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 分类:军事 | 字数:6.1千字

第131章 缸子肉与定向雷

书名: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作者:莫比乌斯光环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8

王月生从后世带来了一大堆基础材料,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切割成短筋用于增强结构的直径10mm的螺纹钢、加速低温下混凝土凝固的氯化钙、覆盖混凝土保温的草帘、塑料布、帆布、用于浇筑定型的木板和铁皮、挖掘和混合材料铁锹和镐头、手动混凝土搅拌桶和铁板、运输材料的手推车、处理钢筋钢筋剪和扳手、监测混凝土温度的温度计、搭建模板锤子和钉子。没错,此时大清国的铁钉叫洋钉,约30–50文\/斤(1斤≈600克),相当于3–5斤大米或0.3–0.6斤猪肉。还有此时没有的小型汽油发电机、燃油搅拌机。甚至还带来大铁桶存了好多水,因为此地严重缺水,而每立方米混凝土约需150-200升水。

商队里的伙计没少干那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活。待王月生照本宣科地给他们讲解了一些施工流程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先是安排当地民工搭建简易融雪装置,用大铁锅加火堆融化雪水,过滤后使用,每日按混凝土用量计算提前储备足够水量。然后分批运输水泥、钢筋至洞口,砂石则就近采集。同时使用手推车和马、骆驼等搬运重物。

每个洞窟的施工步骤大概是清理洞口1天,移除积雪和松散岩石,确保工作面稳固。搭建模板1天,用木板或铁皮在洞口内侧支模,固定牢固。绑扎钢筋1天,将钢筋交叉绑扎成网格,间距20-30cm,固定在模板内。浇筑混凝土2-3天,分层浇筑(每层30-50cm),用铁锹捣实。通过温水拌合、添加防冻剂控制混凝土温度≥5c。保温养护持续7天,覆盖草帘+塑料布,必要时生火堆提高局部温度。第8天检查混凝土强度,缓慢拆除模板。这样,加上养护期,一般10-12天即可完成。

等开工后,现场又改进了工作方法和编组,并不是每一队都在一个洞窟从头干到尾,而是按照工序逐洞推进。比如搭建模板的队伍完成一个洞窟后,就去下一个洞窟继续搭建模板。捆钢筋的在搭建模板的队伍完工后,就跟在后面捆钢筋,完成一个洞,再去下一个洞,正好衔接上前面搭模板的,以此类推。这样,一两天下来,一组人马就把手头的工作熟悉得差不多了,后续同样的工作越干越熟练。

出面组织村民和现场指挥的活基本都是李大伙计和商队各级小头目在做。王月生本人除了当运输大队长和技术员外,还承担了指导员的活计,或者说,半个指导员。后世解放军部队里不是有句话叫好的伙食顶一半的思想工作嘛。而且后世网络论坛上还总见一些帖子,诸如给前世的灾民或者服徭役的人每天10元餐标可以吃得多好之类。当时王月生也看得津津有味,如今自己有机会还不挑战一把。至于餐标嘛,10元自己没把握,先按15元来吧。

首先是把现场食堂的班子建立起来。王月生自己是不会动手的,因为怕人家嫌弃不清真。所有的具体工作都是当地人经手,老人负责指导传统烹饪方法,如控制馕坑火候、监督食品安全;家庭主妇主导主菜制作(抓饭、炖菜)、面食加工;半大孩子协助清洗食材、搬运燃料、照看汤锅。从后世带来的食材包括冻羊肉\/鸡肉、大米、面粉、土豆、胡萝卜、洋葱、鹰嘴豆、盐、糖、茶叶、干辣椒、维生素片。还有伪装成“西域秘银锅”的轻便铝锅、保温桶、金属汤勺。

碎冻羊肉后世约30元\/斤,耐储存的土豆、胡萝卜占蔬菜总量70%,洋葱调味。10人一组配2口铝锅,1锅煮抓饭(45分钟\/30人份),1锅炖汤。烤馕提前一夜由老人指导批量制作,炭火余温保温。羊骨熬汤底,菜叶喂施工队的驴,实现“零浪费”。

有种理论称日均4700大卡摄入可支撑10小时\/日高强度劳动,如挖渠、运石。王月生按照每日每人重体力劳动需摄入4000-4500大卡,蛋白质≥100g,脂肪≥120g,碳水≥500g的营养需求,以馕、抓饭、羊肉汤为基础,加入现代高热量食材土豆,安排了一日三餐为:

早餐6:00-7:00,主食:热馕(现代面粉+传统酵头) + 奶茶(砖茶+奶粉+盐+维生素b\/c片粉末预防冬季坏血病)。蛋白质:煮鸡蛋每人1个,现代提供。热量:约800大卡\/人。

午餐12:00-13:00,主菜:羊肉土豆抓饭(冻羊肉碎+胡萝卜+洋葱+土豆丁+大米,羊油炒制)。配汤:鹰嘴豆蔬菜汤(干豆+胡萝卜+盐,补充植物蛋白)。热量:约1500大卡\/人。

