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215章 香港画廊与再见保罗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前世王月生因为半夜跟普文才出去法军营地,所以早起后仍感睡眠不足,与大伯聊完后回屋补觉,顺便魂穿后世。因为上次冯小姐就给他消息让他尽快到香港那边一趟,有位外国女画家一直在等她。

王月生在前世让约翰娜帮助组织法国和欧洲青年画家与美术生搞原创大赛,评选出的获奖作品都被王月生带到了后世。开始都是将这些画作用自己专门注册公司的名义出售版权给业内公司,由这些公司大量人工流水线复制销售。但王月生偷懒,把这项业务也交给冯小姐处理后,冯小姐梳理了一番,认为有很多价值并未充分压榨出来,所以建议王月生索性搞一个画廊,专门展出这些王月生从前世带来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优秀作品。

当然,冯小姐不知道这些画的真正来历,但真正的艺术品,哪怕是外行看,也是能够唤起观者的内心的共鸣的。尤其是这些前世的作家,在王月生提供的大量后世质优价廉的颜料、画布、画笔等物质支持后,学习和练习的成本大为降低,又有丰厚的奖金和作品入选后的版权抽成吸引,创作能力和热情都大为提高,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要不是因为这些画经专业机构检验,使用了大量现代的原料,被认定为世界上某个尚未公开的画家团体的现代作品,否则,早就会搅动整个世界画坛,认为是大量的伦勃朗或者梵高复生了。

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全球着名画家和鉴赏家对这批画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这么多风格迥异、功底扎实、传承深厚、画风和气韵明显不同于此刻的奢华或浮躁,而是表现了当年欧洲黄金时代那种蓬勃向上、自信昂扬的整体风格,加之这批画家根本不为专业媒体上的各种夸赞所影响,从来没有人出来蹭热度赚眼球,更是让所有业内人士感慨,这年头真的是见不到这种埋头艺术、不为名利干扰的真正的艺术家了。

甚至现在业内共同为这批画家归类了一个流派,叫做“以太画盟”(英文Aether collective,法语collectif de l'éther),理由为\"以太\"是19世纪假想光传播介质,喻艺术纯粹性,且呼应这些神秘的画家用19世纪的技法和心境、用21世纪的材料进行创作的那种灵性与神秘感。要求专门为这批画家举办作品展览或者专门的画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冯小姐笃信外行能办大事,对于这种呼声当然喜闻乐见,并且立即决定付诸行动。为了便于各国同行的品鉴,她建议把画廊设在香港。但是,她也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手头没有那种能够让整个世界眼前一亮、能够真正开宗立派、并且有历史价值的作品镇店,直到她看到了主动上门的一位法国女画家带的作品。

冯小姐敢外行办大事的底气在于王月生的用人不疑和充分放权。这么说吧,冯小姐几乎可以一言而决,王月生说了“我就是砸钱等吃现成的”。冯小姐也丝毫不扭捏,真的就独断专行了。所以,王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店面在哪,还得冯小姐发定位才能找到。

画廊在香港中环荷李活道2xx号,临近大馆古迹艺术馆,少励画廊、ben brown Fine Arts等,步行可达m+视觉文化博物馆、苏富比拍卖行。冯小姐真是没打算给王月生省钱,直接就租了个三百多米的空间,更难得的是挑高达4.5米,须知香港平均商铺层高只有2.8米,所以他这一层租金等于人家两层还多。

建筑外观保留战前唐楼结构,清水红砖加铸铁栏杆,一下子就显得那么地有历史底蕴。整个空间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按照斐波那契数列将长宽比定为1:1.618,增强了空间冥想性。光学效果上,自然光采用定制德国LAmILUx采光天窗,紫外线过滤率达99%;人工光采用比利时delta Light轨道射灯,色温2700K-4500K可调,以还原古典油画的琥珀光泽。还在展厅暗区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技术合作,设置“笔触VR实验室”,观众可佩戴头显体验画家视角的创作过程。

布局上,主展厅占50%,用于常设展及主题特展,配可移动墙面系统;档案室占10%,功能是藏画作手稿、技法纪录片及数字数据库;艺术家驻场空间占15%,是2间带天窗的独立工作室;沙龙区占15%,用于举办讲座、放映会,设19世纪古董书柜吧台;后勤区占10%,安放恒温恒湿库房、安保监控中心。

王月生看到那2间带天窗的独立工作室,心头一紧,因为自己实在是拿不出来两位艺术家来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驻场。旋即想到似乎可以用这个地方来当茶室,没事让冯小姐给自己冲壶功夫茶,似乎比中海那个270度江景茶室不差,便立即觉得这个设计好。

至于入口处悬挂的蚀刻中法双语“以太画盟collectif de l'éther”的手工锻造铜匾,和致敬香港街头文化的翡翠色霓虹装置,王月生表示完全不懂,随便你。但是,冯小姐在旁边介绍说准备在沙龙区铺设从欧洲古董市场收购的19世纪比利时橡木地板,每块木板背面标注原属画室名称,如“莫奈吉维尼工作室1902年”。王月生大方地表示对方图样图森破,我找人直接从他们工作室撬,别说地板了,墙砖都可以考虑。倒是让冯小姐眼睛一亮。

