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章 驼背体验与金字塔赋诗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众人让傻子出面操持了两周,发现运行得还算顺利,才离开村子,继续自己的旅程。他们让村里人联系了个骆驼队,一早出发,用了将近10小时,走到了30公里外的贝尼苏韦夫。在这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乘坐开罗-阿斯旺干线的火车,用了不到4小时回到了120公里外的开罗。

1895年5月的开罗是殖民与传统的交汇之城。老城区即所谓的伊斯兰开罗,狭窄街巷密布,标志性建筑包括萨拉丁城堡、伊本·图伦清真寺和哈利利市场,传统泥砖房屋与奥斯曼风格石砌建筑混杂,公共水井和蓄水池为居民主要水源;而在欧洲新区,即伊斯梅利亚区,受1863-1879在位的伊斯梅尔帕夏现代化规划影响,街道宽阔,仿巴黎奥斯曼风格建筑林立,如歌剧院、欧式酒店和殖民政府机构。煤气路灯已覆盖主干道,部分区域也开始铺设下水道,但卫生条件仍堪忧。

整个城市约60万居民,以阿拉伯裔穆斯林为主,科普特基督徒占10%-15%,另有少数犹太人。欧洲侨民约2万人(英国人、法国人、希腊人、意大利人),聚居新区,形成“殖民飞地”。这里名义上属奥斯曼帝国,实际由英国总领事伊夫林?巴林掌控,军警系统由英国军官主导,埃及总督赫迪夫权力形同虚设。

既然阿宽在村里就嘟囔着连金字塔都没看就跑过去了,于是王月生就打着给阿宽面子的旗号带着大家去看金字塔。其实是他自己想看。

清晨五时,开罗老城区的石板路还沁着夜露,宣礼塔的晨祷声尚未响起,科普特人英语向导穆罕默德已牵着几峰单峰骆驼候在佩特拉旅馆的棕榈庭院。他递给王月生一只灌满薄荷茶的铜壶,壶身凝结的露水沾湿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纪念纹章。王月生摆手拒绝了,阿宽则毫不犹豫地接过倒了一小铜杯尝了一口。驼鞍上绑着的柳条筐里,除了石膏翻模工具和柯达箱式相机,还塞着三枚沾了无花果酱的粗麦饼——这是向导应对正午酷暑的珍贵补给。至于王月生一行人,已说好安排在旅游区的餐食。

几人在穆斯塔法的指引下攀上驼背。这种沙漠之舟跪伏时就将近两米高,浅褐色的毛发间沾着细沙,当它用睫毛浓密的眼睛斜睨王月生时,他忽然想起某位美国乡巴佬出身的副统领的神秘眼线。穆斯塔法拽着缰绳将骆驼脖颈压向沙地时,这匹雄性单峰驼喷出带着苜蓿味的鼻息。它的驼峰像灌满热沙的皮囊,在晨光中泛着油亮的光泽。王月生按向导传授的秘诀——左脚踩住前鞍凸起的铜钉,右腿像跨过沸腾的油锅般迅速扫过驼峰——却在触及骆驼皮肤的瞬间僵住:那些打着卷的毛发下,滚烫的体温混着沙粒的粗粝感,分明是活物才有的触感。

当穆斯塔法发出尖锐的“赫赫“声,“沙暴“后腿猛然蹬直。王月生的身体顿时后仰成四十五度,双手死死扣住鞍前铁环,指甲在铜锈上刮出白痕。就在脊椎即将撞上驼峰时,这畜牲的前膝又轰然抬起,整个人像被抛向浪尖的舢板,胃袋里的薄荷茶翻涌着冲上喉头。此时埃及的骆驼鞍具采用奥斯曼式木架包驼毛毯,未设计脚踏,乘者腿部悬空很容易加剧疲劳。

王月生感觉当年发明忽悠这词的人未必是个天才,但大概率骑过骆驼。这忽悠一下子可太给力了。他当晚在后世还特意查了一下,原来骆驼起立时后肢先发力,来一个约70公分的垂直抬升,前肢再完成剩余50公分抬升,形成两次剧烈颠簸。1890年开罗医学院报告记载,23%游客在此阶段跌落。

待这沙漠之舟完全站定,王月生的鹿皮靴底距地面已超过三米。风从吉萨高原卷来细沙,在驼鞍的雕花铜钉上簌簌流动。当骆驼迈出第一步时,其盆骨带动驼峰产生的左右摆幅,恰似乘着阿拉伯三角帆船横渡红海。每步约75公分的步距,令骑手脊椎承受每分钟90次的规律扭动。驼掌触地声为双重节奏,前掌肉垫闷响与后跟角质层脆响交替,给乘客一种独特体验。

驼铃叮当声中,一行人穿过尚在沉睡的阿拉伯集市。褪色的奥斯曼式拱廊在晨光里投下锯齿状阴影,香料麻袋渗出肉桂与枯茗的气息。等到尼罗河西岸时,东方天际已泛起鲑鱼红,河面漂着三桅帆船的三角帆,像极了《一千零一夜》插画里的场景。

