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245章 早餐众生相与盐枭大业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王月生一边捏着鼻子享受者黑嫫的好意,一边闲看餐馆里食客的众生相。

三名摆依族中年渔民围坐一桌,裤腿卷至膝盖,赤脚沾满湖泥。脚边竹篓里装着未卖完的小银鱼,篓底垫着湿水草。正用陶碗喝铜锅鱼汤米线,米线吸得“簌簌”响,鱼刺吐在桌角的芭蕉叶上。其中一人从腰间解下葫芦,倒出自酿苞谷酒,酒气混着鱼腥飘散。

白族农妇母女俩坐在窗边。母亲头缠蓝布帕,帕角绣白族蝴蝶纹,正用木勺给幼女喂碎乳扇煮米粥。女孩手腕系避邪的五色线,眼睛盯着邻桌彝家少年手里的鬼火粑粑,蓝色微光引得她伸手去抓。

彝人赶马队的四名精瘦汉子挤在角落,头裹黑布包头,绑腿沾满红土。桌上堆着苦荞粑粑蘸蜂蜜和炸抗浪鱼干,吃得急,鱼骨直接嚼碎咽下。马鞭和驮架堆在门边,驮架帆布下露出半截盐袋,袋口麻绳系着占卜用的鸡骨。

独坐柜台前的汉族货郎老者,灰布长衫打补丁,面前一碗清水泡饭配腌藠头。脚边竹筐里装着针线、顶针和洋火(火柴),正用豁口瓷杯喝粗茶,与掌柜用江川方言闲聊菜价。

饭馆门口支着三四个鱼摊,摆依族妇人坐在竹凳上,面前木盆装满活蹦乱跳的抗浪鱼。买主用草绳串鱼鳃,鱼尾拍打青石板溅起水花。两名哈尼族青年蹲在墙根,啃着随身带的玉米面饼,脚边放着锄头和背篓,篓里新挖的野山药还沾着泥土。三个白族男孩在街边追逐,手里举着竹签串的烤螺蛳肉,螺壳扔进湖里打水漂,惊得岸边水鸟扑棱棱飞起。

白族妇人用三弦琴调般柔和的语调唤女儿“莫泼洒”,彝人用短促的喉音催促“加勺辣子”,汉族掌柜的算盘珠子声噼啪作响。远处传来“咚咚”声——渔民敲打空竹篓驱赶鱼鹰,近处船娘吆喝“渡船往孤山”,声调悠长如湖面波纹。

吃完早饭,队伍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出了古镇,踏上了江川鱼骨栈桥。

这座栈桥颇有来历,早在约8世纪的南诏国时期,传说渔民为镇湖中水怪,取万条抗浪鱼骨筑桥,鱼魂聚成屏障。明代沐英平滇后,征彝、白工匠扩桥,增鱼骨雕龙首桥头,喻“鱼龙护佑”。清代道光年间,大旱湖缩,桥基外露,乡绅捐资以螺壳灰加固鱼骨,桥身留存“道光丙午年重修”刻字。光绪十年(1884),法国传教士绘测此桥,称“东方鱼骨神庙”,记录于《滇南水陆志略》。

栈桥以百年栎木为桩基,桩身裹抗浪鱼骨片,鱼骨经石灰水浸泡防腐,骨片以藤条编织固定,形成鱼鳞状纹理。桥面铺陈宽约三尺的松木板,板缝填塞鱼胶混合火山灰,防水防蛀。两侧护栏由整条抗浪鱼脊骨拼接,骨刺朝外,兼具防御野兽功能。每根桥桩顶部嵌大号抗浪鱼头骨,鱼口含铜铃,风过时铃声似鱼群唼喋。护栏鱼骨上以矿物颜料绘彝族太阳纹、白族蝴蝶纹,褪色处露出鱼骨原色的青灰。

渔民清晨在此卸抗浪鱼,竹篓堆叠成山,鱼鳞在晨光中泛银。桥头设露天鱼市,以竹篮盛鱼,交易用清末其他地方已少见的贝币或物物交换,一斗米换十斤鱼。

每年立夏,毕摩祭司杀公鸡血洒桥头鱼骨,诵《祭湖经》,渔民献新捕抗浪鱼置于龙首前。婴孩首次过桥,父母系红布条于护栏,求鱼灵庇佑免溺水。每月朔望,各户出男丁以鱼油擦拭桥骨,防蛀防裂;雨季前用糯米饭糊补填板缝,孩童争食残余糯粒,称“吃桥福”。

