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96章 火锅宴使,如此军演(五)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大明的皇帝都有武功,还能有这般凄凉的结局,朱有建不会武功,自然更加怕死;

他用高薪养廉法,结合功勋积分法,将太监群体牢牢绑死,希望他们不会被区区一些钱财收买,目前看还是很成功的。

有大员确实想走贿赂道路,比如某二品咸鱼,就想得到一些口风,可惜被举报了;

一个小黄门因此成功获得功勋二积分的奖励,如今,太监宫女都盯着这条发财之路。

朱有建没有对钱谦益怎样,只是令他每日去鸿胪寺坐班!

其他大员知道这事后,噤若寒蝉,幸好只是走勋贵侍卫门路,没有学过去贿赂黄门,要不然,还真不知道皇帝会干嘛?

毕竟钱谦益这样的惩罚,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本来贵夫人圈对出身青楼的柳如是就不待见;

但是她家老爷毕竟是礼部尚书,出了这档子事后,干脆就不带她玩了;

连手帕交陈圆圆,对她也是敬而远之。

于是老夫少妻终于红了脸,吵了嘴,钱谦益欲哭无泪!

别以为朝堂大员都牛气哄哄的,回家被老妻欺负的大有人在;

受益于太祖皇后马娘娘的大诰,正妻有资格凤冠霞帔,还有资格管理内宅;

夫君出门是官老爷,进门就是夫人管理下的家主,主母权限太大,纳妾、育儿、嫁娶、赡养、宴席、修缮、织造等等,都只有主母掌控!

后世短剧里的宠妾灭妻,在大明根本行不通,如此做是要入刑的;

不仅和离要赔付一半产业,且还要视情节吃牢饭,从此告别官路,且要被剥夺功名;

在名册上还要加一笔:罔顾人伦,不忠不义!

若是正妻再上告气死老母,抛弃嫡子,直接不用吃牢饭了,要么被砍头,要么流徙千里之外,终生不得纳妾,只允许孤老到死。

马娘娘厉害之处在于,不仅普通人家,连皇帝都得遵从,要不然嘉靖为嘛反复立后,却不敢做出宠妃灭后之事?

万历宠郑贵妃,也不敢提废后的事,无错废后,宗人府有权废帝!

建文帝其实是漏网之余,太祖法里可是有——

有嫡子而立庶是无效的。

朱允熥胆小懦弱有病,帝国需要健康的皇储,所以才立了朱允炆;

到了太祖晚年,他老人家忽然发现朱允熥的毛病,都是吕侧妃宣扬出来的,决定招回燕王辅佐朱允熥;

却被朱允炆发现,将太祖困在病榻上。

之所以用燕王,是因为他对朱标感情最深,对大嫂常氏极尊敬;

好吧,大姐头常氏太凶蛮,嫁给朱标之前,老朱家成年男丁都尊敬她;

她离世时,黔国公沐英就差没有哭死,朱棣兄弟几个好险没有哭下去陪大姐头。

所以老朱终于想明白,朱允熥哪怕再无能,有这些叔叔的看护,也能将大明传下去。

后世猜测常氏是被朱元璋默认吕氏害死的,这一点不太可能,朱标对常姐姐是真爱,吕氏没机会也没能力。

又有人认为是平衡南方人,那就看看几次科举,因为偏重南方读书人,老朱是怎么处理的?

朱标因为常氏的死,伤心气憋染病成背头痈,朱雄英也死了,这个确实是吕氏干的;

朱允熥、朱允燧确实病弱不堪,夫妻俩估计有溶血症,因为担心后代难以成年,所以想立庶子。

老朱的错误在于坚持嫡长制度,最终困死病榻,一群老伙计被他杀完了,也没人再能干预朝政,太孙党掌控全局。

《太祖实录》最后一页莫名消失,身边两大太监,主动要求守陵,却在三个月内相继离世!

别以为方孝孺是不愿为朱棣起草诏书,才被诛十族的,因为他本就是太孙党为首者,朱棣想知道真相;

而真相过于残酷,造成他失去理智,没有饶恕方孝孺,而是连他的学生都算进一族里,给诛杀掉了。

魏德藻老妻直接拎着他耳朵,告诫他远离某些人,要不然老娘告发你养外室;

哪怕你没有做,但是老娘可以买人承认,你听不听老娘的?

老魏吓得直作揖,夫子曰:

唯小人与女人难养矣!

真的太正确了,养外室不入刑,而是五十大板加流徙三百里二十年!

文武官员家里大抵都在发生类似事迹,警告自家老头别跟某些人玩,要不然容易变傻,万一自家老头也来一出——

高品低级坐班,丢脸丢的可是全家的,特别是夫人这张老脸丢不起!

崇祯朝某阁老,上任后将老妻丢南直隶,在北京养外室,老妻通过快马驿站捉奸;

吓得他赶紧忽悠崇祯裁撤驿站,认为驿站太费银子,裁撤后可以省下太仓银多少多少?

然后,李自成失业了,最终进了闯军营,通过奋斗,杀进北京城,崇祯上吊,大明江山垮塌!

未时末刻,皇庄演武场的观礼台前已是人声鼎沸,就像水陆法会一样热闹。

阳光泼洒在开阔的场地上,将每一寸土地都晒得暖融融的,空气中却隐隐浮动着一丝紧张与期待交织的气息。

朱有建端坐于观礼台最高处,目光如电,缓缓扫过全场。

他左侧,王承恩领着一众内卫垂首侍立,神色恭谨;

右侧,王德化率禁卫肃立,目光锐利如鹰,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前后三排内卫层层围护,将皇帝拱在中央,恰似众星捧月。

别以为这样的安保已经足够,其实皇帝脚踩的台阶,还有折叠起来的多层钢网防御,可以应对冷兵器与热武器的攻击!

各国使团按序分坐于三层阶梯式观礼台上,身下是寻常竹椅,虽无奢华之气,却也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使节们皆是正襟危坐,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场中,屏息等待着军事演武的开始——

也就是他们口中听闻的“仪仗队表演”。

范承谟坐在观礼台前排,眉头微蹙,眼中满是疑惑。

他转着圈打量四周,只见演武场空空荡荡,既无漫天旌旗招展,也无军阵在校场排开,瞧着竟与寻常观礼场合无异。

这与后金大汗黄台吉军演简直是天差地别,后金军演时,旌旗总能排出去老远,遮天蔽日;

八旗军队列成三十二路军阵,方方正正,八种旗色规整分明,硝烟滚滚中战马嘶鸣,处处透着军容赫赫的威势。

可眼前这大明演武场,除了皇帝身边的几百卫兵,竟连半支军队的影子都没见着,安静得有些反常。

鸿胪寺的官员们也暗自犯嘀咕:

就算是仪仗性质的军演,也不该这般素净。

好歹得把皇帝的仪仗摆出来撑撑场面才是,可他们没收到半点相关指令,礼部那边也说没接到布置仪仗的通知,这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申时初刻一到,王承恩从袖中取出一面令旗,手腕轻挥。

范承谟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去——

只见演武场南侧出现一队人影,个个身着玄衣,动作迅捷如狸,行进间竟没什么声响。

他们推着些臼炮进场,有人默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四十六门。

只是这些臼炮瞧着有些古怪:

模样陈旧,炮管又短又粗,瞧着倒像是从百年前的军械库里翻出来的老物件,与寻常臼炮的形制大不相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