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0章 道家哲学与世界大同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乔玛则激动地表示,“没错,尤其是您的站位非常高。现在科学的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程度越来越深。我原先只是感觉哪里不对,可一直想不明白。您和汤姆逊主任的通信登报后,在欧洲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才发现有很多学者跟我有同样的困惑,而大家都从您的信中看到,除了更深入、更细致外,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广度对于科学研究同样非常重要。可惜现在的科学体系很难支撑这样人才的出现了”。然后突然吭吭唧唧地说,“如果不冒昧的话,能否用您的智慧,像指导用跨学科的办法和手段推进生物学的研究一样,指导一下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科兹洛夫一听,也两眼放光,须知地理学上的任何进步都对他们这样的探险学家有着直接的好处。

王月生有些啼笑皆非,连忙道“各位过奖了。我本人真的对于现代科学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尤其是我少年时代接受过中国道家的熏陶,中国人,尤其是道家,把事件万物看做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影响,同生共进,不愿意把整体的事物无限细分地去研究和分析。这点可能是中国哲学和当前西方科学的最大的不同。毕竟,科学这个词在中文中,就是分科治学的意思”。

乔玛和科兹洛夫怎可能这样就放过他。而安德鲁和赫克两位尽管是传教士,但此时全欧洲都对科学家有深深的敬意,虽然不似那两位科学界的人如此狂热,却也从自己同胞和母国报纸上看到过相关报道。尽管在西方媒体上没有像乔玛那样直接夸赞王月生,但有点科学素养的人,只要静心一想,都知道王月生那些建议的含金量和代表的水平。所以两位传教士也在一旁帮腔。

王月生见实在推脱不过,想了想,挥手让在茶室一角一直关注这边的队长过来,低声吩咐了两句。很快,队长从王月生的房间里拿了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出来,是1899年时,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世界地图版本--德国 Justus perthes 出版社出版的 《Stielers handatlas》(斯蒂勒地图集)的第八版。该地图集以科学严谨性、制图精细度和地理数据的前沿性着称,被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广泛认可为当时最权威的地理参考之一。

王月生在四人好奇的目光中,接过队长递过来的剪刀,将整张地图各个大洲沿边缘剪下,随后将北美洲的东岸拼到欧亚大陆西北部,在众人目瞪口呆中,两个图案几乎完美地拼合在了一起。然后,非洲被塞到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形状下面,又是几乎完美的契合。然后南美洲的东部又与非洲的西部和北美洲的南部拼到了一起,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两个小块则贴合到了非洲的东南部,南极洲又贴到了非洲和印度的下面,而澳大利亚转了个方向契合进了印度的东边。

众人看着几乎合为一体的新的世界地图,震耳欲聋的沉默。

其实,王月生此举是致敬后世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1912年首次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他在《大陆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并在1915年出版的着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中进一步详细论证。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轮廓的契合性,结合古生物化石、地质构造和古气候证据,如冰川遗迹,提出所有大陆曾是一个整体(“泛大陆”,pangaea),后来逐渐分裂漂移成现今的格局。当时学界普遍支持“固定论”,认为大陆位置不变,而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大陆漂移的物理机制(动力来源),导致他的理论长期被质疑,直到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兴起后才被重新认可。1960年代,海底扩张学说(harry hess)和岩石圈板块理论(如J. tuzo wilson)完善了动力机制,最终形成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动态演化的认知,成为地球科学的里程碑。

安德鲁手指颤抖地触碰拼合后的泛大陆地图,低语:“荒谬!《圣经》明载‘你定地的界限,使水不能过去’(《箴言》8:29),大陆岂可如浮木漂移?此乃魔鬼对神圣秩序的亵渎!若上帝创世时大陆本为一体,为何《创世纪》未载?难道‘分开陆地与海洋’的圣言另有隐喻……17世纪英国主教乌舍尔(James Ussher)根据《圣经》推算地球诞生于公元前4004年,即年龄约6000年,莫非真的是错的?果然如同前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通过热力学方法计算得出的2400万年?”。看来安德鲁还是一位身在中国、心怀天下、关注科学、与时俱进的传教士。

乔玛用放大镜细察地图边缘,喃喃道,“非洲与南美的片麻岩带……我在祁连山也见过类似走向!但动力机制呢?”突然抓住王月生手腕,“您是否见过西藏的蛇绿岩套?那是古海洋的残骸!我们需要联合发表论文,就叫《欧亚大陆的缝合线》!”

