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137章 消弭曼德拉效应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当然,在后世翻看到这些档案的时候,王月生更是注意到了系统所说对之前千佛洞的曼德拉效应的消弭工作已经开始了。很快,网络上又出现了一篇热点文章,题目是《薪火相传,接力守护---纪念我的祖父发现千佛洞遗址的经过》。文章说作者的祖父当年是个“反动学术权威”,十年文革时被下放到新疆干校劳动,期间发现了当时默默无闻的千佛洞,文革后又带队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该文物的考察。还附上了两份解密的内部文件的影印件。

第一份是《关于申请对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地区开展抢救性考古调查的汇报材料》(内部参考·机密)

汇报人:xxx(原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员,1970-1975年于拜城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呈报单位: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

时间:1978年12月8日

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的工作经历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本人自1970年4月起在拜城县克孜尔公社三大队插队劳动。劳动之余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协助公社革委会整理清代地契档案时,发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本地伯克与云南客商王月生签订的《护窟文约》残片(现存克孜尔公社档案室第7号柜),由此引发对千佛洞历史保护情况的关注。

二、发现经过及民间调查

1. 洞窟封堵迹象

1972年夏季参与公社防洪工程时,于木扎提河西岸山崖发现人工封堵洞窟72处(详见附图1)。封堵特征如下:

使用疑似糯米石灰浆混合戈壁砾石,工艺明显优于邻近清代烽燧遗址;

部分封墙中夹杂莫辛纳甘步枪子弹壳(俄制,经军区武装部鉴定为1890年代产物);

第17、24号封堵点内侧岩壁检测到大量壁画颜料粉末,推断内部保存完整壁画层。

2. 民间口述史料

通过走访公社老牧民买买提·艾沙(时年82岁)等七位群众,收集到重要线索:

其祖父曾参与\"捆炸药封山\"工程(1900年冬),描述\"汉人掌柜用铜壶煮黑药,把俄国人的铁蛋子塞进山缝\";

1912年英国斯坦因探险队强闯洞窟区,触发\"山神发怒\",三匹骆驼被\"天雷\"炸死,队伍撤离时遗留医药箱现仍存于公社卫生所;

每年开春风季仍可闻\"闷雷声\",群众称系\"王巴依(王月生)设的喀喇昆仑结界\"。

三、初步学术判断

文物价值:封堵洞窟极可能完整保存汉唐佛教艺术珍品,其规模或超越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群。

历史意义:王月生护宝事件证明晚清边疆各族群众自发抵御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英勇斗争,可填补\"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史\"研究空白。

紧急抢救必要性:近年盗掘活动猖獗,1975年曾查获走私壁画残片(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木扎提河汛期洪水已侵蚀5处封堵墙基(详见附图2水文监测记录)。

四、考察申请事项

恳请局领导批准以下工作:

组织联合考察队

成员构成:中央民族学院西域史专家2名、中科院地质所岩体保护工程师1名、新疆军区工兵排(处理疑似爆炸装置)。

时间:1979年5-8月(避开融雪洪水期)

重点攻关课题:

无损探查封堵洞窟内部保存状况;

寻找《库车直隶州志》记载的三体文护宝碑;

对民间所述\"防卫装置\"进行科学考古发掘。

预期成果:

形成抗击帝国主义文化掠夺斗争史的鲜活教材;

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关键支撑。

五、政治意义

此项工作将有力证明:

边疆各族人民自古就是中华文明坚定守护者;

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科学防护手段远超同时期西方技术。

妥否,请批示

附件:

克孜尔千佛洞封堵点分布图(手绘)

木扎提河水文地质报告摘录

七份民间口述记录(维吾尔语原件及汉译稿)

俄制子弹壳及斯坦因探险队遗物照片

(汇报人签名)

xxx

1978年12月8日

【批注栏】

国家文物局1979\/1\/15批复:

\"此报告反映情况极为重要,拟列入79年重点考古项目。请新疆自治区革委会协调军事管制事宜,务必注意工兵排作业安全。另,建议联合中科院心理所同志参与,妥善处理群众中的迷信思想残余\"。

——王治秋 签发

第二份文件是《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抢救性考古调查报告》

编号:xJ-KZ-1979-001

调查时间:1979年5月15日-8月20日

调查单位:国家文物局西域考古队、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新疆军区工兵第12团

一、调查背景

根据1978年12月《关于申请对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地区开展抢救性考古调查的汇报材料》(编号xJ-KZ-1978-012)指示精神,本队对克孜尔千佛洞西岸崖壁区72处封堵洞窟进行系统性发掘,重点验证晚清护宝工程的技术特征及防御装置遗存。

