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24章 兵发徐州,新炮试射(五)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简而言之,在这些太监绘声绘色的描述下,将士们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富贵荣华的金光大道:

只需奋勇向前,在战场上像勇猛的猎豹一般抢钱、抓人,便能轻松获得财富与土地。

要知道,一旦拥有了土地,那可是能让整个家族都挺直腰杆、光宗耀祖的大事。

若是功劳够高,家族长辈定会喜笑颜开,郑重地在族谱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某某某,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立功得御赐!

那族谱,可是家族传承的神圣典籍,承载着先辈们的荣耀与期望,被世代珍藏。

这般荣耀与实惠在前,将士们哪还按捺得住,顿时热血沸腾,个个摩拳擦掌,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恨不能立即插上翅膀,奔赴徐州,抓人抢钱,换得那梦寐以求的土地,开启家族荣耀新篇章。

在这广袤无垠、沧海桑田的世间,炎黄子孙对于宗族所怀有的那份凝聚力,堪称举世无双。

宗族,仿若一条坚韧无比、永不断裂的纽带,将血脉相连的人们紧紧维系在一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遭遇何种风雨,这份羁绊都牢不可破。

而族谱,更是这纽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宛如一部承载着家族兴衰荣辱的史诗巨着,记录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荣耀时刻,备受珍视。

每一次翻开族谱,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对话,汲取奋进的力量,让家族的名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遥想那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古时,项羽,那位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曾站在烈烈风中,豪迈放言: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那声音仿若洪钟,震彻天地,是英雄对故乡深沉眷恋的真情流露,是渴望在宗族面前展现赫赫荣耀的壮志豪情。

无独有偶,刘邦,这位缔造了大汉千秋伟业的开国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后,归乡之举亦是势在必行。

他昂首挺胸,衣袂飘飘,在众人的簇拥下,高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那一刻,他的豪情壮志喷薄而出,对宗族的拳拳眷恋尽显无遗,仿佛要将多年漂泊的思念与荣耀,一股脑儿地倾泻在故乡的土地上。

于古人而言,能在族谱中单开一页,无疑是家族给予的至高尊崇,那是足以光照千秋的荣光,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

如此殊荣,又有谁能不心生向往、梦寐以求?

但凡有一线契机,任谁都不会轻易拱手相让,定会拼尽全力,紧紧攥住这通往荣耀巅峰的绳索。

虽说朱有建如今尚未全然练就帝王那深不可测、波澜不惊的深沉心机,但对于人性,前世的诸多智慧结晶早已像一位精准的解剖师,将其剖析得入木三分。

回溯往昔,在学生时代,他便如饥似渴地饱读有关人性的典籍,那些古老的书页,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洞察与哲思,让他对人性的幽微之处了如指掌。

也正因如此,他才敢大胆推行股份制,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

才敢毅然决然地派人奔赴四方,去抢钱、抢人、抢地。

要知道,人生漫漫,能光宗耀祖的机遇本就如凤毛麟角,如今既已将机会摆在众人面前,又有谁不会倾尽心力,牢牢把握呢?

就像饥饿的旅人看到了救命的干粮,干渴的行者遇到了清澈的泉水,定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让自己的家族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巳时的日光仿若一位慵懒的旅人,渐渐拖着步子西斜而去,忙碌得如同不停旋转的陀螺的王承恩,马不停蹄地穿梭于京营大校场与皇宫之间。

一路上,他脚下生风,汗水浸湿了后背,却不敢有丝毫停歇,待他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回宫中,侍奉在朱有建身旁时,已然到了巳时末,恰好赶上宫中用膳这一热闹非凡的时辰。

此时,殿内仿若奏响了一曲忙碌的交响乐,内卫小太监们仿若灵动的音符,正领着身姿婀娜的宫女们在殿内穿梭忙碌。

他们动作麻利,有条不紊地布置餐桌,将那一张张精美的雕花餐桌擦拭得一尘不染,随后又小心翼翼地摆放佳肴,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珍馐美馔被端上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瞬间让整个大殿都弥漫着烟火气。

朱有建安然坐在殿中,正与内卫统领交谈甚欢,两人的笑声不时回荡在殿内,仿若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阴霾。

那内卫统领今日气色格外红润,仿若被春日里最灿烂的阳光照耀过,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

缘由无他,只因在这一日,圣上竟破天荒地主动问起他的名字,还亲切地呼喊他,那声音温和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全然不像前些日子那般,对他以“喂”“那谁”相称。

彼时的他在圣上眼中仿若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而如今,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圣上的关注与尊重,怎能不喜形于色?

他,自然是有个堂堂正正、掷地有声的大名,唤作王德化。

在这朱红宫墙围就的天地之内,论起地位来,那可真是与王承恩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以至于宫人们私底下常常将他俩并称为“二王”,仿若并蒂双莲,在宫廷这方池塘里各绽芳华。

王德化身兼数职,宛如一位身负重任的多面手,不仅稳稳地总领内卫以及禁军内伺,将宫廷的安全防卫拿捏得死死的。

手中还紧紧掌管着司礼监,那可是宫廷礼仪、政令传达的关键枢纽,兼任东厂副都督,如此一来,他在这深宫内院,堪称位高权重,跺跺脚,这宫墙都得颤三颤。

想当初,王德化仗着自己的权势与资历,平日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要压王承恩一头,走起路来都昂首挺胸,鼻孔都快能朝天了,那股子傲气,旁人一眼就能看穿。

可谁能料到,自崇祯皇帝性情大变之后,这宫廷里的风向就跟六月的天似的,说变就变。

朱有建独独对王承恩青睐有加,时常把他带在身边,有说有笑,对王德化却时常爱搭不理,张口闭口就是“喂”“那谁”,那语气就跟对待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甲似的。

虽说皇帝并未有撤换他的意思,言语间倒也还算和气,可这般不冷不热的态度,反而让王德化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他暗自揣测,圣上这般行径,究竟是何用意?

自己又该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局势中站稳脚跟呢?

仿若置身于惊涛骇浪中的孤舟,一个浪头打来,都怕自己被掀翻了去。

说起来,朱有建起初那般作为,还真怨不得他。

想他刚穿越而来,整个人还混沌初开、两眼一抹黑之际,映入眼帘的第一个人便是王承恩。

说来也巧,前世里朱有建偶然浏览过一个视频,内容提及那位陪着崇祯皇帝走上绝路、被亲昵称作“大伴”的太监,正是王承恩。

这一印象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所以啊,当他初来乍到,茫然无措之时,本能地就亲近起王承恩来,倒也不是有意要冷落王德化,实在是缘分使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