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2章 思者不思,大顺国策(三)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朱有建对此毫不知情,要是知道了,怕是得尴尬得脚趾抠地,非得收回不可。

因着这事,太监宫女们看皇帝的眼神都透着一股子热切劲儿,倒不是有啥非分之想,纯粹是热情过了头。

那炽热的目光,使朱有建浑身不自在,无所适从,他实在没法装作若无其事,无奈之下,只能尽量少在宫中晃悠,仿佛一只受惊的小鹿,只想找个安静的角落躲起来。

经过一上午惬意无比的“摇椅疗法”,朱有建仿若在浅睡中悠然遨游梦境,被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唤醒。

宛如一只沉睡许久后满血复活的雄狮,猛地睁开双眼,眼眸中闪烁着晶亮的光芒,好似藏着星辰大海。他心中暗自打气:

哼,你们有这些又怎样?

我想法子改良总行了吧,再推动推动工业化,让咱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在大航海时代独占鳌头!

那模样,仿若一位即将踏上征途、开疆拓土的无畏勇士,浑身散发着豪迈之气。

可心底呢,却也明白,这多半是给自己的安慰罢了,就像缥缈的海市蜃楼,看似美好,实则虚幻。

眼下面前最大的难关,依旧是那如影随形、日益逼近的死亡危机。

只要李自成还在一天,他的危险就多一分,那家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寒光闪闪,随时可能落下,将他的美梦斩得粉碎。

所以,豪情壮志抒发完,他又像一只突然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继续躺平,静等命运的审判,仿若一个虔诚的信徒,在昏暗的教堂里,等待神谕降临,满心忐忑与无奈。

想通了这一遭,朱有建才恍然惊觉,自己正舒舒服服地躺在摇椅上呢,怪不得这般惬意,仿若一下子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段在暖阳下、草地上肆意玩耍,没有烦恼的美好岁月。

他不禁对王承恩的办事效率赞赏有加,眼睛亮得仿若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这王承恩,事儿办得漂亮!”

说着,还站起身来,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大步走到摇椅旁细细欣赏。

这一瞧,他又傻眼了,仿若被一道神奇的魔法击中,定在了原地。

只见这黄花梨木躺椅,雕工精湛得仿若出自鬼斧神工之手,上面的游龙腾云驾雾,每一片龙鳞都清晰可见,仿若下一秒就要冲破云霄。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带着生命与灵性,正对着他张牙舞爪。

也不知刷的是清漆还是别的啥玩意儿,凑近轻轻一嗅,闻着没异味,还有股淡淡的清香,仿若春日里微风拂过花海带来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躺椅后背接触的部分,竟是用整板精心矫揉制成,榫卯精巧地镶嵌在边框上,再将厚毯严丝合缝地嵌在上面。

一路蜿蜒至踏脚处,呈“S”型,那踏脚还是活动脚凳,能灵活地嵌入躺椅肚,设计之精巧,让人啧啧称奇,不禁感叹古人技艺的高超。

朱有建瞧着这摇椅,暗自琢磨:

在这个时代,黄花梨木估计还算不上名贵,估摸是材质细腻,易于矫揉,这才被选来做摇椅。

朱有建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那神情仿若一位陷入困境的智者,思量片刻后,又无奈摇头:

这躺椅看着精美,可售卖怕是行不通。为啥?没技术含量啊!

随便一个木工,瞅一眼就能仿造出来。

且不说古代没有专利权,就算在后世,这种没啥技术门槛的玩意儿,也难逃被仿制的命运,到时候满大街都是仿制品,哪还有什么市场。

罢了罢了,还是让宫里多造些,自己早点享受,也能图个心理平衡,就当是给自己的一点小慰藉吧。

这般想着,他唤来王承恩,神色温和,一番叮嘱,还不忘表达自己的满意:

“承恩啊,你办事得力,朕很是满意。这躺椅不错,给你自己也准备一个,没事躺躺,舒服得很。”

王承恩一听,仿若听到了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感动得眼眶泛红,涕泪横飞,仿若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他心里清楚,这要是主子不发话,宫中估摸只有贵人才有资格享用,他哪敢僭越?

圣上近些日子脾气虽说好了些,可本性这东西,谁能摸得透?

