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116章 俄罗斯铁路欧洲段的旅行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从敖德萨到基辅距离约700公里,车程约24小时。

火车驶出敖德萨时,窗外是盐碱滩与向日葵田交织的平原,白色风车点缀其间,农妇戴草帽弯腰收割小麦,马车载着麻袋驶向港口。随后进入了第聂伯河下游湿地,水鸟掠过芦苇荡,鞑靼渔民的木船停靠河汊,渔网晾晒在柳树上,空气中弥漫着淤泥与熟麦的混合气息。

此时正是乌克兰草原的盛夏,7月正值小麦成熟季,金黄色的田野延伸至地平线,偶尔可见蒸汽收割机与镰刀农夫并存劳作。窗外时不时经过的哥萨克村庄,木制农舍的蓝白窗棂外,孩童追逐火车挥手,老人坐在井边抽旱烟,村口东正教小教堂的金十字架在烈日下闪光。铁路每隔数十公里设哥萨克岗哨,戴毛皮高帽的士兵持步枪立于了望塔,防备可能袭击列车的草原匪帮。夜晚行车时,可透过车窗瞥见银河横贯乌克兰夜空,荒野中狼嚎与车轮声共鸣。

火车在基辅短暂经停约1小时。列车驶入基辅前,通过1853年建成的第聂伯河铁桥尼古拉一世桥。乘客挤向车窗俯瞰大河奔流,河面驳船满载木材南下敖德萨,纤夫号子隐约可闻。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绿色穹顶与基辅洞窟修道院的金色尖塔在天际线浮现。朝圣者沿河岸徒步,白色长袍被风鼓起。

基辅车站内,月台小贩高举柳条篮叫卖cyшkn(基辅甜馅饼)与樱桃蜜饯,修女向三等车厢乘客分发圣像卡片。王月生和其他头等舱旅客下车至车站茶室,啜饮中国红茶配果酱,窗外可见戴镣铐的流放犯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囚车。

从基辅到莫斯科约850公里,车程约30小时。列车北上穿越波尔塔瓦平原,茂密的橡树林与黑麦田交替出现,林间空地偶尔闪现野鹿群。科诺托普附近,铁路与马车道交汇,戴高帽的犹太商人驾四轮马车与火车赛跑,引发车厢内哄笑。在奥卡河河谷,火车沿河岸行驶,岸边洗衣妇挥槌敲打亚麻布,牧童骑光背马驱赶牛群饮水,河中木筏载着原木缓缓漂流。梁赞省的苹果园挂满青果,养蜂人的蜂箱排列如棋盘,戴面罩的农人摇动蜂蜜离心机,金色蜜汁流入陶罐。午后的骤雨中,紫色闪电劈开铅云,雨幕中草原泛起银光,农民披麻袋奔向谷仓避雨。

接近莫斯科时,田园风光渐被工厂黑烟侵蚀,科洛姆纳机车厂的烟囱群刺破天空,工人聚居区的红砖房密集如蜂窝。莫斯科河的支流被纺织厂排放的染料染成靛蓝色,岸边堆满焦炭与生铁锭。此时的车厢无封闭车窗,煤灰与飞虫常卷入车内,经过这片工厂区时恶劣的空气更是窜入鼻腔。

因为需要在莫斯科换乘,所以必须停留一晚。王月生也抽空看了一下这个自诩为“第三罗马”的城市。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与金色穹顶俯瞰全城,而救世主大教堂尚未完工,脚手架下工匠挥汗如雨。城东的普罗霍罗夫纺织厂(后世的“三山纺织厂”)与西门子金属加工厂喷吐黑烟,烟尘随风飘向莫斯科河,河水泛着工业油污的虹彩。特维尔大街的鹅卵石路两侧林立新古典主义建筑,戴礼帽的商人乘敞篷马车驶过,车夫挥鞭避开刚开通的有轨电车。

所谓的中国城(Kitay-gorod)并不是唐人街,狭窄巷道挤满小贩,鞑靼人茶摊飘出茴香茶味,吉普赛占卜师在暗处摆弄塔罗牌。贵族区的阿尔巴特街上,宅邸花园玫瑰盛开,仆人用铜壶浇灌草坪,留声机传出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经过此地时,王月生不禁想起了后世自己读初中时,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苏联小说家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Аhaтoлnn haymoвnч pы6akoв)写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大致内容是以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时期为背景,故事围绕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第51号公寓的一群年轻人展开。主人公萨沙·潘克拉托夫因一首讽刺诗被诬陷为“反党分子”,经历开除学籍、被捕、流放西伯利亚等迫害,展现了普通人在政治高压下的悲剧命运。其他角色如瓦丽娅、尤拉·沙罗克等,则因性格与环境差异走向不同道路:瓦丽娅坚守对萨沙的忠诚,尤拉则通过投机攀附权力阶层,最终成为内务部官员。回想到此处,王月生不禁苦笑。

王月生还去列福尔托沃的工人棚户区看了看。那里木板房密如蜂窝,公共水井前排着铁桶长队,流浪儿赤脚追逐运煤马车捡拾碎渣,孩童用戈比购买“克瓦斯”木桶车里的酸面包饮料,小贩推车叫卖热馅饼(内馅蘑菇或酸白菜)。哈列夫卡市场里,哥萨克人叫卖里海鲟鱼子,鞑靼人摊铺堆满杏干与巴什基尔蜂蜜,农妇兜售酸奶油拌野草莓。

