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241章 竹园坝子与象鼻岭下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日头近午时,马帮踏上万安桥。这座元代的五孔石桥爬满薜荔,桥头土地庙的香灰积了半尺厚。背盐巴的哈尼汉子在桥墩歇脚,芭蕉叶裹着的冷饭团就野葱嚼得山响。桥下洗衣的彝女忽然嬉闹起来——原是者黑嫫解了银抹额掷向水面,九颗绿松石映得流水泛翠。

桥那头忽传来铜锣声。马帮小学徒阿鲁伸长脖子:\"是糖王祭!\"只见竹园坝子的晒糖场已腾起青烟,三十六架糖漏子悬在木架上,熬稠的糖浆正淅淅沥沥淋成琥珀帘。者黑嫫猛夹马腹,枣骝马嘶鸣着冲下桥坡,彝裙掠过的地方,野棉花炸开雪白的絮。

竹园坝子地势平坦,四周竹林环绕,竹林中传来阵阵鸟鸣,清幽宜人。坝子中央有一片开阔的草地,是马帮休憩的好地方。竹影婆娑处,马帮卸下漆皮货箱垒作矮桌。者黑嫫解了银链腰封铺在甘蔗叶上,权当餐布。三丈外便是南盘江支流,摆依族孩童正用竹篓截鱼,水花溅湿了王月生的苏绣云头履。

\"少爷将就些。\"者黑嫫抽出匕首钉住飘来的芭蕉叶,叶脉间缓缓渗出乳白汁液,\"这叶子见血封喉,垫碗碟倒是趁手。\"

待到不需打招呼,旁边就有人流水般地上来了本地特色的蔗乡三味,王月生才知道原来者黑嫫自从定下这段行程后,便已提前派人沿路安排了。

头道千层甘蔗熏麂子是黎族猎户现杀的麂子,抹上野蜂蜜,裹三十六层青甘蔗叶,埋进糖渣煨烤三时辰。者黑嫫割开焦叶时,琥珀色的油脂正滴在火炭上,\"滋啦\"腾起蓝烟。

王月生执象牙箸夹起一片,肉纹里嵌着蔗糖晶粒:\"甜腥压了野膻,倒像...\"话音未落,者黑嫫已徒手撕下腿肉,银牙咬开脆皮:\"甜腥?野膻?你是不是想让我也一样咬开脆皮?\"王月生立即闭口不言,把双腿下意识地夹紧。

第二道酸蚂蚁拌树花,在白族货郎追送来的牛角壶里,活酸蚂蚁混着树花(地衣)在石臼里舂捣。者黑嫫撒了把糊辣椒,舀起一勺抹在竹筒饭上:\"这蚂蚁去年啃过我的账簿,今日且当报仇。\"王月生蹙眉吞咽,酸辣直冲天灵盖,耳根却泛起与那夜帐中相同的潮红。

第三道是糖漏子蒸江鱼,三尺长的细鳞鱼卧在红糖浆里,鱼腹填满紫苏、刺芫荽。\"鱼跃糖霜,财源广进。\"她指尖蘸了糖浆,在他掌心画了道彝文符咒。

最后,晒糖场的佤族老妪捧来压轴茶点——琥珀髓。此物取三年陈糖霜,裹进蜂蛹、松子、鸡枞粉,以野蜂蜡塑成骷髅状。者黑嫫含住半颗,蜡封在唇温下化开,糖浆混着蜂蛹的爆浆直喂入王月生口中。江面忽有鹭鸶惊飞,搅碎了一池糖色倒影。

午餐后,王月生和者黑嫫带领着马帮和家丁学员们继续前行。竹园坝子的宁静与美好还在身后,但前方的路途却充满了未知与期待。马帮沿着古道缓缓行进,马蹄声和铃铛声在竹林间回荡,显得格外清脆。甸溪河水声潺潺,两岸稻田泛着金黄。坝中农人正收割甘蔗,空气中弥漫着蔗糖的甜香与稻谷的焦香。马队沿东沟古道缓缓前行。途经竹园巡检司旧址,石拱桥上挑夫络绎,驿站旁老妪叫卖“破酥包子”,蒸笼白汽与马帮扬起的尘土交织。现场休整的马帮的马夫们用竹筒灌满庵龙潭的泉水,笑谈昨夜宿醉的糗事。