万一哪天触了霉头,要砍他脑袋,他也只能认命。

毕竟,崇祯的喜怒无常,他可是最清楚不过的。

要说崇祯有没有优点?

自然是有的。他心怀天下苍生,怜悯之心人尽皆知,仿若一位慈悲为怀的菩萨,普度众生;

勤勉程度更是远超前面三四代皇帝,每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仿若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

生活上还极为节俭克己,仿若苦行僧一般,粗茶淡饭,衣着朴素。

王承恩心中笃定:大明走到如今这步田地,绝非崇祯之过,全是朝臣不作为,误了大明。

崇祯那些所谓的缺点,都是被朝臣逼出来的,反正在这件事上,他与崇祯的想法如出一辙。

此事说来,当真难以评判。

崇祯刚登基那会儿,雷厉风行地解决了阉党,仿若一位手持利剑的英雄,将内库归入国库,任用贤能之士,每日兢兢业业,比谁都勤勉,仿若一颗初升的太阳,给大明带来了希望之光。

少年皇帝能做到这份上,可比明英宗和明武宗强太多了。

奈何大明的形势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主因,确实怪不得他。年年天灾不断,仿若老天爷在故意刁难,粮仓空虚,只出不进,百姓苦不堪言,四处都是流民。

流民暴动此起彼伏,屡剿不灭,没了高闯王,还有李闯王、张闯王,长江中游更是盘踞着诸多小型流民起义军。

越是这般,大地主们越是捂紧粮袋子,大明连发国债的机会都没有。

朝臣们捐个一次两次还行,总不能一直往外掏,毕竟得不到回报,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入不敷出,陷入绝境。

大明最富庶的地方,都分封给了藩王,他们自私自利,不仅不交赋税,还得朝廷供养。

这般千疮百孔的大明,唯有风调雨顺时,才能勉强维持,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万劫不复。

李自成在西安风风火火地建立起大顺国后,当即便敲定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国策。

他目光如炬,仿若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将陕甘宁圈定为大顺的核心根基之地,那里是他们的大本营,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地理屏障;

而晋豫鄂地区,则被视作向外辐射的关键区域。这其中暗藏着一个极为“生财”的目标——把这些地方所有大明藩王的家底抄个精光!

为啥呢?

只因那些藩王富得流油,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简直就是一座座移动的宝藏库。

就拿已经被大顺军抄灭的陕甘宁地区的庆、韩、瑞、秦、肃藩王,以及河南之地的福、唐、襄、崇等藩王来说,那抄家时搜出的挖掘的财富,让大顺军都瞠目结舌。

立国之后,大顺军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剩下的晋豫鲁三地的藩王们,这里可是藩王云集之处,像周、郑、潞、赵、沈、代、晋、谷、德、鲁、衡等,足足有二十位之多!

相较而言,南方的藩王数量少些,仅有十二位,还不算是什么大藩王,势力相对单薄。

川地的蜀王更是倒霉,早就被张献忠抢先一步抄了家,鄂湘两地的惠、荣、楚、荆藩王,也同样惨遭他的劫掠,被搜刮得一干二净。

剩下的那些藩王,大多凭借着天险,躲在偏远之地,让大顺军鞭长莫及。

大顺军的将领们围坐在一起,算盘珠子在心里拨得噼里啪啦响,一门心思琢磨着先将晋豫鲁三地藩王那富得流油、堆积如山的巨额财富一股脑儿收入囊中,

而后主力部队便如同归巢的倦鸟一般,麻溜地撤回陕甘宁老家。

这背后啊,实则藏着他们的一堆小九九,一提到关外那些如狼似虎、凶悍无比的老鞑子。

他们脸上便不自觉地浮现出几分怯意,心里那是一点儿底都没有,仿佛霜打的茄子——蔫了。

于是乎,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凑在一块儿合计了许久,最终琢磨出个看似无比精明的决议:

咱不灭大明,就带着大军在京畿之地附近晃悠,时不时地跟大明玩一把“猫捉老鼠”的游戏,给它施加施压,逼着大明皇帝乖乖地掏出补偿款。

他们心里门儿清,只要开了第一次掏钱的子,往后就不愁没机会,皇帝老儿就如同被牵住了鼻子的老牛,只能一次次无奈就范,任他们宰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