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4章 曼德拉效应与不要催在做了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然而,很快地,王月生看到了自己担心的内容。因为出现了一个专栏叫【网络跟帖精选:千佛洞完整报道下的疑惑与争论】

@丝路考古迷老张:\"我2015年参与过克孜尔千佛洞三期修复工程,当时第17窟《降魔变》明明只剩三分之一残片,现在照片里怎么完整得连魔军铠甲鳞片都清晰可见?国家文物局2008年出版的《新疆石窟受损报告》第207页还收录过该窟的剥落现状图,难道我穿越了?\"

@背包客莉莉酱:“细思极恐!我三年前拍的vlog里38窟穹顶明明有大片烟熏痕迹,现在视频还在b站(av),但今天点开发现弹幕都在问'哪有烟熏'?!更诡异的是我相册原图也变成了完整壁画,只有记忆里留着残缺版本...这算数字版曼德拉效应吗?”

@真相挖掘机007:“最新卫星影像分析:克孜尔河谷地下有直径1.2公里的环形热源区,怀疑是大型全息投影装置!所谓\"完整壁画\"根本是cG复原,真的洞窟早被跨国集团秘密掏空,石碑也是伪造的!看看王月生后人刚注册的\"千佛洞文旅集团\"就懂了[截图.jpg] ”

@三体驻地球办:“破案了!这是《暗黑》第三季新彩蛋——温登洞穴的钟表匠在克孜尔开了分店。建议查查附近有没有33年周期的失踪案,或者带黑太阳纹身的僧侣(狗头)”

@阿依古丽的馕坑:“爷爷说他小时候钻洞窟玩,第8窟从来都是空荡荡的,现在突然冒出的储藏室木函连纹样都和他编的柳条筐一样!全家翻老照片发现三十年前祭祖背景里的山崖洞窟数量真的变多了...所以是我们祖辈集体记忆被篡改了?”

@敦煌学小学生:“刚对比斯坦因1907年拍摄的克孜尔照片集,原图编号AS-0347的第96窟菩萨像左臂缺失,但大英博物馆官网同一编号照片显示完整!已发邮件询问策展人,若回复原底片如此,将动摇整个西域艺术史断代体系!”

曼德拉效应讨论组

@平行宇宙观测站

#曼德拉效应# 新增案例投票:

A. 你记忆中克孜尔千佛洞是否以\"残缺美\"着称?

b. 是否记得央视2005年《国宝档案》播过该洞窟修复争议?

c. 是否认为\"王月生护宝碑\"像《黑镜》里植入记忆的圣朱尼佩洛奖杯?

(目前87%参与者出现记忆偏差)

@昆仑山神秘事件簿:“注意到没有?所有声称记忆不符的人,微博定位都在北纬41.7°以东——恰恰是钱学森提出的\"元神能量场\"边界线!建议在西域古城遗址用黑狗血画伏羲八卦阵,或可唤醒被遮蔽的真实时间线... ”

主流媒体开始强调\"文物保护技术突破\",用AI修复对比图消解记忆矛盾。

地方媒体推出\"寻找克孜尔记忆碎片\"活动,征集老照片制造话题热度。

境外媒体质疑\"中国系统性伪造文化遗产\",引用所谓\"前研究员\"爆料。

科普大V制作《曼德拉效应心理学解释》视频,归因于\"石窟类同质化导致的记忆混淆\"。

哲学界重启\"缸中脑\"伦理讨论,某高校开设《集体记忆建构与历史真实性》新课。

文旅部紧急下架所有含\"残缺壁画\"的旧宣传册,豆瓣考古小组遭封禁整改。

科幻作家集体蹲守克孜尔乡,第二届\"三体现实化研讨会\"预定在千佛洞召开。

一条点赞最多的匿名留言写到:“这是一场由时空扰动引发的认知危机,恰如第224窟新发现的《虚空藏菩萨经变图》题记所言:\"诸法如电亦如露,见闻觉知皆戏论\"。或许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记忆本身的不可靠——无论它来自神经元突触,还是另一条世界线的残影”。

王月生连滚带爬地跑进系统。其实明明是魂魄进入,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搞出个连滚带爬的效果的。“系统系统,大事不好,咋还有人记得前面的事啊?”

“时空扰动造成的影响需要时间和空间去逐步稀释和消除”,系统面无表情地回答。什么?你问根本看不见形体的系统怎么会面无表情?许你魂入时连滚带爬,就不兴我面无表情啊。王月生已然无意间与系统进行了一次交锋。

“他们会彻底忘了吗?就是那个什么曼德拉效应。对了,曼德拉是不是你们做的手脚?”

“曼德拉效应(mandela Effect) 是指许多人共同持有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集体错误记忆现象。这一概念由美国作家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在2010年提出,名称来源于一个典型例子:许多人错误地记得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20世纪80年代的监狱中去世,而实际上他于1990年获释,并在2013年才逝世。

曼德拉效应的特点

1. 集体性:并非个别人记错,而是大量人群共享同一错误记忆。

2. 细节性:通常涉及对标志性事件、形象或文化符号的细节性错误记忆。

3. 顽固性:即使面对确凿证据,仍有人坚信自己的记忆正确。

经典案例举例:

很多人以为皮卡丘尾巴尖端是黑色条纹,其实皮卡丘尾巴始终是全黄色

《蒙娜丽莎》有明显笑容,其实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微妙

迪士尼《白雪公主》台词\"魔镜啊魔镜\" 实际台词是\"魔镜在墙上(magic mirror on the wall)\"

可能成因的假说

1. 记忆混淆理论

人脑通过联想和重组存储记忆,容易混淆相似信息(如将曼德拉与同期去世的其他反种族隔离领袖混淆)。

2. 平行宇宙论(伪科学解释)