进入磨盘山麓,林间古木蔽日,苔痕斑驳的石阶上马蹄打滑。者黑嫫点燃烟斗,唱起“赶马调”,歌声惊起一群白鹇。途经一处“救命房”遗址,残垣内尚有前人留下的半袋糙米,马夫经过时放入两把自带的荞麦。沿青苔斑驳的元朝驿道攀行,石缝间忽见半截残碑。者黑嫫以刀尖剔去藤蔓,露出\"至元廿三年,征八百媳妇国\"的阴文。王月生用象牙扇骨敲击着石碑道,\"当年大军过处,倒是成就了后来的茶盐古道\"。

这块碑记载的是元朝初年一次重要的边疆军事行动。至元廿三年,即公元1286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八百媳妇国指今泰国北部清迈、清莱一带的古国,泰语称“兰纳王国”(??????????????),因传说其王有八百位部落首领的妻子(“八百媳妇”)而得名,是泰傣族群建立的政权。

忽必烈继承蒙古帝国扩张传统,意图将东南亚纳入“宗藩体系”。1282年元军已征服缅甸蒲甘王朝,八百媳妇国成为下一个目标。控制八百媳妇国可打通云南至中南半岛的商路,获取象牙、宝石等资源,同时压制傣泰族群的联合抗元势力(如与麓川、车里等傣族政权的联动)。

1286年,忽必烈命云南行省右丞耶律忙古带率军南下,但遭遇热带丛林、瘴气导致军队减员;傣族土司据险游击,元军补给困难;部分部落受招抚,但核心区域未征服。元成宗时期再派刘深率军征讨,因横征暴敛引发云南民变(如宋隆济、蛇节起义),被迫撤军。

元朝始终未在八百媳妇国设正式行政机构,仅维持松散朝贡关系。征讨失败促使元朝调整策略,在西南推行土司制度,通过册封当地首领间接控制。但战争促进了云南与东南亚的商贸往来,马帮将普洱茶、盐铁输往清迈,换回象牙、犀角。

二人正聊天间,听得碑后窸窣作响,四个戴斗笠的背盐人正分食芭蕉叶裹的冷饭。者黑嫫的银镯忽地砸向岩壁,惊起岩燕纷飞:\"这糯米饭掺了三分观音土,小心坠得走不动道。\"背盐人低头疾走,斗笠边缘露出半寸发辫——分明是汉人伪装的白夷。

当地人口中的白夷,其实就是后世的白族,当时也称“僰人”、“白人”,汉化程度较高,语言、服饰与汉人易混淆,是汉人伪装成西南少数民族时的首选。明代《滇志》载:“白人言语服饰略同汉人,故奸民多冒之”。清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策略,部分土司辖区的赋税较汉地更轻。汉人有些伪装成白族(或彝、傣等)逃避苛捐杂税或兵役。

到了清朝中后期,云南汉人移民增多,但部分边疆地区(如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土司辖区享有“自治权”,汉人若冒充傣族,可规避清廷的苛捐杂税和兵役。例如,普洱茶贸易兴盛时期,部分汉商通过“入籍傣族”取得茶山经营权。还有就是汉人移民常因开垦荒地与傣族发生冲突。假扮傣族可减少纠纷,甚至通过联姻融入当地社群。如《普洱府志》记载,道光年间已有汉人以“傣族身份”承包车里(后世景洪)的稻田。另外,傣族聚居的坝区是东南亚商路枢纽(如普洱茶、食盐贸易),假扮傣族可降低被劫掠风险,亦便于与缅甸、老挝商人交易。马帮中甚至有汉人伙计学习傣语,伪装成“摆夷”(傣族旧称)混入商队。