晚餐18:00-19:00,主菜:烩面片(现代面粉制宽面+炖鸡块+土豆+干辣椒)。加餐:糖渍杏干(现代糖+当地果干,快速补糖)。热量:约1800大卡\/人。

晚上还安排了人值夜,提供的宵夜是馕夹葡萄干核桃泥,这种高脂肪食物可以缓释能量,能顶整晚。

至于这种思想工作的效果嘛,九成的村民都表示“比家里吃得更饱、有肉味”。

王月生发现自己在这种思想工作方面还是很有天赋或者说热情的。他还开发出将美食与奖励结合的做法,做了一批老式的那种厚壁500毫升容量的搪瓷缸子,每天拿出10个缸子,从羊肉碎里挑出5cm见方大块羊肉,冷水浸泡2小时去血水,冷水下锅,煮沸后撇去浮沫保留原汤,将羊肉、黄萝卜块、恰玛古块(芜菁)、整颗皮芽子(洋葱)切碎,放入搪瓷缸子,倒入撇净浮沫的羊肉汤,加姜片、黑胡椒粒、盐,盖上缸盖,置于炭火或馕坑边缘,文火慢炖2-3小时。

对,就是后世在喀什、和田等地广为流传的缸子肉。每天由现场工人集体票选出10个最卖力气的奖励一份。因为整个工程持续了近一个月,大家互相竞赛,也有一部分谦让的原因,最后几乎每个上工的壮劳力都拿到了一份,有人甚至攒下两三个这样的缸子,士气颇为高昂。

王月生的缸子肉大受欢迎。不过他头脑一热有天推出的后世大盘鸡,因为里面的辣椒和花椒,却不为前世这些村民所喜,弄得他挺尴尬。

其实,除了技术员和指导员(半个)的工作外,王月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工兵。他要用地雷把这些封堵的洞窟再加上最后一道保险。

就是在19世纪末的技术条件下,结合当时已有材料和后世定向雷,如m18 claymore的原理,设计一款符合时代背景的“伪定向雷”。

定向雷是通过曲面装药和预制破片,使爆炸能量和破片集中向特定方向释放。王月生的土版定向雷的原理,是将数百枚铁钉和碎铁片嵌入沥青中,铺在手工锻造弧形铸铁铁板的凹面挡板内侧。凹面弧度参考抛物线用经验估算,无须精确计算。用1867年发明的硝化甘油与硅藻土混合的“达纳炸药”填充在凹面挡板后方,利用凹面聚焦爆炸冲击波,类似原始聚能效应。雷体背部用木板或薄铁皮封闭反向泄压,以确保爆炸能量主要向前释放。

具体制作步骤是将厚3–5mm铸铁凹面板由铁匠手工锻打弧形铁板,弧度约120°,内侧钻小孔插入铁钉,钉头朝外。铁钉间隙填充熔融沥青固定,形成“破片矩阵”。将达纳炸药压成块状,紧贴凹面挡板背面填充,厚度约5–8cm。使用黄铜雷管(内置雷汞,19世纪中期成熟技术),插入炸药中心。

引爆方式有两种,一种绊发式,雷管连接麻绳浸硝石制成的导火索,在雷体前方布置麻绳绊线,连接至击发装置,类似老式地雷的弹簧击针。绊线被触动后,弹簧释放击针撞击火帽,引燃导火索引爆雷管。一种电触发,使用1880年代发明的干电池供电,绊线牵动简易开关,接通电路引爆电雷管。此地干旱少雨,电路防水不是大问题。

组装时,按破片层(前)、 炸药层、木制背板的顺序整体用铁箍固定。表面覆盖麻布或涂泥,伪装成石块或木箱。支架倾斜约30°朝目标方向,埋设于山体或固定在洞窟墙壁上。

这种定向雷有效射程约30–50米,破片散布角大,精度低,但用来吓唬外国盗贼足够了。

王月生事先已跟当地村民谈好,将所有剩余的材料、工具、装备都留给他们,还足额支付了工钱,代价就是不要去那些被封住的洞窟和通往那些洞窟山坡。但为了不让后世母国政府准备规范开掘洞窟时误伤,还特意用后世的彝文(诺苏文)在洞窟外面刻画了“小心地雷”的字样,还标明了洞窟内地雷的位置。

传统彝文是音节文字,部分改进为表意文字,后世主要在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聚居区用于宗教仪式如毕摩经书,可通过毕摩(祭司)和学者解读。但前世此时的外国探险家应该没有能力识读。

封堵的80个洞窟里,王月生重点防护的是在后世查到被外国所谓的探险家疯狂破坏的、也是艺术成就最高、文物价值最大的这几个:

第38窟(“音乐窟”)以描绘龟兹乐舞场景闻名,壁画中有大量手持乐器的伎乐天人,被1906年德国探险队勒柯克、格伦威德尔切割带走约10平方米的乐舞壁画,后世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第17窟(“僧房窟”)保存有早期佛教故事画和供养人像,1903–1914年间被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和德国探险队切割壁画、盗走部分经卷和雕塑,后世存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德国柏林;

第14窟(“菱格本生窟”)以菱形构图的本生故事画(佛前世事迹)为特色。1909–1910年间被俄国奥登堡探险队剥离多幅本生故事壁画,后世存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第8窟(“飞天窟”)窟顶绘有华丽的飞天群像,风格融合印度与中亚元素。1906年德国探险队切割大面积飞天壁画,后世藏柏林;

第76窟(“孔雀窟”)以孔雀装饰纹样和佛传故事画着称。1914年英国斯坦因和德国探险队盗走壁画残片及泥塑佛像头部,后世存于大英博物馆、柏林;

第83–85窟(“因缘故事窟群”)连续洞窟群,描绘佛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1906年被德国探险队、日本探险队剥离数十平方米壁画,部分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世历史上,阿尔伯特·冯·勒柯克、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带领的德国探险队在1902–1914年间使用化学药剂软化壁画后切割盗取约650箱文物,数量最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