随后,王月生在莫斯科的喀山火车站登上了前往萨马拉的列车。经过1000多公里近3昼夜的行程,穿越伏尔加河流域的草原与森林,到达了萨马拉。

萨马拉(后世苏联时期曾改名古比雪夫)位于伏尔加河中游,是当时伏尔加河流域重要的贸易、交通和文化中心。7月的伏尔加河因夏季融雪和降雨水量充沛,河面上挤满货船和客轮,运输小麦、黑麦等粮食、木材和经此转运的巴库油田的原油。码头上工人装卸货物,蒸汽起重机与人力并用的场景随处可见。平底驳船、蒸汽拖船和传统木制帆船混杂,河岸弥漫着焦油与谷物混合的气味。

1890年代萨马拉已成为铁路枢纽,连接莫斯科、乌拉尔和中亚。此时的萨马拉火车站(后世仍存)繁忙异常,每日有货运列车满载粮食、棉花和工业品进出。城市边缘分布着面粉厂、酿酒厂和机械作坊,黑烟从砖砌烟囱中冒出,工业区与老城木制建筑形成对比。

1869年建成的地标性建筑——复活教堂(xpam Вockpecehnr xpncтoвa,)的洋葱顶金光闪耀;犹太会堂和鞑靼人清真寺并存。斯特鲁科夫斯卡亚街(后世库伊贝舍夫街)两侧是砖石结构的商店、银行和旅馆,橱窗展示着法国香水、德国机械和伏尔加瓷器。

7月中旬日均气温约25-30c,午后可达35c,干燥的东南风卷起尘土,市民用湿布遮窗降温。伏尔加河岸成为避暑胜地,富人在河畔别墅消夏,穷人则在树荫下或河水中纳凉。斯特鲁科夫花园中榆树、椴树成荫;郊外是无边无际的草原与麦田,夹杂着向日葵和野花。夏季偶有短暂雷暴,雨后空气清新,傍晚伏尔加河面被夕阳染成琥珀色,渔夫驾小船收网,河鸥盘旋鸣叫。

Бa3aphar плoщaдь(中央市场)喧嚣嘈杂,鞑靼商人兜售地毯与香料,德国移民展示精工钟表,吉普赛人占卜算命。农民赶集出售奶酪、蜂蜜,用收入换取盐和煤油。手摇风琴声与叫卖声交织,空气中飘荡着шaшлыk(烤羊肉串)和腌黄瓜的香味。

街头可见双头鹰徽章和1894年去世的亚历山大三世的雕像,警察身着蓝色制服巡逻。贵族与商人在伏尔加游艇上举办宴会,享用鱼子酱、鲟鱼和香槟;女士们撑阳伞乘马车前往剧院观看契诃夫戏剧。码头工人日薪仅50戈比,住在木板搭成的cлo6oдkn(棚户区)。伏尔加德意志人社区与俄罗斯农民的耕地纠纷时有发生,鞑靼商人与东正教徒因宗教习俗经常引发摩擦。

贫民区缺乏下水系统,霍乱和伤寒在夏季易爆发,市政当局喷洒石灰消毒但收效甚微。富裕家庭饮用煮沸的伏尔加河水,穷人直接取用河水导致疫情蔓延。木结构建筑密集,7月干燥天气下火灾频发。消防队依赖马拉水车和人力水泵,往往赶到时房屋已烧成废墟。

这些就是王月生在萨马拉转车停留的一天中看到的景象。他要从这里转车到奥伦堡。

从camapa(萨马拉)到opeh6ypг(奥伦堡)这段约460公里的铁路线于1877年全线贯通,是沙皇俄国铁路网络向中亚延伸的重要一段,连接伏尔加河流域与乌拉尔地区、中亚草原的动脉。萨马拉火车站这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火车站于1876年建成,站内悬挂双头鹰徽章,俄国П型机车喷吐浓烟,牵引5-8节车厢,包括软座的头等厢、木制长椅的二等厢和无分隔敞篷货运车厢改造的三等厢。货运车厢则挂载小麦、伏特加和乌拉尔铁矿。月台上挤满商人、移民和士兵。

列车驶出萨马拉后,先沿伏尔加河东岸向南,窗外是广袤的黑土农田,7月的小麦田泛起金色波浪,农妇戴头巾弯腰收割。接近布祖卢克时,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逐渐取代农田,林间可见伐木工的木板屋和东正教隐修院。

王月生乘坐的头等车厢票价为8卢布,呢绒软垫座椅、黄铜灯饰,军官、地主和德国工程师在此抽雪茄,享用车站提供的用铜茶炊煮沸的茶饮和鲟鱼三明治。车窗悬挂纱帘防蝇,但仍难阻煤灰渗入,贵妇以手帕掩鼻。

至于票价2卢布50戈比的三等车厢,则是木板长椅上挤满农民、犹太商贩和巴什基尔牧民,鸡鸭与麻袋堆叠过道,汗臭与maxopka(马合烟)气味刺鼻。孩童哭闹声中,小贩兜售黑面包和腌黄瓜,乘务员持木棍维持秩序。

通过布祖卢克后,列车穿越萨马拉河支流,铁桥下鞑靼渔民划独木舟撒网。索罗钦斯克盐湖在烈日下泛白,哥萨克骑兵驱赶马群饮水,盐商架设木轨运输结晶盐。

列车仅在车厢连接处设厕所,木桶溢满后臭气弥漫,虽是头等舱亦不得幸免。有经验的富人都自带瓷质便壶。王月生是咬着牙上的。想洗手都没有水龙头,打算靠站停车时去站台洗一下,结果停靠站供水不足,乘客争抢水井爆发斗殴。王月生只得悻悻地缩了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