马队绕过翠屏山,忽见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峡谷,桥身藤蔓垂落如帘——这便是乾隆年间所建的金锁桥。桥下龙洞河水清可见底,马匹争饮时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如碎玉飞散。最后一抹斜阳钉在象鼻山头,将蔗林剖成两半:东边是汉家佃农的焦黄,西边是彝寨刀耕火种的绛紫。者黑嫫的枣骝马忽而长嘶,惊起蔗田深处几团黑影——原是野雉扑棱棱飞向温泉方向,尾羽拖曳着糖渣凝成的金丝。

象鼻岭下硫磺气息渐浓,这里就是有名的象鼻温泉了。传说神象为救疫病村民,以鼻触地引出热泉,后化石成山,而温泉旁确有象形山岩。这里有明清时期石砌浴池多处,池壁浮雕“八仙渡海”、“象鼻引泉”图案,排水系统沿用竹笕导流法。

暮色笼罩下的象鼻岭,温泉自石壁间涌出,水温约39-41c。马帮沿着龙洞河畔扎营,远处金锁桥的石雕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象鼻山如巨象垂饮,温泉蒸腾的雾气与晚霞交织。酉时的残阳将象鼻温泉的九眼泉眼镀成琥珀色,硫磺蒸气在松林间游荡,像一群不安分的白鹿。马帮的驮马卸下盐包与茶箱,铜铃与松针摩擦的沙响惊起竹林里的松鼠。黑嫫用彝语呵斥一声,三匹骡子便自觉绕到温泉西侧——那里的岩壁上钉着褪色的木牌,写着“非滇南盐商,禁取圣水”。

王月生蹲在泉眼旁,用铁勺舀起一瓢泛着金丝的泉水。水珠坠入陶罐时,竟发出类似编磬的脆响。“硫磺味儿比昆明黑龙潭还冲,”他抹了把胡茬,“今晚的盐焗鸡得加两把粗盐。”

马脚子阿普抡起斧头劈开松脂,火种落入地灶的瞬间,九眼泉眼同时发出低沉的轰鸣。者黑嫫将竹篾蒸笼垒在铜锅上,底层煨着用温泉水煮的野菜汤,中层是裹着香茅草的盐焗野猪肉,顶层则架着竹筒鸡——整只乌骨鸡塞进掏空的竹节,鸡腹填满普洱茶渣与稻花米。

“火要文火,泉要猛气。”阿普用铁钎拨弄炭火,火星溅在者黑嫫的银项圈上,烫出个细小的月牙痕。她突然抓起把硫磺结晶撒入泉眼,蒸汽霎时化作青紫色,惊得正在刨食的灰毛野兔蹿出三丈远。

众人随身携带了玉米、荞麦,沿途采摘的野菌(牛肝菌、鸡枞)、山药,以及猎获的麂子肉。将麂子肉切片,蘸盐巴炙烤于河滩石板上,油脂滴入温泉泛起白烟,同时以辣椒、蒜泥、野花椒调制蘸水,配烤麂子肉。用粗陶罐装入野菌、土豆、玉米,沉入温泉中慢炖,罐口覆芭蕉叶密封。淘洗后的荞麦米与温泉水同煮,粥香混着硫磺气息弥漫。

戌时三刻,蒸汽凝成薄纱般的暮霭。马帮伙计和王月生的家丁、学员们围坐在青石板上,石板上还残留着前夜马蹄烫出的焦痕。黑嫫掀开蒸笼,竹叶香混着盐焗肉的咸腥扑面而来。最年长的马夫从怀里掏出陶罐,舀出用温泉水酿的杨梅酒——酒液里沉浮着野生橄榄核,据说是南诏国祭司配的方子。

“这汤得配着泉眼喝。”者黑嫫忽然指向东南角的泉眼,那里正咕嘟冒着乳白色气泡。众人举碗跪地,将酒水淋在泉边青石上,学着傣族人的模样念叨:“山神水鬼,盐巴换平安。”黑嫫的耳后胭脂痣在蒸汽中泛红,像极了泉底沉积的辰砂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