部分人认为集体错误记忆是不同宇宙时间线交叉的结果,但无科学依据。

3. 信息污染假说

错误信息通过媒体、口述或模因传播,导致群体性记忆扭曲(如网友p图引发误传)。

4. 格式塔心理学解释

人类倾向将不完整信息脑补为熟悉模式(如将米老鼠的吊带裤“脑补”成真实存在)。

与普通记错的差异:

普通记错是个体行为,随机性错误,易被证据纠正

曼德拉效应是群体现象(至少数百人),高度一致的特定细节错误,错误记忆者常坚持己见

学术上,

? 心理学界普遍将其视为错误记忆(False memory)的群体性表现,与源监控错误(无法追溯记忆来源)有关。

?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回忆时,海马体会重组记忆片段,导致细节被无意识修改。

? 社会心理学强调从众效应和模因传播的放大作用。

如何理性看待

1. 保持批判性思维,遇到\"集体记忆\"时主动查证权威资料。

2. 理解人脑记忆的非精确性,重要信息应依赖书面记录。

3. 警惕利用曼德拉效应传播阴谋论的行为(如宣称\"政府篡改现实\")。”

“然后呢?”王月生等了半天,不见系统继续说下去,忍不住问道,“我又不是要你向我科普啥叫曼德拉效应。我是问曼德拉那件事是不是被其他的时空旅行者篡改过”。

还是没有回答。不过,有时候没有回答就是一种回答。

“好吧”,王月生认怂了,“得做点什么尽快消除影响啊”。

“不要催,在做了”,这次系统倒是秒回。

好吧,系统你先做着,我这边得先回前世了。天该亮了,商队要继续赶路了。

告别驻扎了近一个月的明屋达格山的红色山岩,沿着木扎提河(渭干河支流)向东南行进,穿越拜城盆地,再沿库车河南下至库车绿洲,需穿越雅丹地貌和戈壁滩,部分路段因冬季积雪或冰层覆盖而湿滑,需绕行山麓缓坡,全程约110公里。

因为是轻装前进,所以只用了一天就到了盐水沟(后世库车市依西哈拉镇以北约10公里)的汉代烽燧遗址(后世名为克孜尔尕哈烽燧)附近。这里地处却勒塔格山南麓的戈壁荒漠边缘,是汉代西域北道(天山南麓)的重要关隘,也是到库车路上的重要地标。周围为干旱的雅丹地貌,裸露的红色砂岩丘陵与盐碱地交错,冬季寒风凛冽。遗址所在处地势较高,可俯瞰南侧绿洲与北侧山口的动向。

这是一座孤立的夯土高台矗立于荒原,四周散落风蚀的土墙残垣,附近有干涸的古河道痕迹。冬季积雪覆盖部分地表,更显苍凉。残高约13米的梯形夯土台,基部边长约6米,顶部残存木构了望台痕迹,夯土层中夹杂红柳枝加固,属于汉代典型技法。周围残存戍卒居住的土房基址、马厩及储存窖穴,地表可见陶片、炭灰层。烽燧表层因盐碱侵蚀已严重剥落,但整体结构仍较完整,顶部残留部分垛口或旗杆基座。

残阳如血,却勒塔格山的褶皱被染成青铜色。克孜尔尕哈烽燧突兀地刺破荒原,宛如一柄断戟直指苍穹。最后一缕金光照亮夯土台顶端的蜂窝状蚀孔,恍若两千双戍卒的眼睛,在暮色中次第睁开。西风掠过夯土台,剥落的土层簌簌洒下赭红色尘雾。每道裂痕都是史书脱线的装订——汉武帝的诏令、班超的箭矢、安西都护府的告急文书,此刻都碎成齑粉,混入光绪二十六年的沙尘。夹在夯层间的红柳枝早成化石,却依然以挣扎的虬曲姿态,昭示着汉匠“骨入城墙”的倔强。夕阳给它们镀上虚幻的青绿色,仿佛戍卒昨夜新采的防潮材料。

倾斜的巨影缓缓爬过盐碱地,吞噬了斯坦因测绘队遗留的拴马桩,吞噬了俄国商人丢弃的伏特加酒瓶,最终与天山融成一片混沌的紫黑。当落日卡在烽燧豁口时,整座土台突然透明如赤玉。风化的箭垛成了火焰的齿冠,剥蚀的烽道化作熔岩的河床——这是大汉军魂在庚子年的回光返照,下一秒便被暮色掐灭。

三只秃鹫绕着烽燧盘旋,它们的影子掠过戍卒厕所遗址的陶片堆,惊起一群铁色沙雀。鸟鸣与风声在沟壑间碰撞出诡谲回响,似有羌笛呜咽,又似都护府快马的銮铃。趴在地上,耳畔传来两种震动——表层是俄国铁路勘探队的炸药闷响,深层却是未朽的汉砖在哭嚎。张骞凿空的古道,正在近代列强的铁蹄下癌变。

背光面土墙上,隐约浮动着持戟巡逻的人形阴影。某个顽童用炭笔在墙角画了匹三条腿的马,此刻竟随光晕扭曲成冲锋的汉骑。风沙磨平了唐代过客的题诗,却让某块青砖上的“昭武校尉王”五字愈发清晰。姓已湮灭,唯有残存官衔如勋章,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俄国测绘员在东南方架起经纬仪,库车王府的炊烟在西南方升起,这座烽燧却永远凝固在公元前60年的某个黄昏——那时夯土未干,红柳尚青,第一缕狼烟正为汉帝国的西域史诗写下冒号。此刻,光绪年的夕阳落下,两千年前的夕阳却从地脉深处渗出。血色浸透的夯土台上,似乎可以听见环首刀出鞘的铮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