整座桥长二十三丈(约77米),九曲三折,暗合彝族“三六九”吉数。此前桥西第三桩鱼骨开裂,代以缅甸柚木,漆作鱼骨色,新旧交错如时光拼图。桥桩水下部分生满湖螺,螺壳间隙栖透明虾,形成微型生态链。

王月生乘马踏上桥头时,反角江川鱼骨栈桥非土木之筑,乃湖与人千年对话的结晶。栎木承其重,鱼骨寄其魂,铃响时恍见历代渔人身影——撒网的手、补桥的凿、祭神的幡,皆化入抚仙湖的晨雾暮霭。

一众人下桥时,道旁有衣着鲜艳的貌美彝族少女向众人兜售。“少爷,尝尝江川第一鲜的活虾冻吧”。少女笑语晏晏地冲着一眼就看出来是队伍中最有钱的王月生道。这个女孩子应该也是久历商海的,貌似不经意的一颦一笑,把王月生勾得心中一动,哪怕他已有美在侧,且昨夜和今晨刚......

者黑嫫对此倒毫不在意,反而像看笑话一样看着王月生。她已经了解王月生的口味了,呃,这里说的是对食材。面对姑娘玉手盈盈递过来的荷叶包,王月生毫不迟疑地接了过来,后面自然有小队长上来会账,还知心地多给了几文钱,姑娘在后面高喊“谢少爷赏”。

待王月生打开荷叶包,但见是一块灰白色、质地类似粗布的半固态块状物,闻了闻,一股腥气,舔了一口,差点没齁死。那边者黑嫫已笑得胸前波涛汹涌,喘不上气来。半天,止住笑,对王月生道,“别怪人家小姑娘,是你自己迷了心窍,以为是什么生鲜美味之物吧?”说着,详细给王月生介绍了起来。

原来,这东西并非王月生按后世概念理解的透明胶状虾冻,反而是粗粝块状,无现代虾冻的晶莹剔透;口感咸腥粗糙,需煮化后食用,非直接冷食。是渔民将活虾去壳去肠泥,取虾头、虾尾及虾肉捣碎成糜;加入抚仙湖沿岸盐井所产粗盐与少量白酒,揉搓去腥;将虾糜装入鱼鳞编织的漏网,悬挂于通风处沥水。虾糜静置数日后,盐分析出虾体胶质,形成半固态块状物,称为“虾冻”;虾冻呈灰白色,质地类似粗布,需敲碎后煮化使用。

虾冻切碎后加入野菜汤、腌菜汤中提鲜,是盐工与渔民的廉价蛋白质来源;盐析出的虾冻胶质被晒干成块,捣碎后外敷治疗渔民晒伤或皮肤溃烂。虾冻制作成本低廉,渔民将无法售卖的小虾加工为虾冻,弥补抗浪鱼等经济鱼类歉收时的食物缺口。很多盐商将虾冻作为“盐工特供”发放,每斤虾冻配给盐工抵作半日工钱。虾冻的盐分含量高达20%,便于长途运输,马帮常将其与普洱茶饼捆绑贩运至滇南。

王月生听了,自嘲地一笑,并不以为意,反而是对者黑嫫提到的抚仙湖盐井产生了兴趣。首先,是在他记忆中,抚仙湖一带并非云南重要产盐区,他记忆中的有名的盐井分别是:

黑井(后世禄丰县):以黑盐着称,产量占全省半数以上;

白井(后世大姚县):产白盐,质地细腻;

乔后井(洱源县):滇西最大盐矿;

磨黑井(普洱市):滇南盐业重镇。

第二,王家的盐矿一直是大伯那一房的子侄执掌。其实,除了广东和香港、南洋一带的医药产业是他这一房控制,王家的其他产业都是在他的叔爷,也就是云南首富王炽这一房名下。虽然各房都要按照成例,向“公中”,也就是族里交钱,但他非常不适合亲自去查看叔爷那边的产业,哪怕是为了调研。保持应有的边界感,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可以跟叔爷和大伯这边相处融洽的共识。所以,他还真的不太了解家里的盐矿是怎么经营管理的。

第三,盐和盐税在后世中国人心目中几乎毫无概念。但在封建时代的中国,盐和盐税却是老百姓和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敏感的事物。历代民间造反势力中,大盐枭的身影不绝于史,而前世王月生这一路,盐贩的身影不绝于路,即可知这里面牵扯到了多大的利益。

