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1章 清廷内乱,遁走朝鲜(五)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朝鲜大地被笼罩在多尔衮新政权的阴影之下,李朝遗民们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恐惧。

在多尔衮于朝鲜建立“大金”王朝的进程中,对于明朝的政策也在一路的谋划商讨中尘埃落定。

朝堂之上,君臣们围坐相商,气氛严肃而又热烈。

“这清国与明国之间的矛盾,那是他们之间的事,与我大金又有何干?”

范文程率先开口,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如今我大金初立,根基未稳,实不宜再卷入他们的纷争之中。”

众人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关于是否再次入关劫掠明朝的议题,也有了全新的论断。

洪承畴抚着胡须,缓缓说道:

“我大金如今只需养几万人马,朝鲜之地的供给已然足够,实在没必要与明国为敌,徒增战乱。

况且,东边的倭国,有银矿山,硫磺矿也颇为丰富。

我们可多造海船,与西洋人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如此方能富国强兵。”

多尔衮微微颔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赞许:

“爱卿所言极是。若清国日后强盛起来,我们亦可谋求与明国合作——

共同压制清国,如此一来,我大金在这局势中,便能占据有利地位。”

众人听了,皆起身拜服,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于是,“大金”王朝对于明朝的政策就此确定。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多尔衮及其臣子们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摆脱大清与明朝之间的恩怨纠葛,在朝鲜半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繁荣强大的国家。

而这条道路究竟能否成功,未来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应对。

若努尔哈赤与黄台吉若泉下有知,得知多尔衮如今的这些想法和举措,恐怕真会气得从陵墓中“爬”出来。

想当年,他们殚精竭虑,一心想着入主中原,与明朝争天下,在他们的谋划里,对明朝的征战和扩张是至关重要的事,可如今多尔衮竟要与明朝撇清关系,另谋发展。

而洪承畴提出的对朝鲜征兵的毒计,更是充满了算计与阴狠。

洪承畴在议事时侃侃而谈:

“陛下,这朝鲜人向来不甘被我等统治,日后必定会起义反抗。

我们不妨将他们征召入伍,加以训练。让朝鲜兵去镇压朝鲜人,他们死了也不心疼,即便死绝了,再征兵便是。

如此一来,既能扩充我大金的军事力量,又能借他们之手平息朝鲜的反抗势力,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多尔衮听后,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一丝阴鸷的笑容,缓缓点头道:

“洪爱卿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办吧。”

在多尔衮的心中,朝鲜人不过是可以随意利用和牺牲的棋子,只要能巩固“大金”的统治,他不会有丝毫的怜悯和犹豫。

在这样残酷的统治策略下,朝鲜百姓的命运变得愈发悲惨。

他们不仅要承受新政权的压迫和剥削,还要被迫拿起武器,自相残杀。

而多尔衮和他的臣子们,则在这血腥的统治中,一步步巩固着“大金”王朝的统治,却全然不顾朝鲜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在清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科尔沁盟的步步紧逼,让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如坐针毡。

为了能尽快组建起追捕多尔衮的力量,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让出了许多原本不愿割舍的利益。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和讨价还价,议廷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多铎在会议上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

“如今局势紧迫,我们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统兵出征。

我提议将阿济格召回,由他统兵攻打宁海。

阿济格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定能担当此重任。”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当阿济格得知多尔衮叛逃的事情后,顿时暴跳如雷。

他在自己的营帐内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谩骂着:

“多尔衮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竟敢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背叛祖宗,背叛大清,他简直罪该万死!”

他的叫骂声在营帐内回荡,发泄着心中的愤怒和不满。

然而,这一通谩骂也不过是他给自己的一个交待罢了。

骂完之后,阿济格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清国上下的期望,必须尽快将多尔衮捉拿归案,以重振清国的威严。

于是,他开始召集自己的亲信将领,商讨出兵宁海的具体事宜,一场大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八月二十日,盛京的议廷内气氛严肃而紧张。

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和权衡,最终决定了出兵的章程。

为了追捕多尔衮,他们精心筹备,组成了一支规模达三万的联军,其中汉旗人马也按照要求凑足了一万,这样算下来,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人。

而且,这支队伍还配备了火器,力求在与多尔衮的对抗中占据优势。

阿济格得知这个决定后,心中颇为不满。

他一向自恃甚高,认为以自己的军事才能,仅带一万人马,就能轻松将他眼中“草包”的多尔衮拿下。

在议廷上,他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那多尔衮不过是个投机取巧之辈,我只需一万人,定能将他擒获,何必兴师动众带这么多人?白白耗费粮草和兵力!”

然而,议廷的众人却并不认同他的看法。他们虽然承认阿济格在军事方面能力出众,作战勇猛,但对于多尔衮的势力和能力也不敢小觑。

一位姓主缓缓开口说道:

“阿济格,多尔衮虽行事不端,但他麾下的正白旗战力不弱,且如今他在宁海已站稳脚跟,说不定还拉拢了不少势力。一万人马太过冒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另一位将领也接着说:

“是啊,此次出兵事关重大,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四万人马携带火器,方能有更大的胜算。”

阿济格听着众人的话,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也明白众人的考虑不无道理。

他咬了咬牙,不再争辩,但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判断,让众人看看他阿济格的厉害。

就这样,四万大军携带火器,浩浩荡荡地从盛京出发了。

他们踏上了追捕多尔衮的征程,而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和未知的挑战。

盛京皇宫的一隅,顺治的乳母朴氏独坐榻上,神情哀伤。

屋内的气氛压抑而沉重,她的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两个月来,朝鲜的苎布与花席未曾再送入盛京,这本是她家乡的特产,如今却成了她心中的隐痛。

朴氏心中满是担忧与恐惧,她隐隐觉得,弟弟朴应智怕是遭遇了不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