统石刻公文主导的古典叙事,揭示了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如购物清单、邻里纠纷等,直接提供了手稿证据,弥补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古籍毁灭后的文献断层。公元640年阿拉伯征服此地后,运河系统废弃,导致沙漠定居点无法维系,居民迁至水源充足的城镇,奥克西林库斯逐渐荒废。虽然10-12世纪法蒂玛王朝短暂复兴时试图重建但未果,至14世纪彻底沦为沙漠废墟,后世直至19世纪末被考古重新发现。

此地位于埃及西部沙漠,远离尼罗河洪泛平原,气候极度干燥,年降雨量近乎为零,沙丘与干涸河床环绕。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地下易腐物品如莎草纸在无地下水侵蚀的区域得以长期保存。这个遗址的垃圾堆中应该埋藏着几百年间积攒的至少上百万份莎草纸,涵盖古典文献,如失传的希腊戏剧、官方档案、私人信件、税单等日常记录。干燥气候与无降水环境使莎草纸免于腐烂,形成天然的“时间胶囊”,也令奥克西林库斯成为沙漠中沉默的文明档案馆,其干燥气候与跨文明历史塑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纸莎草宝库”,将古典世界的宏大叙事与琐碎日常凝固于沙土之下。

王月生所在的后世历史上,一年后的1896年,英国考古学家伯纳德·格伦费尔和阿瑟·亨特将领导一场大挖掘,出土大量的莎草纸文献。这些文献主要用希腊语书写,涵盖了罗马时期的各种文件。这些文献包括政府记录、私人信件、文学作品和宗教文本,是研究古希腊和罗马历史的重要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