他在后世调研过,盐税与鸦片税、田赋并称清朝末期“三大政”,是清廷维系边疆统治(如镇压缅北起义、缅甸勘界)的“救命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云南盐税更被用于支付庚子赔款。清代盐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约15%-20%,云南作为边疆省份,盐税虽不及沿海省份,但仍是中央财政的重要补充。1900年前后,云南盐税年收入约60万两白银,其中约30%解缴中央,用于边防军费、外交支出及官员俸禄。

云南财政70%依赖盐税、铜矿税和鸦片税。盐税支撑省内行政开支(如驿站维护、学田经费)及公共工程(如滇越铁路前期勘测)。盐税收入成为地方督抚与士绅争夺的焦点。例如,昆明盐道衙门与迤东道(驻曲靖)因盐税分成比例多次爆发冲突,甚至引发前年短兵相接的“盐税兵变”

官府推行“盐引制”,通过垄断盐引销售攫取暴利。例如,昆明“同庆丰”商号以每引(200斤)1两白银购入盐引,转售盐商时加价至5两,差价用于官员“养廉银”。盐贩贩卖私盐利润高达官盐3倍(官盐成本5文\/斤,私盐成本2文\/斤)。滇南盐枭常武装贩运,如今年澜沧江私盐案中,盐枭李二狗率众劫走官盐300引,官府仅追回30引,余下盐斤流入黑市。

盐矿主需向官府缴纳“矿税”(按产盐量3%征收),同时贿赂盐道官员换取开采权续期。例如,抚仙湖盐商周炽昌为延长盐田租期,向昆明盐道行贿5000两白银,却仍被强制改为官营。今年清廷推行“盐业国有化”,强行低价收购私营盐矿。盐矿因规模小无力抵抗,多数被迫关闭。

这个利益链条中最底层的盐工日薪仅铜钱30文(约合米1升),盐矿主却将盐工伤病成本转嫁给官府。5年前抚仙湖盐工罢工,矿主以“官府禁雇”为由拒绝赔偿,盐工被迫带伤下井。盐工组织“锅盐会”,以怠工、毁坏工具抗议。两年前安宁盐矿工围攻矿场,要求“每日加薪5文”,遭清军镇压,死伤20余人。部分盐工将官盐私卖换取粮食。盐工月均偷售50斤盐,收入可购米3斗,远超其工资。盐枭则压低收购价,盐工被迫以半价出售私盐。今年年昆明黑市盐价12文\/斤,盐枭仅付6文给盐工,差价用于贿赂官吏。

官盐因高税负质次价高,如抚仙湖官盐含硝量超15%,煮汤发苦,民众转向私盐或替代品,如腌菜、酸木瓜。今年昆明盐市私盐占比达40%,官盐库存积压。盐工贫困化催生民变。后世历史上,明年东川盐矿工将举行暴动,焚烧盐局并高呼“不杀盐官不罢休”,清廷调滇军镇压,死伤逾百人。盐枭与团练武装化。滇南“盐兵”(私盐贩子组成的武装)与官军长期对峙,去年普洱盐枭夜袭税卡,击杀税吏7人。后世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中,盐工是革命主力之一。

1900年云南私盐年流通量约3000万斤,占全省食盐消费量的40%。私盐售价仅官盐1\/3(官盐每斤40文,私盐12-15文),贫民“宁食私盐,不纳官课”。

整个云南约5万贫民直接或间接依附私盐链生存,形成“无盐不活”的共生关系。盐枭集团形成“总舵—分堂—马帮”三级体系。总舵设于滇南磨黑、滇西乔后井等私盐重镇,分堂控制区域运输节点,马帮负责跨境转运。核心成员多同族联姻(如普洱张氏、大理杨氏),通过血缘强化忠诚,外人需“歃血盟誓”方可入伙。还跨界与贵州苗疆马帮、缅甸克钦族武装结盟,私盐经滇缅边境销往东南亚。

盐枭向贫民低价售盐,逢灾年施粥,换得民众掩护走私,并且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开设地下钱庄,以盐为本发行“盐票”(私盐提货券),流通于滇缅边境;物价操控,在控制区以盐易物,1斤盐换3斤米或1斤鸦片,扭曲地方市场;盐枭在磨黑、景谷等地自征“护盐税”,设“盐保长”调解民间纠纷,甚至代行婚丧典仪;编传《盐神调》《赶马歌》,将走私美化为“劫官济贫”,盐工奉盐枭为“草莽英雄”。

所以,王月生希望亲身调研一下盐矿的生产和盐工的生活状态。盐工、个旧锡矿的矿工、滇越铁路的筑路大军和今后深入乡村的联防队,是他准备发动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