二、调查方法

无损探测

使用苏联产ГnП-1型地质雷达扫描封堵墙体结构。

对第17、24、38号洞窟实施红外热成像壁画层无损检测。

分层揭露

采取\"十字探沟法\"逐层清理封堵墙体,全程录像记录。

排爆作业

新疆军区工兵排使用瑞典产FFV-013金属探测器定位疑似爆炸装置。

三、主要发现

1. 封堵墙体构造(图1-1至1-3)

材料分析:

墙体由波特兰水泥(经xRF检测含62%硅酸三钙,符合1890年代英国标准)、竹节钢(直径12mm,表面锻打鱼鳞纹)及木扎提河砾石构成,确认为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

工艺特征:

水泥浇注层内嵌垂直钢条间距18cm,水平向用骆驼皮条捆扎钢筋,与1889年法国埃菲尔铁塔铆接工艺存在相似性。

2. 诺苏文警示标识(图2-1)

位置:第24号洞窟封墙东南角,距地面1.2m处。

铭文内容:阴刻彝文(诺苏方言)\"?????\"(音:nga mop mu do xi,意:地雷危险)。

文字断代:笔划间残留朱砂颜料,经质谱检测含滇南辰砂成分,与云南东川府1897年矿务档案记载的朱砂贸易路线吻合。

3. 定向雷装置(图3-1至3-5)

分布规律:共清理出19具定向抛射装置,集中分布于第8、17、38号洞窟入口坡道,呈30°夹角交错布置。

构造解析:

外壳:铸铁铸造,长38cmx宽22cm,内壁衬新疆地产石棉片(厚5mm)。

抛射药:黑火药(75%硝酸钾+15%硫磺+10%木炭)与莫辛纳甘子弹发射药混合装填。

破片层:嵌入碎瓷片(经比对为喀什噶尔窑青瓷)、生铁钉及狼牙骨刺。

触发机构:改良自坎儿井辘轳棘轮装置,绊发线采用和田蚕丝浸羊油防腐处理。

四、关键数据

项目 第8窟 第17窟 第38窟

封墙厚度 1.2m 0.9m 1.5m

钢筋密度 7根\/㎡ 5根\/㎡ 9根\/㎡

定向雷射角 28° 32° 25°

最大抛射距离 22m(实测复原) 18m(实测复原) 25m(实测复原)

五、多学科分析

1. 材料溯源

水泥样本中检出微量滇越铁路(1903年通车)工程特有的红河砂岩成分,证明材料运输路线与王月生商队活动轨迹重叠。

钢筋锻打纹路与1895年汉阳铁厂早期产品高度相似,但碳含量(0.25%)低于同期汉阳铁(0.35%),疑为掺入西域铁矿特有杂质所致。

2. 文字学考证

诺苏文铭文采用四川凉山地区1902年才规范化的\"音节文字\",但部分字符呈现云南武定县1930年代手写变体,存在时空矛盾。

3. 武器技术史

定向雷抛射原理与美国m18 claymore(1960年列装)相似度达78%,但触发机构基于晚清山西铁匠铺常见捕兽夹改造,形成独特的技术杂交特征。

六、结论与建议

历史价值重估

本次发掘证实,晚清边疆民间防御体系的技术水平远超既往认知,王月生护宝工程堪称\"亚洲最早的系统性文物防护案例\"。

紧急保护措施

对暴露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喷涂德国Remmers KSE 300保护剂(已在莫高窟试用)。

设立500米军事禁区,防止未爆装置引发安全事故。

后续研究方向

追踪王月生商队与同期列强在华工业间谍活动的潜在关联。

研究诺苏文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需赴云南弥勒市进行彝族家谱调查。

附录:

附录A:封堵墙体结构测绘图纸(1:50)

附录b:定向雷火药成分检测报告(中科院化学所)

附录c:诺苏文铭文与凉山彝文对照表

调查队成员签名:

xxx(考古领队)、xxx(地质工程师)、xxx(工兵排长)

1979年8月25日

【批注】

国家文物局1979年9月10日批示:

\"此报告揭示的边疆防卫技术史实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建议与国防科工委联合申报‘中国古代防御工程技术体系研究'专项。注意对未爆装置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任质斌 签发

注:本报告第38窟定向雷实物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品编号:NJ-1980-074),其余文物移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保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