当然,整个画廊还在规划阶段,刚才的一切都是冯小姐的设想和口头介绍。嗯,甚至她连效果图都没给王月生一张。不过王月生也不以为意,看到他吹嘘说自己能搞到19世纪欧洲画家工作室的地板和墙砖时,冯小姐眼中的那抹亮色,颇为得意,直到自己眼中突然也出现了一抹亮色。

因为就在一间被计划用于独立工作室内,一个女人正站在一幅画前凝望。这个女人整个人慵懒地倾斜站在那里,双手抱胸,却有一种放松与力量感的平衡。身高约有168公分,腿长占身高的62%,接近古希腊雕像标准,腰臀比0.68,但脂肪分布呈现「北欧峡湾与云贵高原」的悖论——肩胛骨如阿尔卑斯山脊锋利,髂骨区却如元阳梯田般柔缓起伏。别问王月生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也不知道。当然,当这些数据出现在他脑海中时,他直觉是在前世的后来某个时刻,应该是有人将这些知识灌输给了自己。之所以这么肯定,因为他发现自己能专业地识别出这个女人常年握画笔的左手食指关节膨大如勃艮第橡果,右肩胛骨因长期站立作画形成蝶翼状凹陷,腰间却保留着凉山少女的蝴蝶骨弧度。

高鼻梁、深邃眼窝、尖下颌,与可能些许的东方基因的柔和线条结合,形成独特的“矛盾美感”。杏仁眼搭配浅棕色虹膜,睫毛浓密,眼神兼具东方的温婉与欧洲人的灵动;皮肤呈健康的小麦色,略带红润血色。看画的她显示出了敏感纤细的艺术家气质,面带沉思状,笑容若隐若现,散发着神秘而知性的魅力。

当然,所有这些观察所得都是在电光火石间完成的。在女人将视线转移到王月生这边之前,王月生先将视线转移到了女人面前支架上放的那幅油画上。看到的第一眼,他不禁脱口而出“保罗·杜兰”。

女人正好把目光转到了刚进来的二人身上,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就听到王月生脱口而出的名字,立即僵直地站在了那里,满眼是激动和疑惑。呆立良久,她颤声地用法语问道“您认识我的曾祖父”,然后突然醒悟过来,甩了甩头道,“对不起,我太激动了。他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而且也没什么名气”。

王月生也很奇怪,以自己的几乎为零的艺术素养,哪有可能一眼认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的作品,虽然如果自己说的名字没错的话,自己应该与这个人有一夕之缘。呸呸呸,怎么说话呢,谁跟一个流落在中国云南大山里的法国测绘兵、曾经的巴黎大学艺术生有什么一夕之缘啊,是一面之缘。而且自己也没有见过他的画作啊,嗯,除了后世在河内看到的那幅作品,不过那也只是幅素描啊。不知道,不管了,反正这幅作品看起来很眼熟,浓浓的保罗的味道,主要是自己几乎一眼就能看出这幅画作里表现的就是保罗亲口描述的那段给他地狱般梦魇的经历。

画面以俯视视角展开,铁轨如巨蟒切割大地,轨道上堆叠着数十具扭曲的华工尸体。他们的躯干被解构成几何碎块——肋骨化作铁轨铆钉,头颅裂成碎玻璃般的三角棱镜,腹腔内翻涌的肠衣被描绘成蒸汽管道的螺旋纹路。工人跪地的姿态被拆解成多个角度的碎片,左臂向上伸展的线条突然折断成锯齿状,暗示被监工铜尺击碎的尺骨;右腿扭曲成麻花状的青铜齿轮,象征被奴役的机械性劳动。

远处是悬崖上的铁路桥,桥墩由层层叠叠的骷髅堆砌而成,每具头骨的天灵盖都被凿出窥视孔,内部嵌着法国工程师的铜制测量仪。桥身用铁链吊起悬空作业的壮丁,他们腰间的藤蔓正在滴落血珠,在下方形成血泊倒影。蒸汽机车的烟囱喷出人形烟雾——被烈日烤焦的劳工在热浪中蒸发成尖叫的幽灵,手指化为铁锹,眼眶里喷出燃烧的炭火。车头正面镶嵌着监工的面孔,齿轮状的牙齿咬合着劳工脊椎制成的传动轴。

画面左下角,8岁的阿香蹲在铁轨旁,她用炭条绘制的“戴镣铐的蒙娜丽莎”悬浮在空中。画中蒙娜丽莎的锁链实为铁轨,乳房被替换成滴血的铜钱,瞳孔反射出高棉童工被斩断的手指。她的裙摆裂成两半:左半是传统奥黛,右半则是法国军装,裂缝中渗出黑色原油般的颜料。

监工挥舞的铁棍被分解成无数交叉的黑色斜线,棍体表面浮现出劳工被抽打时凸显的鞭痕浮雕。棍影投射处,一群逃亡者正被盐渍伤口逼至岩壁,他们的脊背弯曲成问号形状,嘴角撕裂到耳根——这是保罗速写本中“啃食疮皮”场景的立体化重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