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36章 大明海师,山西大旱(五)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范景文等“天下行走”的专家,只把蓄塘的大概位置标在图纸上,作为水文资料初步备案。

至于确切规模,他们心里有数——得等枯水期才能全面勘测。

“走,去山西。”

范景文收起图纸,目光坚定,

“借道紫荆关入北直隶,无定河水患已除,其他河流的水文还得查,咱们要绘出完整的水文图。”

八月二十二日,一行人到了代州,补充些干粮继续南行。

两日后抵达忻州。

忻州城外,张国维蹲在忻水河边,眉头紧锁——

本该潺潺流淌的河水,竟已断流。

“这不合常理啊!”

张国维喃喃道,

“还没到枯水期,河怎么就干了?”

众人分头打探,带回的消息令人心惊:

太原府自去年三月至今,滴雨未下!

更可怕的是,去年十月粟米成熟时,蝗灾肆虐,庄稼颗粒无收。

“连续两年大旱……”

范景文面色凝重,手指轻敲地面,

“眼下民乱正凶,朝廷自顾不暇,哪有余力救济山西灾民?”

张国维补充道:

“听当地老人说,去年蝗灾凶得百年未见;

蝗虫遮天蔽日,过处庄稼尽毁,连草木都啃得精光。”

范景文望着忻水干涸的河床,心里泛起苦涩。

干旱加蝗灾,这片土地早已满目疮痍。

可朝廷的心思全在平息民乱上,哪顾得上这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咱们不光要绘水文图,还得查清山西的灾情。”

范景文下了决心,

“这关乎大明江山的根基啊!”

夜幕降临时,忻州城内灯火稀疏。

范景文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干涸的河道,久久不能入睡。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前方等着他们。

山西旱情如此严重,一来是闯军捣毁了官府,没人组织抗旱;

二来因股权制度,朝廷大员正忙着按股权分地。

晋豫秦三地的藩王封地被拿出来分割,方案繁琐;

各家刚理清河南的耕地,山西本就耕地少,多是折亩入田;

皇帝又把山西纳入自己的股权,便更没人关注这里的旱情了。

别以为皇帝设“天下行走”,只是让他们勘测水文。

像干旱这类灾害,本就属于水文范畴,是“天下行走”必须汇报的紧急要务。

所以范景文等人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一边勘测旱情地质,一边调配现有水源——

毕竟水文数据在工部早有备案。

治旱终究要落到引水上,可自古以来,旱灾多靠天收,人力难决。

眼下只能先等旱情稍缓,再引水挖渠,做好长远防备。

既然旱灾一时难解,当务之急便是保民。

得有足够的粮食,让老百姓活下去,才能谈后续的治理。

范景文目光坚定:

“紫荆关就在前方,必须尽快派人向陛下禀报!”

他们日夜兼程赶往紫荆关。

沿途景象触目惊心:

山西的土地大片抛荒,干裂的田垄像龟壳般布满裂纹;

城镇里,百姓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黯淡,苦不堪言。

水井早已见底,市集上,一担干净的水竟成了价比金银的奢侈品。

“必须争分夺秒!”

范景文加快了脚步,

“旱情如火,多耽搁片刻,就可能多一条人命。”

抵达紫荆关后,范景文立刻安排吏员快马进京,向皇帝禀报山西旱情及所需措施。

他独自站在关墙上,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自上古以来,水患虽烈,尚有治理之法。

大禹治水、李冰筑堰,都是明证。

可旱灾却像附骨之疽,往往只能靠朝廷发放救济粮,让百姓勉强捱过。

如今山西的局面,更让范景文心如刀绞——

不仅粮食短缺,蝗灾的隐患还像阴云般悬在头顶。

“蝗灾一旦爆发,便是千里赤地,颗粒无收啊!”

范景文的眉头锁得像座山。

更让他忧心的是,朝廷刚刚倾尽国力平定民乱,又投巨资在怀来修建蓄塘,此时再应对山西大旱,怕是力有不逮。

范景文闭目长叹,手指轻抚额头。

朝廷虽不算缺钱粮,但山西的旱灾,已不是简单救济能解决的。

若旱情持续,再多钱粮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八月二十六日,西苑御书房里,朱有建已得知山西大旱的消息,满脸愁容。

他与范景文的忧虑如出一辙:

水患好治,旱灾难解。

如今内库充裕,救济灾民不成问题,可山西已旱了两年,万一持续下去,就不是救济能应付的了——

得从根上解决旱情!

夜已深沉,西苑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得朱有建紧锁的眉头格外清晰。

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青玉镇纸,冰凉的触感也压不下心头的焦灼。

王承恩垂首侍立一旁,见皇帝久久不语,轻声问道:

“主子可要召见钦天监,问问天象?”

朱有建摆了摆手:

“不必。

朕且问你,历史上是如何治理旱灾的?”

王承恩低头沉思良久,才缓缓开口:

“回主子,老奴寻思着,有三条古训可依:

其一,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其二,设坛求雨,祈求天恩;

其三,兴修水利,开渠挖井。”

开仓放粮?

朱有建冷笑一声。

一府之地或许还能应付,可若山西全境遭灾,再牵连到陕西,朝廷就算有粮食,又怎能填得满这无底之壑?

兴修水利?

朱有建驻足望向窗外。

连山上流下的河流都已干涸见底,深井要挖到何等深度才能引出水源?

况且水利工程绝非一日之功,等工程完工,百姓怕是早已饿殍遍野!

“求雨当真能成?”

朱有建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王承恩低头又沉思片刻,随即小心翼翼地答道:

“回主子,老奴看古籍记载,确有几分求雨成功的例子。

只是旱情严重之地,最是让人费解——

明明铅云密布,天色阴沉得像墨染一般,却偏偏滴雨不下。

这般奇景,老奴也百思不得其解。

莫非龙王爷非要等玉皇大帝亲下旨意,才敢给人间降雨?”

朱有建闻言,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目光落在窗外的天空上。

他忽然想起近日所见——

天际虽无烈日,却干燥得厉害;

偶尔有云层聚集,也始终不见雨滴落下。

“有云却不降雨……”

朱有建喃喃自语,眉头越皱越紧。

忽然,他眼中精光一闪,快步走到书案前,拿起了墨笔。

朱有建仿佛没听见王承恩的话,只见他笔走龙蛇,在宣纸上迅速写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人工降雨”!

写罢,朱有建凝视着自己的墨迹,嘴角微微上扬:

“若能人为引发降雨,何须再求神拜佛?”

王承恩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主、主子,这四个字是何意?”

朱有建放下墨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朕刚才忽然想到,云层中本就有水汽,为何不能人为让它们凝结成雨?

若能掌握这法子,就算没有龙王爷相助,朕也能为百姓唤来甘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