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15章 拉德布罗克的社会丛林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穿过肯辛顿花园路,来到了拉德布罗克林荫道。这条南北向主干道尚未完全铺设柏油,马车驶过时会扬起细碎煤灰,路中央的双轨马车道与搬运工走过的木板鞋印交错重叠,前几天降雨后残留的泥泞处铺着稻草防滑,空气中弥漫着马粪与煤烟混合的刺鼻气息。

道路东侧是新建的维多利亚式四层红砖房,红砖外墙尚未褪色,部分脚手架仍未拆除,泥瓦匠在烈日下砌筑烟囱。已完工的房屋门廊简陋,铸铁栏杆缺乏雕花,铸铁阳台悬挂着黄铜鸟笼。药剂师家的女仆正用长杆刷清洗门廊马赛克地砖,橱窗陈列着\"包治疟疾\"的奎宁药水和鸦片酊,黄铜招牌刻着\"皇家药剂师协会认证-1889\",以及一张出售“电疗腰带”的广告,宣称可治愈风湿。一位中产家庭主妇戴草帽、穿简洁棉裙,挎篮采购日用品匆匆走过,身后女仆怀抱包裹紧紧跟随。

前面英国药剂师卖的鸦片酊(Laudanum)与此时清朝人广泛吸食的鸦片(opium)的关系密切,但两者在形态、用途和管制上存在差异。鸦片是直接从罂粟蒴果中提取的天然物质,含多种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具有镇痛、镇静作用,多用于医疗(如缓解剧痛)或吸食(如鸦片烟馆)。鸦片酊是将鸦片溶解于酒精,通常为白兰地或乙醇中,制成的酊剂,吗啡浓度约为1%。为增强风味或药效,常添加香料(如藏红花、肉桂)或糖浆。此时作为“万能药”广泛用于日常疾病:止咳、止泻、助眠,甚至安抚哭闹的婴儿(如“婴儿镇静糖浆”)。

工业革命期间,工人阶级依赖鸦片酊缓解贫困带来的疾病与疲劳,而中上层阶级则将其作为“家庭常备药”。据估计,19世纪英国约30%的成年人长期使用鸦片类药物,婴儿夭折率因过量用药(如安抚哭闹)显着上升。鸦片酊导致中毒、成瘾和婴儿死亡率上升。例如,1840年英国因鸦片中毒死亡人数占全年中毒总数的34%,其中75%为5岁以下儿童。

跳出鸦片,回到现实,这里道路西侧仍保留乔治亚风格的灰泥墙老宅,墙皮剥落处露出发霉的砖块,流浪猫在废弃马厩的干草堆中窜动。背街小巷挤满工人宿舍(slum dwellings),低矮砖房共用露天水龙头,晾衣绳横跨街道,飘荡着工装与粗布围裙。

工厂工人穿粗布裤与磨破了的靴子,衬衫袖口卷起,三五成群走向酒馆。一家酒吧门口贴着“苦啤一便士一品脱”的广告,此时尚未营业,而加勒比水手聚集的\"蓝鹦鹉酒馆\"传出班卓琴声,木门上粉笔写着\"朗姆酒6便士\/品脱\"。

意大利裔冰贩在街角用铁凿劈开冬天从泰晤士河开出并在地窖保存至今的冰块,裹头巾的锡克教徒人力车夫在阴凉处打盹。吉普赛女人在路边支起帆布篷,叫卖\"1便士占卜命运\";犹太裔摊主推着镀锌铁皮手推车,铜壶里沸腾的鳗鱼冻散发腥咸气息,木牌写着\"热馅饼3便士\"。赤脚的擦鞋童跪在圣约翰教堂台阶上打磨皮鞋;戴破毡帽的拾荒者用铁钩翻找垃圾堆中的煤渣与碎玻璃,麻袋上印着\"韦斯特本煤气公司\"字样。五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在废弃轨道上玩\"跳马车\"赌局,赌注是偷来的苹果;戴草帽的卖花女孩被巡警驱赶,裙摆扫过路边生锈的煤气管道阀门。失业者蜷缩在墙角,举着“求零工”的纸牌;街头男孩争抢替人擦鞋的生意,裤脚沾满鞋油。

铸铁电线杆上缠绕着蜘蛛网般的电报线,每隔百米可见标有\"大都会铁路公司\"的检修井盖,远处帕丁顿调车场的蒸汽机车鸣笛声穿透潮湿空气,煤烟随风扩散,空气中混杂着焦油与马粪味。杂货店角落安装了一台公共电话,墙上涂鸦“爱尔兰人滚回家”与“工会万岁”并列,涂鸦旁边则是廉价默剧表演的剧院宣传海报。

廉价默剧是指当时为适应大众娱乐需求而兴起的一种低成本、通俗化的默剧形式。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票价低廉,演出场地多为市集、街头或小型剧场。其制作成本低,依赖简单布景(如单幕背景)和日常道具,甚至通过演员肢体动作模拟虚拟道具(如“触摸空气中的门把手”)。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默剧对豪华视觉效果的依赖,降低了演出成本,使默剧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传播。

演员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即兴互动传递剧情,无需台词,仅依靠肢体语言和少量语气词(如笑声、哭声)推动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民间故事,强调幽默、讽刺或温情元素,以吸引普通观众。例如模仿市井生活场景或讽刺社会现象。部分表演融入即兴元素,演员可以与观众直接互动,增强现场趣味性。