骆驼踏进浅滩的刹那,冰凉的河水漫过王月生的鹿皮靴筒。一匹骆驼突然仰脖发出嘶鸣,惊起芦苇丛中几只朱鹭,粉红羽翼掠过水面时,几人看见对岸的甘蔗田里晃动着缠红头巾的农夫——昨天报纸上说今年棉花收购价又跌了三便士。初升的太阳将河面染成熔金,二十头运棉花的骆驼正蹚水渡河。英国灌溉局的钢制水闸后传来蒸汽泵的轰鸣,惊起白鹭掠过一行人的驼队。穆斯塔法用匕首割开河岸边的纸莎草茎,乳白色汁液滴在滚烫的砂岩上,瞬间凝成《亡灵书》里记载的圣甲虫形状。

半小时后,王月生的大腿内侧开始抗议——驼鞍边缘的硬木边框正以某种精准的角度研磨股骨。每当骆驼下坡时,身体会顺着涂了橄榄油的驼毛毯向前滑移,鼻尖几乎贴上驼峰蒸腾着膻味的峰尖;上坡时又要后仰抓住尾鞍的皮带,像拉满的弓弦般绷紧腹肌。

上午的太阳开始施展淫威时,大家终于穿过最后一片椰枣林。沙粒变得金黄滚烫,骆驼掌每次陷进沙丘都会扬起细小的晶尘,在怀表玻璃表面簌簌作响。穆罕默德解开缠头的黑白格方巾,露出被晒成古铜色的额头,用掺着法语单词的阿拉伯语提醒众人喝水囊里的柠檬汁——里面浮着的薄荷叶已经发蔫。

当沙暴毫无征兆袭来时,王月生正用黄铜望远镜眺望地平线。狂风卷着赭红色的沙幕横扫而来,穆罕默德厉声呼喊着什么,但声音瞬间被风撕碎。大家慌忙用羊毛斗篷裹住头脸,骆驼却突然加速,隆起的驼峰在沙暴中时隐时现,宛如《旧约》中移动的圣山。

过了不到半小时,风沙渐息。王月生抹去睫毛上的沙粒,看见五公里外三座几何体正从沙暴的暮霭中浮现。而王月生的身体与驼背居然出现了奇妙的适应,当骆驼踏入松软的流沙区,它宽大的脚掌如桨叶般推开沙浪。骆驼特有的摇摆频率与心跳逐渐共振,他竟能在驼峰间解开羊皮水囊的系绳而不洒出一滴水。远处运水队的铃铛声随风飘来时,骆驼忽然加速小跑,那种令人战栗的颠簸感,宛如骑着失控的缝纫机穿越沙暴。

骆驼蹄印在滚烫的沙脊上蜿蜒如蛇蜕,第二十七座新月形沙丘的弧度与之前毫无二致。王月生的眼皮被汗盐黏成半阖状态,柯达相机的皮背带正将脖颈烫出水泡。就在意识即将被单调的沙浪节奏催眠时,领头的骆驼突然发出类似法老竖琴断弦般的嘶鸣——向导猛拽缰绳,整个驼队向右急转,王月生的膝盖擦过沙丘锋利的棱线,细沙灌进靴筒的灼痛感尚未抵达大脑,视线已被前方景象劈成两半。

三座金字塔正从扭曲的热浪中结晶成型,仿佛创世之神突然掷下三枚巨型骰子。最东侧的大金字塔顶端残留着最后一片石灰岩外壳,正午阳光在抛光面上炸成钻石般的冷焰,而底部褐黄色基座却像熔化的铜汁般在地平线上流淌。狮身人面像的残缺轮廓从沙海中浮起,它被风沙蚕食的眼窝里盛满阴影,宛如两潭通往冥界的漩涡。

驼队凝固在沙丘顶端。穆斯塔法缠头巾的流苏静止在四十五度角,德国工程师打造的怀表链条悬在半空,蒸腾的骆驼体味与滚烫的相机皮套焦臭在鼻腔里凝结成块。王月生的视网膜正经历一场文明休克——大英博物馆的微缩模型、巴黎沙龙里的浪漫主义油画、甚至马可波罗游记的手抄本,所有关于金字塔的想象都在此刻被碾成齑粉。所有人此刻都呼吸暂停。然后,随着一声声长长的出气声,这个暂停的世界又活了过来。

这里表现最强烈的是阿珠。她从身上的阿拉伯斗篷中伸出双臂,又赶紧用一只手撩起了妨碍视线的面纱,高喊“太美啦”。阿宽则在一旁狗腿地说道“是啊,太美了,太美了,不行了,憋不住了,我要作诗”。

阿珠一下子回过味来,赶紧又蒙上面纱,但薄薄的面纱显然挡不住鄙夷的眼光,“你作诗?我看你作死是把好手”。

“切,小瞧人不是。咱可是得过生哥私下真传的,作出来吓不死你”。

王月生在旁低头扶额,显然已经猜到他指的是哪一首了。大韦显然也猜到了,在旁捂嘴偷乐。阿珠反而睁大了眼睛,诧异道“生哥给你们男生开小灶了?这不公平。快说说,不,快作一首给我开开眼”。

“听着啊,这第一句,埃及吉萨金字塔。怎么样,这叫七绝,开篇貌似平平,但却以真实见长,并为后面奇峰突起奠定了基调”。

“别废话,说第二句”

“上面小来底下大”。阿珠一头黑线。

“乾坤巨掌来翻覆”。

“哎呀,这句有气势。小看你了。赶紧说最后一句”,阿珠鼓励道。

“底下小来上边大”。

“阿宽你找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