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68章 交感乾德,针锋相对(三)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要是换做以前,王德化可不敢如此大包大揽。

可如今情形不一样了,西苑此刻守备极为森严,禁卫、内卫、外卫、庄卫层层设防,整个西苑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曹化淳、方正化、高起潜这三位统领,正率领着麾下那四千训练有素、勇猛如虎的精锐士卒。

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宛如守护帝王的凶煞杀神,让任何心怀不轨之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那武器装备更是厉害得很,六十二座组炮严阵以待,八门平射炮气势汹汹好似随时要发威,二十六架连珠铳也准备得妥妥当当,仿佛下一秒就能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还有那一万六千枚手雷、五千枚震天雷,威力巨大,光是想想就让人胆寒。在这样固若金汤的防护面前,那些心怀不轨的小喽啰根本就近不了身。

朱有建听着王德化详细地汇报,原本因为担忧而微微皱起的眉头慢慢地舒展开来。

确实啊,有着如此严密的守备,他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他的嘴角轻轻扬起,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光芒,心中暗暗想着:

那些想要搞事情的家伙,尽管放马过来吧,他倒要瞧瞧,他们究竟能折腾出多大的动静!

次日清晨,朱有建早早便踏入御书房。他身着一身素净常服,稳稳端坐于书案之后,那眼神中隐隐透露出一丝按捺不住的期待。

本以为那些御史们会如自己昨日所预想的那样,早早前来,可眼巴巴地左等右盼,眼看着日上三竿,却依旧不见半个人影。

他微微蹙起眉头,心中涌起一股被欺瞒的愤懑,好似自己煞费苦心精心布置的棋局,却没有一个棋子愿意落入其中。

时光悄然流逝,转眼间到了下午未时中刻。

忽地,一阵嘈杂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那声音犹如涨潮的海水,迅速弥漫开来。朱有建原本略显倦怠的身子猛地一振,眼中闪过一抹兴奋的光芒。

他下意识地挺直腰板,嘴角微微勾起,暗自喃喃自语道:

“总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

那副神情,宛如一位经验老到的猎手,终于等来了猎物上钩,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即将开场的这场“精彩好戏”。

也不知若是那些御史们能洞悉此刻朱有建的心思,究竟会露出惊愕的神色,还是满心懊悔呢?

炎阳将西苑染成一片金红,官道之上却骤然腾起喧嚣。

李邦华率领着百余名国子监师生,裹挟着礼部、工部的官吏属员,在路中央一字排开,摆出对峙阵势。

身后旌旗猎猎翻飞,人群中窃窃私语不断,压抑的情绪仿佛即将冲破天际。

而道路前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施邦曜,统领着吏部、刑部、兵部、户部的官员,连同四寺及各署三百余人严阵以待,众人肩并着肩,如同一堵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将前路堵得严严实实。

五百余人当道对峙,叫骂声、争辩声如炸雷般轰然炸开,飞溅的唾沫星子与飞扬的尘土交织,连路旁树叶都被震得簌簌发抖。

陈良谟脖颈青筋暴起,一张脸涨得通红,怒目圆睁着直指施邦曜鼻尖,破口大骂:

“施邦曜!你身为御史台肱股之臣,却背信弃义、倒戈相向,分明是攀附权贵、谄媚求荣的奸佞小人!”

话音未落,施邦曜冷哼一声,跨步上前,宽大的袍袖如惊涛般扬起,字字铿锵地回呛:

“你们这群迂腐书生!

整日空谈治国之道,却连一桩实事都办不成!

放着黎民百姓的疾苦不管,只晓得在党争泥潭里争权夺利,辜负陛下知遇之恩,还有何脸面在此巧舌如簧!”

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此起彼伏的骂声与争辩声,竟比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更令人胆寒,这场不见刀光的文臣“厮杀”,将朝堂倾轧的残酷展露无遗。

御史们扯着嗓子,言辞似连珠炮般猛烈发射,说词天花乱坠,唾沫飞溅,前排官员的衣袍瞬间被喷溅得满是唾沫星子。

孟兆祥等人哪肯轻易服输,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言语如滔滔江水汹涌奔腾,那气势仿佛不将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就绝不收兵。

施邦曜负手肃立,身姿挺拔如古松,周身散发着沉稳坚毅的气息。

作为“阳明学派”的坚定践行者,他始终将“知行合一”奉为圭臬,把格物致知的理念深深融入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是朝堂上下公认的实干派。

自蒙皇帝破格提拔为左副都御史,他却一反众人想象,鲜少在朝会中高谈阔论——在他心中,每一句话都必须以事实为根基,绝不容许虚妄之言从口中流出。

二月末,李自成大军踏入山西的消息传来,施邦曜心急如焚,当即向兵部建言,力主即刻传檄天下,召集勤王之师。

然而,兵部尚书张缙彦却以“未得圣谕”为由,推诿拖延,错失了最佳时机,致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平日里,他在地方任职时政绩卓着,最厌恶那些空谈治国理想,却毫无实干能力的人。

此刻,他与都察院御史们当街对峙,双方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与治国理念激烈交锋,仿佛水火相激,一触即燃。

施邦曜目光如炬,看着眼前这些只会滔滔不绝却拿不出实际举措的御史们,心中已然燃起了要以理服人的斗志。

昨日都察院内喧闹如鼎沸,弹劾奏疏纷飞似雪片,争论声浪几乎掀翻飞檐。施邦曜抱臂斜倚廊柱,冷眼看着同僚们群情激愤,眼底翻涌着洞悉一切的幽光。

待声浪稍歇,他便如暗夜游隼悄然行动,暗中联络凌义渠、刘理顺等阳明学派的同门。

几人于密室中彻夜长谈,烛火明明灭灭间,定下计策:

布下暗桩紧盯都察院动向,一旦察觉异动,即刻率众拦截。

谁料御史们竟剑走偏锋。

施邦曜原算准他们会取捷径出城串联,早早在要道布下天罗地网。

却不想这群人另辟蹊径,偏选绕远的安定门出城,专挑眼线薄弱处穿行。

等他接到密报时,御史们的车马已快逼近西苑。

施邦曜当机立断,率众策马狂奔,马蹄踏碎晨雾,终于在西苑门前堪堪截住去路。

望着对面喘着粗气却仍神色倨傲的御史,他心头微沉——

这场暗流涌动的博弈,远比预想中更为波谲云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