18世纪默剧曾是英国主流戏剧形式,但因追求视觉效果导致成本高昂,逐渐被现实主义戏剧取代。19世纪末,默剧为维持市场竞争力,转向更通俗、低成本的表演模式。这一时期的廉价默剧可视为传统默剧的“平民化”变体,与后来的哑剧(如卓别林的无声电影)形成对比。哑剧更强调艺术性,而廉价默剧更注重娱乐性和大众接受度。

廉价默剧成为19世纪末英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低成本娱乐的需求,也为后来的哑剧、肢体剧场等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础。其“去语言化”的特点打破了语言壁垒,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理解,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穿过一段坍塌的围墙,裸露出野生黑莓丛,戴软帽的老妇用锡罐采集果实;流浪画家在褪色的谷仓木板上涂抹油彩,画中是被烟囱切割的天空。来到了拉德布罗克丛林车站前面的小广场,传来蒸汽火车的嘶鸣,戴鸭舌帽的工人涌入站台,通勤至伦敦市中心或西部的工厂。站台旁堆满货箱,标有“利物浦五金”“曼彻斯特棉纱”字样。而旁边就是沿街展开的手推车组成的街头集市,主妇们讨价还价购买土豆、鲱鱼和煤块。爱尔兰裔菜贩吆喝“一便士一磅的卷心菜!”,吉普赛人兜售廉价锡器与修补锅具。

双马牵引一辆漆成深棕色的车厢隆隆驶过,二等车厢挤满前往帕丁顿车站的工人,一等厢内一位戴丝绸礼帽的股票经纪人正在看银怀表,被售票员高声提醒“小心财物”。

自从来到这个时空,王月生总是喜欢在有闲暇和心情的时候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他不确定这是否是前世真实的历史,但他喜欢去注意每一个细节,因为后世的一切,都是前世所演化。这里没有肯辛顿的玫瑰香气,却充斥着蒸汽时代的躁动、贫困的挣扎与新世界的萌芽。工人阶层的汗水、移民的乡音与中产阶级的焦虑,在此交织成工业革命的另一面。

穿过拉德布罗克林荫道,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波多贝罗路的市场。在1895年,波多贝罗路市场已经存在了数十年。最初,这个市场以生鲜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古董、二手物品和各种商品于一体的市场。这个时期的伦敦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激增。此时,它尚未成为后世闻名遐迩的古董市场,但作为诺丁山地区劳工阶层与移民社群的核心贸易集散地,这里已是一片混杂着生存挣扎、异域风情与市井智慧的沸腾场景。夏日的热浪裹挟着市集的喧嚣,勾勒出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另一种生命力。

周六的波多贝罗路市场熙熙攘攘,人群来自各个阶层。有穿着考究的中产阶级,也有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街道上弥漫着各种声音,包括商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和孩子们的打闹声,以及时不时传来的纠纷吵架声。

王月生带着阿宽沿着宽约6米的鹅卵石路从北往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蠕动,嘴里不禁咕哝着“谁说只有中国才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

阿宽的耳朵居然在周围嘈杂的背景音中准确地识别出了全部语句,纳罕地问“生哥,什么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我也学了这么久英吉利话了,却没听他们这么说过”。

“你耳朵是真尖啊,这是我创造的chinglish,主打一个中国人听不懂英国人不明白”。

“那你说它何用?”

“闭嘴,跟紧我,别走丢了”。

南北向狭窄的鹅卵石街道被手推车、木棚和地摊挤占,帆布篷在烈日下投下斑驳阴影。摊位间仅容两人侧身而过,空气中弥漫着腐木、香料和汗水的复杂气味。木质手推车在轨道间隙吱呀穿行。两侧是低矮的乔治亚风格灰泥墙砖房,底层改造成店铺,建筑外搭着褪色帆布遮阳篷,褪色招牌写着“杂货”“旧衣回收”或“马具修理”。二楼窗户晾晒着破旧床单,随风飘动如投降的白旗。街道北端矗立着的portobello Gas works煤气厂的巨大烟囱喷吐黑烟,煤灰飘落如细雪,染脏了摊贩的亚麻遮布。

二人进来的最北端的区域位于西路(westway)高架桥下,这里主要出售二手物品,包括装饰品、小玩意、流行服饰等。旧衣堆成小山,褪色丝绸裙、磨破的皮靴与儿童罩衫任由主妇翻拣,摊主高喊,“全是一便士!比济贫院施舍体面!”。吉普赛人摆出锡制茶杯、修补陶罐和手工木雕,声称“吉普赛魔法附体,保你远离厄运”。破产钟表匠的摊位上堆满停摆的怀表,黄铜表链纠缠如蛇群。中产家庭女仆挑剔地在一堆二手蕾丝窗帘中挑挑拣拣,还要时不时用手帕掩鼻避开乞丐。

艺术家模样的波西米亚青年驻足吉普赛摊位,买下一串玻璃珠项链。意大利冰贩摇铃吆喝“Gelato!”,木桶里粉色糖水冰块吸引了一堆孩童围观。犹太裁缝当街改衣,缝纫机踏板咔嗒作响。警察挥舞警棍驱赶无证摊贩,小贩们抱起货物四散奔逃,片刻后又在街角重组摊位。小偷割开贵妇手袋的瞬间被巡街人抓获,人群短暂骚动后恢复常态,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