王月生道“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本源的探索,在地理学领域,目前通过对地图上主要大陆形态契合的拼图只是革命性发现的一个缘起,若想打开突破的缺口,至少还要做以下几件事:

1、从地质学的角度论证几块大陆之间的地质构造是否具有连续性。可以初步从分布在几块大陆上的重要山脉和高原在构造和岩石类型上是否具有相似性,岩石年龄和成分是否一致以表明它们曾属于同一地质单元;

2、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不同大陆的生物化石是否存在关联;

3、从气候学的角度,通过研究不同大陆的冰川沉积物、煤层、珊瑚礁等具有鲜明温度带特征的现象或者遗存,判断大陆位置是否曾发生过剧烈变化”。

顿了顿,王月生又说,“但以上三点如果得到趋同性的答案,也只是说明大陆漂移学说,哦,这个是我个人不规范的起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我认为在其后,至少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将大陆边缘,尤其是大陆架边缘,而非现代海岸线,进行几何拟合、形态匹配,并请数学家帮助优化大陆的拼合角度和位置;”

突然,科兹洛夫举手问道,“抱歉打断您一下,请问什么是大陆架?”

“哦,大陆架是我个人的一个假设。鉴于1872-1876年的“挑战者号”环球科考首次系统测绘了海底地形,发现大陆边缘存在浅水区。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存在一个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即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通常从海岸线开始,逐渐向海洋倾斜,直至坡度显着增加的大陆坡开始。大陆架是大陆与深海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架的概念是否成立是大陆漂移学说是否成立的前提”。见几人点头表示理解,王月生继续道:

“2,对齐地质构造线,匹配山脉、断裂带和岩石层。正如刚才乔玛先生所说的那个缝合线;

3、利用古地磁学重建古大陆。岩石中磁性矿物的定向记录古地磁极位置,通过测量不同大陆的岩石磁性,可推断其古纬度。测定各大陆岩石的古地磁极位置,将大陆“旋转”至同一古纬度,使地磁极对齐;

4、验证生物与气候证据,确保化石和冰川遗迹在拼合后处于合理气候带”。

乔玛击节赞赏道“我之前看到先生对促进生物学发展的建议还只是具体到设备和具体操作层面,但已经感觉到思路开阔想法深邃,大胆求先生指点地理学的突破方向,没想到先生已经上升到用如此高的视角和动用不同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用来综合性研究的层次了。我学识浅薄,不敢攀附先生的伟大设想的发现之功,但是希望能有幸在完成目前委托的业务后,按照先生的思路,先去西藏地方进行相关的踏勘”。

科兹洛夫也道,“我愿用自己的探险经验帮助乔玛完成对先生理论的第一次针对性实地考察验证工作”。乔玛热情地把手伸了过去,与科兹洛夫基情满满地握紧。

王月生苦笑道“二位先生都过奖了。现在正是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黄金时代。我们有幸生于此时,如果能够利用自己各自的知识和能力为人类科学的进步的阶梯搭起一级台阶,自然是我们的荣幸。哪怕我们是向后人证明此路不通,也是咱们勇气的奉献精神的证明。我十分高兴与二位共事”。说完,将手也搭了上去。

想了一下,又建议道“不过二位都去了现场工作,我本人科学造诣其实十分有限,而且现在我祖国的情况大家都了解,没有进行相关研究的环境和基础。我个人建议”,他本想拉这个理论的实际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进来,因为他并不想贪他人之功为己有,最多是蹭个热度捞点好处,正如搭车汤姆逊“发现”电子一般。但他心中快速回忆了一下这位魏格纳,发现他今年才20岁,后世历史上1905年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获天文学博士学位,后转向气象学研究。无论如何此时是没有资格介入这件事情里面的,只好马上改口道,“乔玛先生和科兹洛夫先生同时也向自己的同行致信,最好也通过媒体广泛宣传,请各个国家的有识之士分头工作,共享成果。罗马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更不是一个人建立起来的”。

二人点头称是。安德鲁和赫克两位传教士虽然也对于可以亲自在场亲身聆听这个世界地理学上伟大时刻感觉与有荣焉,但囿于身份,不能用教会的资源参与这等科技考察之事,但是也表示愿意用个人的身份向朋友和媒体描述一下今晚的情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