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55章 李鸿章旋风与四分之三的金字塔秘密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第二天,老摩根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听着秘书在旁边向他汇报今天的报纸摘要,嘴里嘀咕着,“怎么都是李鸿章的消息,昨天世界上和美国没有别的事情发生吗?”。只听得:

“昨日纽约港口欢迎仪式上的德国货轮鸣长笛行为被德国驻美使馆解释为机械故障,但很多人怀疑是德国挑衅,因为德皇威廉二世曾拒见李(其实关于访德遭冷的报道是误传)”,《华盛顿邮报》;

“意大利移民因攀爬桅杆眺望李舰队坠海,被美海军救起,成为第一个为李鸿章跳水的欧洲人”,《纽约世界报》;

“港务局特意在周边工厂安排燃煤制造“祥云烟雾”,试图模仿中国水墨画意境,结果导致能见度下降,舰队差点相撞”,《纽约人报》;

“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在港口架设探照灯,夜间将光束聚焦于李鸿章黄轿,营造“天神下凡”效果,但因电压不稳频闪,被讥为抽搐的东方神话”,《世界报》;

“中国总督坚持乘坐八抬黄缎轿登陆,被港务局因码头木板承重不足为由要求减为四抬。最终轿底加装铁板加固,轿夫穿特制软底鞋妥协”,《麦迪逊快报》;

“总督随员称华人船员在“圣路易斯号”上偷藏《保皇会章程》欲递李鸿章,因安保森严未果记载” ,《中西日报》。

听到这里,老摩根不想听下去了,不满道“你怎么连唐人街的小报都拿过来了。对了,昨天我们临下船时王先生让你晚些时候去酒店接他家过来的学生,和去码头提白银,都办得如何了?”

“都办好了。在中国总督下榻的酒店接到了王先生说的派来的四名培训生,带队的就是王先生说的袁嘉谷,送他们下来的是总督的秘书于式枚。在港口仓库提白银的时候,恰逢总督随员从中提取货物。经向港口核实,就是那个袁嘉谷四人前几日用总督访问团的名义租用的”。

老摩根笑了“小家伙昨天还是让我说生气了,想用这种办法证明自家与中国总督的关系深厚。好吧,信息我收到了”,秘书也陪着笑了。“对了,后来让你们了解的那个盛宣怀家族,和请人分析这位中国总督的政治前景结果如何?”秘书立即进行详细的汇报。

王月生从老摩根的财务秘书那里拿到了一张.5金衡盎司的抵押单,人家专业人员才不会犯王月生那样的低级错误,还有一张16.08万美元的银行存单,并说道“恭喜王先生进入美国前千分之一的财富阶层”。

王月生大吃一惊,问“这点钱就能进全美千分之一?”

“当然,美国现在的百万富翁据统计只有四千位”

“唉,要都是我的就好了。可惜都是给家里财团他们的”,王月生找补道。倒是立即让秘书眼中的艳羡嫉妒的神色少了好几分。当然财务秘书表示现在的银价比王月生用的0.5美元\/盎司要高,所以这笔钱不是银价的最终结算单。“也不知道这点钱够不够我们那位中堂大人这次来美国的开销”,王月生随口感慨道。

过去的九天里,整个纽约甚至美东地区都被李鸿章的到访卷起了中国风,各种各样真的假的报道铺天盖地,李鸿章成了当世的最大的网红和流量巨咖,比如: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一方面称李鸿章是来自东方的神秘使者、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一方面曝光他在市政厅红毯上吐痰,称这位大人物似乎对西方礼仪一无所知。至于他引人注目的黄轿、仪仗队被说成堪比欧洲君主的排场,但随从则被评价为举止粗鲁如未开化之人。自带活鸡和厨师,称“李鸿章的厨房比外交谈判更引人注目”。看到这里,王月生对李鸿章表示歉意,估计是他送给李鸿章的那两只长尾金鸡惹的祸。但是,根据当时的反应,李中堂分明是非常喜欢这对活物啊,而且认为这堪比当年唐明皇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代表了帝国臣民远在异国他乡时也不忘对帝国重臣的一片赤诚之心啊。当时老李高兴得差点坏了规矩,让随行的长子李经方送献礼的四人出酒店,好在被四人机智地力辞了。

《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则十分关注李鸿章与克利夫兰总统的会谈,强调其呼吁美国废除《排华法案》的诉求,但断言“美国不会为讨好四亿人市场牺牲劳工利益”,并评价其外交策略说“李的谦逊姿态掩盖了精明算计,他试图用茶叶和丝绸换取美国的钢铁与铁路技术” 。当然,也不忘讥讽他在白宫宴会上用筷子夹牛排失败,侍从不得不上手帮忙,戏谑为“筷子和刀叉的文明对决”。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旧金山纪事报)从华人社区的视角报道了旧金山唐人街张灯结彩庆祝李鸿章访美,但批评其“对在美华工的苦难视而不见”,并引述华人劳工言论:“他坐黄轿子风光,我们却被《排华法案》逼得走投无路。”并用社论发表质疑:“李鸿章为何不访问加州?难道清廷只在乎东海岸的银行家?”

