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90章 蒙人凋零,满旗遇袭(一)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炮击声渐次哑火时,旷野里只剩旗人蜷在战马温热的尸身旁抽搐哀嚎,哭声碎成齑粉般洒在焦土里。

蒙古骑士们仰面躺在碎石堆里,眼神空白如被抽去魂魄的皮囊,任由坐骑的躯体像断弦的弓般瘫在身侧。

那些曾载着他们驰骋草原的生灵,此刻胸腹间不知是血沫还是尘土,连抽动一下都显得费力,却再无主人伸手为它们合上半睁的眼。

旗军总帐早撤到山隘外的洼地,远处仍有炮弹坠地的闷响震得帐角簌簌发抖。

多尔衮盯着地图上被朱砂圈红的爆炸点,指节捏得泛白——

明军根本不按章法来!

龟缩在崇山褶皱里放冷炮,仗着山势把火炮架成悬在清军头顶的利剑。

任八旗铁骑在山谷里像无头苍蝇般乱撞,连对方炮口朝哪都摸不清。

他猛地踹翻脚边的铜火盆,火星溅上靴面也浑然不觉,只恨不能将那些躲在岩石后的\"缩头乌龟\"揪出来生啖其肉。

自后金崛起改号大清,向来只有铁骑踏碎蒙明山河的威风,何曾受过这般窝心羞辱?

更教人气结的是,连还手的靶子都寻不着——明军将自己裹得像铁桶似的,偏生这\"铁桶\"能开出条缝,把火炮吊上千米峰顶。

多尔衮盯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棱,牙根咬得发酸:

若真是密不透风也就罢了,偏生他们能让几百斤的铁炮翻山越岭,跟长了翅膀似的悬在头顶炸!

此刻孔有德生死未卜,连带火炮营的三千号汉旗都没了音讯。

他攥紧腰间的马鞭,鞭穗在风里扫起半尺高的沙尘——

明军的炮到底怎么运上去的?

是劈开了石头缝,还是让火炮自己顺着山脊滚下来?

帐外传来伤兵的呻吟,他猛地转身撞翻了身后的箭筒,羽箭散落一地,却没一根能射穿对面那片遮天蔽日的山林。

幸而盛京的火炮工坊仍有匠人们在炭火旁挥汗,只是千里关河横亘,纵有巧技也难解当下危局。

范文程将罗洛浑传回的奏报揉得发皱,又用算筹在沙盘上反复推演明军炮弹出膛的抛物线,最终在羊皮纸上落下浓墨重彩的批注:

射程竟达六千步!

这数字如同一记重锤砸在议事帐的铜灯上,众人盯着案头罗列的火炮图纸,只觉脊背发凉。

那门被八旗视作\"镇国之宝\"的红夷大炮加重型,历经七次炉火烧锻、五次膛线打磨,才将射程从三千二百步推至三千八百步,有效杀伤距离不过二千六百步;

佛郎机加重型虽挂着\"改良城防炮\"的名号,最大射程却刚过千步,轰城墙时石屑飞溅唬人,真要拉到野战时便成了摆设;

至于那门需十六人抬行的神威大将军炮,费尽心思改良后也只勉强够着三千步门槛,有效射程堪堪两千步。

如今明军的火炮却像从云端俯冲而下的海东青,轻轻松松掠过他们耗尽心血堆砌的\"射程高墙\",将炽热的开花弹砸进清军的血肉堆里。

这一推论如惊雷劈空,震得帐中众人面色骤变。

大清引以为傲的改良重炮在此刻竟成了丈量差距的标尺。

众人盯着案上冰冷的数据,忽然意识到那些曾让敌寇闻风丧胆的\"利器\",在明军六千步外的炮火前,不过是砧板上的黄油刀。

想起那明国京城德胜门战役,大明京城里那些震唬百姓的\"护国神器\",不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佛郎机炮作为城防主力,最远射程才八百步,炮弹落处不过在护城河边砸个浅坑,有效射程四百步的威力,连城头扔下的滚木礌石都比不过。

