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3章 归德光复,炸断古道(二)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此时的归德城,宛如一座被阴霾笼罩的危城。

城内那一万多流寇,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们自知恶名在外,周边又强敌环伺,哪里还敢轻易出城寻衅,只能像一群过街老鼠般,整日龟缩在城内,把那满腔的邪火一股脑发泄在无辜老百姓身上。

百姓们苦不堪言,家中稍有存粮的,都被这群恶徒搜刮殆尽;

年轻力壮些的男子,时不时被拉去充当苦力;稍有姿色的女子,更是整日以泪洗面,生怕遭受玷污。

可面对这群穷凶极恶的匪徒,百姓们即便满心愤恨,却也只能咬碎了牙往肚里咽,每日在心底诅咒这些流寇不得好死,那怨念仿佛能凝成实质,直冲云霄。

也许是老天爷真听到了百姓的悲声,报应不爽,说来就来。

一日,城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五千来自徐州的流寇如潮水般涌至城下,扯着嗓子高声喊门。

报出名号时,城内的流寇们一听,皆是心头一震。

这一个个报出来的名字,可都是他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尤其是那程氏兄弟,在绿林道上那可是凶名赫赫的狠角色,传言中,为了达成目的,连自己如花似玉的老婆都能狠下心来舍弃,这般心狠手辣之人,谁敢轻易招惹?

当下,城内流寇们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

有新人入伙,那说明程总帅想必离此不远了,这下可好,有了主心骨,他们总算能熬过这担惊受怕的苦日子了。

于是,城门缓缓打开,一场新的风云变幻,即将在归德城拉开帷幕。

五千名“流寇”歪歪斜斜地朝着归德城挪步而入,瞧他们那模样,东倒西歪、脚步虚浮,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们刮倒,不这样才怪呢!

你瞧,好些人的腿肚子还止不住地打哆嗦。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悬乎,公公们出的这主意,那叫一个凶险非常。

他们竟让大伙装扮成流寇混进城去,起初谁心里都没底,心想着:

这能成吗?

谁又认识那些个流寇头目啊!

嘿,您还别说,这事儿最后还真就成了,而且过程透着股子荒诞劲儿。

原来,那些流寇头目的名号,全是俘虏们扯着破锣嗓子,在城门前给喊出来的。

要是换做刘泽清在这儿,凭着他在军事生涯混的这些年月,兴许还能认出程氏兄弟,可眼下这些大头兵们,平日里就只管听将军号令,将军指哪他们打哪,冲锋陷阵不含糊,至于对方阵营谁领头、啥来头,他们才懒得操心呢,两眼一抹黑。

公公们这边呢,有一半人随着“流寇队伍”顺利进了城。进城之前,他们就阴恻恻地交待好了:

“听好了,要是碰到有人送财物来讨好的,别客气,麻溜儿地收下,然后趁其不备,把人往麻袋里一蒙;

要是遇着送女人的,也照单全收,同样的,迅速将人蒙进麻袋。至于那些个不开窍、啥也不送的,夜里就给我偷偷绑了,别弄出声响。”

这一夜,城内暗流涌动,几家欢喜几家愁,被盯上的乱军祸从天降,浑然不知厄运降临。

等到次日上午,天光大亮,公公们找了块开阔宽敞的地儿,火急火燎地召集全城百姓来开公审大会。

百姓们一听,半信半疑地蜂拥而至,这些日子受的窝囊气实在憋屈,甭管是真是假,也要过来看看,从他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眼中满是怒火的样子,就能看出他们心中的愤怒。

对于公审大会的操作,公公们自有一套,他们说得让百姓们尽情地宣泄着愤懑,待众人骂得口干舌燥、情绪稍缓,这才动手处决那些流寇。

处决的方式简单粗暴又透着股子诡异——直接上手扭断脖子,听得人心惊肉跳。

至于为何如此?这衣服鞋子啥的,可都还能用,别染上血了。

所有人点头如蒜,公公请放心,我们明白,我们都明白!

在那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这样一场所谓的“公审大会”在归德城喧闹开场,可谁能想到,这背后全然是太监们对朱有建新三十六计的肆意曲解。

朱有建原本的旨意直白而又切中要害,他深知民间疾苦,深知矛盾冲突若隐若现的根源所在,因而下令:

“入城若有冤屈,将问题人扒光衣服丢给百姓。”

这话看似简单粗暴,实则蕴含深意,意思就是要直击问题核心,问题滋生之处,便是解决的着手点,只要将引发事端的“刺头”果断处理,那诸多乱象便能迎刃而解,还百姓安宁。

可太监们呢,平日里在宫闱深处,浸染了太多的繁文缛节与莫名虚荣,还残存着那么一星半点的廉耻之心,就在这事上犯了糊涂。

他们一想到要扒光问题人的衣服抛给百姓,当下就咋舌,心里直犯嘀咕:

“这……这要是传出去,可不得有损主子那伟光正的形象嘛!”

于是乎,这六百来号太监聚在一块儿,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地合计了老半天,最终自作主张,把主子的旨意篡改成了一场看似正经八百的公审大会。

回首望向晋豫之地发生的种种,局势之复杂多变,即便是睿智如朱有建,也着实没法预先料到。

就拿那“良民证”来说,本是过往侵略者搞出来的一个特殊产物,承载着许多人并不愉快的回忆,可谁曾想,竟被那活跃的游击队巧妙利用,还摇身一变,成了拥有者的荣誉象征,这般反转,实在令人咋舌。

这边太监们刚鼓捣出“公审大会”,行事风格愈发离谱,生生把事儿朝着莫名其妙的方向推进,竟搞出了类似“红色运动”的阵仗。

瞧这架势,后面说不定还得整出个“忆苦思甜”诉苦大会之类的玩意儿。说来也巧,他们还真就盘算着在微山城这么干,打的什么主意呢?

无非是想极尽所能地体现皇帝陛下的光辉形象,在他们那狭隘又扭曲的认知里,觉得这就是向主子表达敬仰的最佳方式。

至于主子到底愿不愿意、知不知道这些小动作,他们可就顾不上了,一门心思沉浸在自己臆想的“忠心”幻境之中,殊不知,这一场场闹剧背后,是民意的悄然聚集与局势的愈发混沌。

当那备受瞩目的“公审大会”在归德城如期拉开大幕,整个城池瞬间被一种异样的氛围所笼罩。

归德城的老百姓们拖家带口、满心狐疑地朝着大会场地涌来,他们眼中满是迷茫与警惕,毕竟这些日子被流寇折腾得苦不堪言,对周遭的一切都已失去信任。

可当他们看清眼前的景象时,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所睹:

昨天下午还鱼龙混杂、看着就不怀好意地进城的那群“流寇”,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朝廷派来解救他们的正义之师!

这反转来得太过突然,人群中先是一阵死寂,随后爆发出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更让百姓们惊喜不已的是,这些“神秘人”不仅带来了生的希望,还雷厉风行地将那些平日里在城中为非作歹、祸害百姓闺女的恶人们,一个不落地全都五花大绑在粗壮的柱子上,准备接受审判。

大会组织者高声宣布,所有百姓都拥有上前表达愤怒的权利,这一声令下,如同点燃了火药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