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0章 城寨的自治试点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王月生在路过云南山里白族寨子的时候,香港的九龙寨城中,林波等第二批100户流民家庭已经进寨三天了,初步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头天晚上,小校场旁的临时布告栏上贴了通知,邀请两批共120户家庭每家壮年男女夫妇和一名老人作为家庭代表,于第二天一早议事。

8月的风带着新木和干燥泥土的气息,卷过城寨中央那片刚被夯实的开阔地。一百二十户人家,每家三名代表,共三百六十口人,聚在这里,黑压压一片,像一片骤然移来的、带着不同纹理和硬度的森林。他们是陈掌柜和刘老师亲手挑选的:岭南雕花木匠指节粗大,眼神锐利如刻刀;北方打铁汉子胸膛宽阔,呼吸带着炉火的热气;江浙老染匠的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靛蓝;川中篾匠手指翻飞,仿佛随时能编出活物。没有游手好闲的浮浪子,也没有破落户的酸腐气,只有手艺磨砺出的筋骨和常年劳作沉淀下的沉静——以及此刻,面对一个全然陌生概念时,眼中无法掩饰的困惑与汹涌的暗流。

陈掌柜站在一方垫高的土台上,声音不高,却奇异地压住了所有细微的嘈杂:“各位父老乡亲,城寨初立,百废待兴。往后,这寨子里的公事,如修路、引水、防火、乃至一些公共物件的添置花销,该如何办?由谁来办?”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专注而紧绷的脸。

“老法子,是选族长、立祠堂、听乡老一言而决。但今日,我与刘老师,想请诸位一同试试一个新法子——基层自治,民主管理。”

“民主”二字如同两颗滚烫的铜豆子,砸进平静却暗藏漩涡的水面。

“简单说,”刘老师的声音清朗些,接过了话头。他身形清瘦,却站得笔直,“就是寨中大事,尤其是关系到每家每户出力出钱的事,不再由个别人说了算。需由大家推举出的代表,聚在一起,公开商议,共同议定规矩。议定之后,人人遵守。遇到新的难处,再议,再改。规矩的立与废,权在众人之手” 。

“轰——!”

人群如同被投入巨石的蜂巢,瞬间炸开。三百六十个声音,带着三百六十种口音和腔调,喷涌而出。困惑、怀疑、震惊、本能的反感、一丝微弱的好奇……各种情绪交织冲撞。

“啥?人人议事?那岂不是吵到猴年马月也定不下个章程!”一个洪钟般的声音率先盖过一片嗡嗡声。是北地来的铁匠赵大锤,他蒲扇般的大手一挥,满脸的不信,“打铁还得听个掌钳师傅的呢!没个主心骨,一盘散沙!”

他旁边一个岭南的老皮匠张阿公,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死蚊子,闻言立刻摇头,带着浓重的乡音:“后生仔,莫乱讲!没有族长,没有祠堂供着祖宗规矩,人心就野了,没了敬畏!做事没个根,要乱套的!”他浑浊的眼睛里,是对那无形宗法权威根深蒂固的依赖。

“哼!族长?乡老?”一个尖利的声音立刻顶了回来,带着晋地口音,是织绸的周娘子。她柳眉倒竖,指尖几乎戳到张阿公的方向,“俺们村原先那个族长,就是个吸血的蚂蟥!好事占尽,徭役全摊给穷户!祠堂?那是他姓周的家庙!俺们外姓人连门槛都摸不着!这种‘主心骨’,不要也罢!”她的话像一把盐,撒在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饱受宗族盘剥之苦的人心上,引来一片低沉的附和与怒视。

“周家妹子说得痛快!”一个操着巴蜀口音的矮壮汉子——木匠李老蔫拍了下大腿,嗓门也提了起来,他环视四周,“可俺们要过活,要吃饭穿衣!寨子里修墙、挖沟渠、巡夜防火,这些力气活总要有人干吧?这算不算徭役?怎么摊派才算公道?是按户?按人头?还是按各家的进项?”他粗短的手指用力点着地面,“这赋税徭役的根子,得先掰扯清楚!别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李老蔫的话像一根导火索,瞬间引爆了另一个更为敏感的火药桶。

“税?还要税?!”一个年轻的、带着浓重江浙口音的声音惊叫起来,是染坊的学徒孙小乙。他脸涨得通红,“掌柜的给工钱,我们干活,天经地义!怎么还要额外交钱给寨子?我们自己挣的铜板还不够糊口呢!这跟官府收刮有什么两样?”他年轻气盛,对任何“额外索取”都充满警惕。