虽说四面城墙各架着一尊红夷大炮,却跟供在神龛里的泥胎似的——号称最远射程三千二百步。

可炮身锈迹比膛线还深,有效射程勉强撑到两千步,若真遇上阴雨天气,能打出一千五百步就算祖宗保佑。

也难怪孔有德每次说起京城的火炮,都要捏着鼻子冷笑:

\"怕是把炮口对准紫禁城,都打不到金銮殿的琉璃瓦。\"

如今明军突然祭出有效射程六千步的火炮,这还不是最致命的,真正让清军肝胆俱寒的。

是这些铁家伙竟能被扛上陡峭山岭——炮身必然轻如鹿骨,炮体必然小如牛犊,或许连炮弹都只有拳头大小。

但比体积更可怖的,是那根本不需冷却的炮管:

当清军还在手忙脚乱地给发烫的炮身浇水时,明军的第二轮炮雨已呼啸而至,如群鸦扑食般砸穿军帐的牛皮。

多尔衮攥着染血的帅旗,望着遍地被炮火惊疯的战马,只觉喉头腥甜——若连胯下坐骑都被炸成肉泥,八旗铁骑赖以纵横的野战优势,岂不是被生生剜去了脊梁?

当士兵们不得不像地鼠般缩在盾车下苟活,当曾经令敌胆寒的\"满万不可敌\"成了笑话,这场仗,究竟该怎么打下去?

实则清军对明军火炮的猜测有误:

陈版组炮因膛线构造缘故极易发热,平均发射五轮便需静置半个时辰散热;

鲁版稍好,勉强支撑十轮才需停歇。之所以让清军误以为能连续轰击,全因火炮轮射的巧思。

方正化以两两交替发射的方式,待前两座炮管灼热时,后两座已完成装填,恰借换炮间隙使前炮散热,故而十二枚炮弹如连珠般落向敌阵,看似毫无间歇。

至于山崖上的火炮,则因地势限制采用自由射击,并非持续连发。

科尔沁旗之所以伤亡惨重,实则与“胡椒烟”脱不了干系。

当炮弹裹挟着辛辣烟雾破空而来时,十骑并列的冲锋阵型恰成了致命陷阱——前排战马被铁弹击穿的瞬间。

尸身因爆炸冲击力骤止,后排骑兵却仍在加速前冲,如楔子般撞进血肉横飞的漩涡里。

第二次驱使奴隶打头阵的计划更成了催命符:

非但没软化明军防线,仁慈煤烟反而在通道内形成无味的雾障,奴隶们成片昏倒在马蹄下。

惊惶的战马被身体绊倒后嘶鸣人立,扬起的烟尘混着胡椒辛辣,让整条峡谷成了窒息的熔炉。

骑兵们想撤却被溃兵堵住退路,想冲又被惊马撞得人仰马翻,昏倒的躯体叠着炸死的尸身。

活着的人在马蹄与炮石间挣扎,受惊的战马甩着口鼻里的血沫横冲直撞,将更多人卷入这无解的死亡循环。

最终,通道里的人马像被捣毁的蚁巢般崩塌,活着的与死去的绞成一团,连突围的缝隙都被血肉填满。

第三次则是震天雷的杀招——山体在巨响中如豆腐般崩裂,碎石混着泥土如黑色浪潮般翻涌而下。

本就踩着尸堆行进的骑兵连马蹄都难以拔出,更遑论加速突围。

惊天动地的爆响震得人耳内渗血,战马前蹄腾空后重重砸在石堆上,骑士们像断线木偶般被甩落,太阳穴突突直跳间已辨不清方向。

倒地者刚挣扎着抬头,就被后续滚落的人马再次撞翻,碎石夹着血腥味灌进喉咙。

活着的人被压在层层叠叠的躯体下,听着头顶闷雷般的滑坡声,连抬手护头的力气都被挤压殆尽。

这哪里是战场,分明是老天爷亲手掀翻的坟场,人越多,便越像往石棺里填的活祭品,连呼救都被埋进了轰隆隆的山崩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