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202章 镇压革命的帝国主义走狗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林文谦的话极具蛊惑力,尤其是在那些对官府和沉重赋役深恶痛绝的工匠心中。几个年轻气盛的铁匠和篾匠忍不住跟着低吼起来,人群再次骚动,一种危险的、脱离轨道的狂热开始滋生。

“自治领!”

“不纳税!不服役!”

“土地归自己!”

“林先生!”刘辉悄悄拉了一下陈掌柜的衣襟,沉声道,“你当这城寨是真空?英军的炮舰停在维多利亚港,炮口对着寨城;清廷的水师虽烂,可盐道、粮道还攥在他们手里!上月我托人从省城带药材,关吏要抽三成厘金——这‘厘金’,不就是清廷的税?”

林文谦冷笑:“刘先生读的是圣贤书,可圣贤书里没写‘民为邦本’?上个月我在寨外山坳里,见着英军巡逻队踢翻卖菜阿婆的竹篮——他们管得着咱晒的咸菜?管得着咱娃读书识字?要是咱自己管自己,税不用交给清廷,役不用服给洋人,赚的钱全归自己……”

“够了!”陈掌柜一声断喝,如同惊雷炸响。他脸上再无半分容忍,只剩下冰冷的决断。

“林文谦!你巧言令色,蛊惑人心!你所图非自治,实乃裂土!是谋反!”陈掌柜目光扫过那几个躁动的年轻人,厉声道,“你口口声声不纳税,不服役?好!我来问你!”

他猛地从袖中抽出一卷账簿,刷地展开,声音洪亮,每一个字都像铁锤砸在众人心头:

他转向人群,举起一沓泛黄的账簿:“大伙儿看看!这是咱接管城寨后必不可少的开销:30名印度士兵,每人月薪14银元,每月就是300两白银。莫非你们真的以为这块地方是白来的吗?建房的木料、砖瓦从新安县城运来,运费、人工至少要花1800港元;粮食、盐、布——120户人家,每月至少要50石米,每石5港元,每月就是250港元!这些钱从哪来?是我们商团垫付的。

说句难听点的话,这块地方是大清国驻香港的军队委托我们代为看护的,是我们花了大价钱从英国人手里买来平安的。商团心疼各位颠沛流离,也不想在咱们这些苦哈哈的人身上挣钱,就想帮助中国把这块在香港的飞地给守住,所以开了寨门请大家进来住,让大家商量个自己内部管理的法子来。可不是请大家进来鸠占鹊巢的!”

陈掌柜将账簿狠狠拍在木桌上,发出沉闷的巨响,震得人心头发颤。他环视全场,目光所及之处,那些被煽动起来的狂热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瘪了下去。现实冰冷的数字,像一盆盆刺骨的冰水,浇熄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李老蔫张了张嘴,看着那厚厚的账簿,最终颓然低下头。吴师傅深深叹了口气。那几个躁动的年轻人也缩了缩脖子,眼神躲闪。

人群里传来抽气声。阿芳攥着纺锤的手发白:“陈掌柜,咱不是可以出力吗?我织的布,阿强打的铁,都可以换米……”

“阿芳说得是!”林文谦的妻子秀兰突然开口,她裹着靛蓝头巾,怀里的小宝正揪她的衣角,“咱把血汗钱都搭进去了,凭啥不能自己说了算?我阿弟在厦门,跟着孙先生学‘驱除鞑虏’——”

“住口!”陈启沅厉声打断,“孙先生是清廷钦犯!你当这是福建老家?上个月有个小子在祠堂外喊‘共和’,被英军巡捕拖去码头,至今没消息!”他转向林文谦,“林先生,你教娃读书,该教《三字经》《千字文》,不是教‘革命’!这城寨要活,就得守规矩——清廷的规矩,英国人的规矩,更要守咱自己定的‘不惹事’规矩!”

林文谦突然拔高了声音,像敲梆子似的:“规矩?清廷的规矩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英国人的规矩是‘利益至上’!咱的规矩,该是‘有饭同吃,有衣同穿’!今日我把话撂这儿——”他扯开衣襟,露出心口一道狰狞的刀疤,那是去年在厦门被清兵砍的,“要是不让我带头选话事人,明儿我就带着寨里的青壮去海边,把英军的测潮仪砸了!”

“林先生,”刘辉突然轻声说,“你可知这城寨为何叫‘九龙’?因山形如九条龙盘踞,首尾都对着海。英军说这是‘风水宝地’,清廷说这是‘化外之民’。可咱呢?”他扫过人群,“咱是手艺人,是庄稼汉,是当娘的,是带娃的——咱要的不是‘革命’,是‘活人’!”

林文谦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还想强辩:“这…这些…可以日后…”

“没有日后!”陈掌柜毫不留情地打断他,声音斩钉截铁,“城寨之产权归属,管理之最终权柄,不容置疑!今日所议‘基层自治’,是在我陈某人主持之下,在大清律例框架之内,在确保此地安靖前提之下,对寨内庶务管理方式的一种尝试!绝非尔等所妄想之割据裂土!更容不得任何鼓吹暴力、煽动悖逆之言!”

他不再看林文谦,猛地一挥手,如同挥下一把无形的铡刀:

“来人!”