“小乙哥,话不能这么说!”旁边一个沉稳些的中年声音响起,是江浙来的老染匠吴师傅,他指甲缝里的靛蓝更深了。他慢条斯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染一缸好布,盐、碱、矾,哪样不要钱?寨子要运转,好比这口大染缸,没点‘底子’(钱)怎么行?修桥补路,请郎中备药,哪样不花钱?这钱不从大家伙儿身上来,难道天上掉下来?关键是怎么收,怎么管,怎么用!得有个透明的章程,别像以前衙门里,黑箱子里摸钱!”他强调“透明”和“章程”,目光炯炯地看向土台上的陈掌柜和刘老师。

争论的焦点如同被投入熔炉的铁块,在反复捶打下不断变形。最初关于“要不要族长”的对立,渐渐分化、深入,演变成对“权力归属”和“公共负担”本质的激烈碰撞。

“没个领头的就是不行!”赵大锤依旧坚持,他指着几个同是打铁出身的汉子,“我们几个炉子靠得近,平日里谁家缺个风箱把手,谁家炭不够了,喊一嗓子就搭把手了。可寨子这么大,几百号人,不同行当,各干各的,没个说了算的人总揽调度,遇到大事,听谁的?听几百人吵吵嚷嚷?效率呢?”他身边几个铁匠纷纷点头,他们习惯了作坊里师傅的指令,对“集体扯皮”的效率深表怀疑。

“效率?赵师傅,您要的‘效率’,是不是就是一个人说了算,别人只管埋头拉车?”一个清亮的女声响起,带着点川音,是绣娘秦三娘。她针线活极好,人也泼辣。她没往土台前挤,就站在人群边缘,声音却清晰地传开:“那跟过去的族长、东家有啥区别?‘民主管理’的精髓,刘老师刚才说了,是‘权在众人之手’!规矩要大家一起立,事情要大家商量着办。慢是慢点,可这规矩立下了,是大家心甘情愿认的,执行起来才没那么多扯皮拉筋!这才是长久之计!”她的话,像一根绣花针,精准地挑开了“专制效率”与“民主认同”之间那道微妙的缝隙。

“三娘这话在理!”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捋着稀疏的胡须开口了。他是徽州来的制墨师傅郑先生,说话带着点文绉绉的腔调,“无规矩不成方圆。然此‘规矩’之源,在‘民’而不在‘官’。诸位试想,若寨中公共之规,皆出于我等公议公决,则守规即是守己之诺,护规即是护己之利。其约束之力,岂是族长、乡老之威压可比?”他试图用更文雅的言辞,阐述秦三娘朴素的道理。

然而,李老蔫最关心的“负担”问题,始终像一根骨鲠在喉。

“郑先生说得文雅,可落到地上,还是钱和力!”李老蔫的声音带着一种工匠特有的执拗,他再次把话题拽回最实际处,“公共的钱,怎么收?是按户均摊?那人口少的户岂不是吃亏?按人头?娃娃老人干不了活,也算?按各家进项抽成?那手艺好、挣得多的师傅们愿意?还有那徭役,巡夜、修墙,总得出人吧?怎么轮?能不能用钱抵?或者手艺顶?比如我出工修一天墙,能不能抵我家该摊的钱粮?这些细则不掰开揉碎讲清楚,议个‘民主’的大帽子有啥用?”

他连珠炮似的问题,把“民主自治”从云端拉回了满是泥泞和柴米油盐的地面。围绕着“公平”二字,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状况的人,立刻又划分出无数细小的阵营,低声争论不休。

就在这关于赋役形态的激烈辩论声浪稍稍低伏的间隙,一个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初生牛犊般的莽撞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刺破了男人们主导的声场:

“那…那管事的人,为啥非得是男人?”

说话的是个半大少年,站在他父亲——一个沉默寡言的岭南石匠身后,只露出半张被炉火熏得微黑的脸,和一双亮得惊人的眼睛。他叫阿石。这话一出口,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进了一滴冷水。

整个开阔地,那三百六十人的庞大群体,骤然陷入一片死寂。

风卷过地面的浮尘,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无数道目光,惊愕、茫然、困惑、甚至带着隐隐怒意,齐刷刷地聚焦在阿石身上,又仿佛被烫到一般,迅速移开,彼此交换着难以置信的眼神。张阿公的嘴巴张了张,没发出声音,只是那深如沟壑的皱纹更深了。赵大锤浓黑的眉毛拧成了疙瘩,鼻腔里重重地“哼”了一声。周娘子倒是眼睛一亮,随即又抿紧了嘴唇,飞快地扫了一眼周围男人们的脸色。秦三娘微微挺直了背,嘴角却绷紧了。绝大多数人的脸上,都写着同一个意思:荒谬!自古以来,议事掌权,哪轮得到妇道人家?这是天经地义,如同太阳东升西落,根本无需讨论的“铁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