《chicago tribune》(芝加哥论坛报)一方面用标题 “李鸿章的购物清单:铁路、枪炮与电报线”,分析其考察工厂和军校的意图,并警告美国企业:“这位特使的承诺可能像中国瓷器一样精美而易碎”,同时不忘刊载漫画将李鸿章画成“拖着长辫的秃鹫”,脚踩写着“苦力贸易”的骷髅。

《纽约先驱报》将其与德国铁血宰相类比,强调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手腕;而《费城问询报》则针锋相对地反驳说“若俾斯麦是欧洲的铸造者,则李鸿章只是亚洲的修补匠”。

当然,也有很多小报聚焦其长指甲、长烟袋及咳嗽吐痰的细节。《波士顿环球报》甚至刊登其“每日作息表”,称“这位73岁老人午睡时间比办公还长”。

也有些靠谱媒体关注些正经事,比如《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李鸿章试用电话后感叹“此物可抵十万兵”,并预言“中国将沉睡至被蒸汽机吵醒”;而《工程新闻》记录其对尼亚加拉大瀑布水电站的痴迷:“李中堂驻足两小时,疑欲搬瀑布回国发电。”

王月生刚才送走了袁嘉谷等四人,再次感慨叔祖和大伯一家真是能力非凡,自己紧急电报回去要找的几个人,居然成功找到了两位,一位是比前世的自己小两岁的云南人袁嘉谷,一位是现在刚15岁的广西人马君武,另外两位虽然在后世历史上查不到信息,但以叔祖和大伯的能力,相信推荐的也必有过人之处。至于当时自己电报中提到的其他几个人,都散布在全国各地,以家族当前的势力,真全找到了才是奇迹。

自己还是躲到摩根家的乡下别墅吧。不要留在风口,万一遇见什么后世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人而自己不知,自己不知不觉中不但没能去平衡时空的乱流,反而增加了扰动,那就得不偿失了。

看着门前的原野上农夫完成了春耕夏耘,秋收也要开始了,又等来了那辆带着家徽的马车和那个熟悉的工作人员,王月生长出一口气,看来杰克胜利凯旋了。

这次去的还是上次那间藏书屋,不同的是本杰明跟杰克一起在里面。王月生进去时,老摩根已经跟他俩看来聊了很久了。见王月生进来,老摩根笑着对杰克说,“尽管这个小家伙早就放弃了对这次发现的物品的所有权,但大家是盟友,有些事情还是开诚布公的好”。

王月生急忙摆手拦住,说“我们的组织不在意这些东西,但我本人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穷小子,最好不要拿那些东西考验我。我担心道心不稳,影响以后我们彼此间的友谊”。

本杰明苦涩地一笑,对王月生说“你是明智的。我就后悔自己在现场看到的东西。知道真相后,族里的长老们都坐不住了。还不如像你一样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老摩根听到这些后显得更为得意。如果华尔街的人看到这个样子肯定会惊掉一地下巴,因为老摩根在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挣钱如探囊取物一般,多少钱经过他手,都没见他有过如此笑容。委实不知道这次到底发现了多少宝物,才能让老摩根如此开怀。

王月生不愿去想那些宝藏,因为理智告诉他,他在这个前世,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去惦记这些东西。甚至,他知道这个地址,都会成为自己存活的阻碍。但是,他还是可以问些能问的,于是道“我其实更关心那四句话是否得到了验证”。

几人闻言,立即严肃了起来,杰克看了一眼本杰明,本杰明示意由他来讲,于是杰克说“金字塔里还有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地下有一条暗河,还来不及查到通向哪里。至于直柱通天,父亲是英明的,我们请来了特斯拉先生,最后他在塔顶祭坛上发现了28千赫频率上的异常电磁场能量流。三句话都得到验证了,只是不知道玉在玉中该怎么解释?”说着,渴求地看着王月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