话音未落,寨墙了望台上,一直沉默如铁塔般矗立的三名裹着鲜红头巾、身材异常魁梧高大的印度锡克士兵,如同接到指令的猛虎,动作迅捷而沉重地奔下土阶。沉重的军靴踏在夯实的土地上,发出咚咚的闷响,瞬间打破了开阔地的死寂。他们腰间挎着的Kirpan弯刀在初秋的阳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寒光,毫无表情的棕色脸庞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肃杀之气,径直冲向林文谦。

“啊!你们做什么?!”林文谦的妻子秀兰尖叫着扑上来想护住丈夫,却被一个锡克士兵如同拨开稻草般轻轻格开,踉跄倒地。

“爹!娘!”两个年幼的孩子,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才四五岁,吓得哇哇大哭,本能地扑向父母。

“掌柜的!陈掌柜!开恩啊!”林文谦年迈的老母,满头银发在挣扎中散乱。她挣脱开士兵铁钳般的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土台方向,额头重重地磕在坚硬的黄土地上,发出沉闷而令人心悸的“咚、咚”声,混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和妇人绝望的哀泣。“我儿糊涂!他读书读迂了!求您看在我林家老小的份上,饶他这一回!饶了我们吧!我们这就走!这就走啊!求您别赶尽杀绝…孩子还小啊…”

那凄厉的哭求,那额头撞击地面的闷响,那孩童无助的尖叫,像无数根钢针,狠狠扎进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里。这些工匠都是有家室有儿女的,脸色惨白,不忍卒睹地别过头去。秦三娘捂住了嘴,身体微微颤抖。连一向强硬的赵大锤,也拧紧了眉头,看着那被士兵粗暴拖拽、犹自挣扎嘶喊“你们会后悔的!自由的种子已经播下!”的林文谦,再看看那磕头如捣蒜的老妇和哭得几乎背过气去的孩童,重重地叹了口气。

陈掌柜站在土台上,身形挺得笔直,如同悬崖边的孤松。他脸上的线条绷紧如岩石,对那凄风苦雨般的哀求充耳不闻,眼神冷硬地扫过下方一张张惊惧、不忍、复杂难言的脸。

当林文谦一家老小如同被拔除的杂草,在印度士兵毫不留情的推搡和呵斥下,哭嚎着、踉跄着被拖向寨门方向时,陈掌柜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铁剑刻在寒冰之上,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都看清楚了!今日之事,望诸位谨记三条铁律!”

“其一!城寨之土地产权归中国所有(他特意没有用大清的名号),托管期间最终管理之权柄,在我陈某人手中!此乃不容置疑之根本!”

“其二!寨中所有人等,无论何人,皆须服从此既定之管理!我等所试行之‘基层自治’,亦在此框架之下运行!”

“其三!安靖守法,乃第一要务!凡有鼓吹悖逆、煽动暴乱、妄图裂土、触犯大清律例及英方协约者——”

他顿了顿,目光如同淬了冰的刀锋,缓缓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寨门方向那渐行渐远、被绝望笼罩的渺小黑点上,一字一句地吐出:

“——林文谦,便是下场!驱逐出寨,绝不留情!”

沉重的寨门在刺耳的吱呀声中缓缓合拢,将林家的哭嚎与寨内的死寂彻底隔绝。开阔地上,三百多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鸦雀无声。恐惧、震慑、对现实冰冷的认知,以及对那未知“自治”前景更深沉的迷茫,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陈掌柜那三条铁律,如同三道冰冷的铁箍,牢牢套在了刚刚萌芽的“民主议事”之上。

没有人注意到,在人群最外围,一个穿着普通葛布短褂、面容憨厚如同寻常木匠的中年汉子——周大福,自始至终都微微低着头,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呆了。只有他那双隐藏在乱发下的眼睛,在阴影中闪烁着异常冷静而锐利的光芒。他粗糙的手指,在宽大衣袖的遮掩下,正用一种极细微的、旁人难以察觉的动作,在一块特制的、柔软如皮的蜡板上快速而准确地刻画着。

蜡板上,一行行细密的符号悄然成型,记录着方才发生的一切:

「林某倡民选、产权共有、抗税役、建自治领…」

「陈氏驳斥,坚称产权、管理权在己,法理属清…」

「出示巨额开支:印兵月银三百两,前期耗银一千八百两,日常粮秣…」

「林某鼓噪,陈氏调印兵三员驱其全家…」

「陈氏宣三铁律:产权在己!服从管理!守法度!违者驱逐!强调所行自治在清律、英约框架内…」

「林家老幼哭求,陈氏不为所动…」

当寨门彻底关闭的闷响传来时,周大福的手指也停了下来。他飞快地将蜡板藏入怀中特制的夹层,再抬起头时,脸上已恢复了那种木讷工匠特有的茫然与后怕,甚至还抬手擦了擦额角并不存在的冷汗,仿佛刚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他随着沉默而沉重的人群慢慢散去,身影融入那些同样心神不定的工匠之中,毫不起眼。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浸透了“英军费用”、“大清律法”、“驱逐革命党”等关键信息的密报,将如同一条无声的毒蛇,以最快的速度,游出这片被大清修建、印度兵驻守的寨墙暂时隔绝的城寨,钻进该去的地方。

这是1900年的九龙寨城,没有共和,没有革命,只有120户人家,在废墟上搭起的灶火,在枪炮声里攒的米粮,在规矩与血泪中,活着的盼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