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00章 西贼在哪?秦帅可好(三)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那千夫长带来的队伍,倒像是野地里的草,在哪儿都能扎根。

乱世里讨生活,谁还讲究那么多?

跟谁混不是混口饭吃?

反正都是扛武器走路,能填饱肚子比啥都强。

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着林有德走了十天,队伍里的气氛竟悄悄变了——

这些前西军士兵看京鲁营的眼神,渐渐从戒备变成了好奇,再到藏不住的羡慕。

“你们咋天天有肉吃?”

一个黑瘦的士兵瞅着京鲁营战士碗里的野猪肉,喉头不自觉地动了动。

他们自己啃的是糙米掺野菜,偶尔能喝口稀粥就谢天谢地。

“你们的刀咋那么亮?

俺们那刀,砍两根藤子就卷刃了。”

另一个摸着自己腰间锈迹斑斑的短刀,眼里直冒光。

“你们走路咋那么有劲?

俺们天天跟掉了魂似的,你们倒像有使不完的劲。”

有人看着京鲁营战士踩过泥地时稳健的步伐,忍不住嘀咕。

这些疑问像藤蔓似的在俘虏堆里缠来缠去,缠得他们心里直发痒,越发觉得跟着林有德,或许真能换个活法。

其实论起食物短缺,两边差不离。

游击队的干粮早就在路上啃光了,如今也得靠挖野菜、打野味填肚子。

可差别就在怎么把这些“粗料”变成能入口的吃食——

这就得归功于当今陛下给的那本“野外生存手册”。

手册薄薄几十页,纸页都被雨水泡得发皱,却字字是救命的法子。

遇上不知名的野菜,教你先揉出汁液抹在手腕上,半个时辰不红不痒才算安全;

煮野菜时扔把碎石子,能去三分苦涩;

打野味时用草木灰裹着烤,既能去腥又能锁汁。

就连喝水都有讲究,教你用树皮做简易过滤器,铺层草木灰再垫层干草,浑浊的泥水滤出来竟能清透不少;

实在没条件,就把水装在竹筒里架在火上烤,煮沸了再喝,喝着踏实。

更绝的是没炊具时的法子,用宽大的叶子包着米和肉,埋在热灰里焖;

熟了拆开,叶子的清香混着肉香,能把人的魂勾走。

而京鲁营战士手里的刀,更是野外生存的“万能钥匙”。

这物件是陈大匠的手笔——

虽说先前铸加农炮时总出岔子,让人捏把汗,但做这种小玩意儿,他的手艺真是没话说,利落得像切豆腐。

刀具一尺来长,通体用全钢锻打,沉甸甸的压手,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

最妙的是那扇形设计:

左边是单刃刀配尖刺,刀刃利得能削断头发,割肉切菜毫不费力,那尖刺更是趁手,近身时能戳能捅;

右边是锯齿加小斧,锯齿细密如梳,锯藤蔓、断树枝跟扯线似的,斧刃虽小却够劲,砍个碗口粗的树桩不在话下。

左右两边各宽两寸,握在手里不松不紧,正合适。

中间还留了个圆孔,穿根麻绳捆上木柄,抡起来稳当得很。

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家伙,在蜀地的山林里简直如鱼得水。

砍树搭棚用它,挖野菜刨根用它,遇着野兽劈砍用它,甚至过河时削根木筏也得靠它。

京鲁营的战士们天天攥着它,刀柄都磨出了包浆,早成了比亲兄弟还亲的伙伴。

前西军的士兵们看着这刀,又瞅着自己手里豁口的铁片子,再闻闻京鲁营锅里飘出的肉香;

心里那点犹豫,早被这实打实的好处冲得七零八落——

跟着这样的队伍,总比在泥里水里瞎闯强。

要说这精气神为啥这么足,他们很自豪:皇帝陛下圣明。

圣上天纵英武,对底下将士那是掏心窝子地疼。

就说那些在“新编三十六计”里泡出来的谋士,个个都是巧舌如簧的主儿;

别的不说,单是这“忽悠”的本事,就够旁人学一辈子。

夸起陛下,那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往前数万年的贤君都得往后捎捎,往后数万年也难有来者能比;

便是“万古一帝”四个字,都显得轻飘飘的,配不上圣主的功绩。

可千夫长听着,却猛地摇起头,脖子上的青筋都绷起来了:

“皇帝老儿要是真这么好,俺们陕西咋年年有饿死的?

百姓活得猪狗不如,他的恩泽咋就照不到陕西?”

这话刚落,林有德便开了腔,唾沫星子横飞地讲起来。

其实何止他一个,此刻空地上,一万多士兵排得整整齐齐;

像晒在地里的谷穗,听得入神,而说话的,竟是二百个太监。

只听他们尖着嗓子喊:

“各位弟兄,可不是陛下不给饭吃!

是你们当地出了些黑心肝的坏种,为了自己的歪心思,把你们的饭碗砸得稀巴烂!

害得你们没了活路,才不得不跟着他们瞎混,大伙儿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人群里顿时起了阵骚动,不少人低着头抠着泥地,细细琢磨起来。

可不是嘛!

当年李自成、张献忠哄着延安府的农民入伙,把房子扒了,存粮搜光,美其名曰“入伙费”,说以后顿顿有肉吃。

可十几年过去了,肉影子没见着多少,饿肚子倒是家常便饭。

再看那些当官的,顿顿酒肉不愁,日子过得滋润;

两下里一比,心里的火气就跟被雨浇过的野草似的,噌噌往上冒。

这些事儿,以前不是没想过,可想了又能咋样?

就说自己,熬到千夫长,算有点脸面了,不还是填不饱肚子?

有时候夜里躺在草堆里,真觉得不如回陕西老家,哪怕天天喝稀粥;

至少不用提着脑袋打仗,不用看刀光剑影里谁今儿活、谁明儿死。

要说感触最深的,还得是鲁营的兵。

当年在山东,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周围人看他们的眼神,跟防贼似的,手里的钱粮攥得比命还紧。

明明是官军,硬是像贼匪对待,还没处说理去,憋屈的要死。

后来去了趟徐州,才见识到仗还能那般打的,心里头舒坦着,吃的喝的也不用愁;

哪怕在这苦哈哈的川蜀,锅里也能飘出点肉香,比以前强多了。

更让他们踏实的是家里,会封赏田地;

有了地,就有了根,娶媳妇也不用愁。

其实登州那边的留守队伍,早给安排好了,都是水灵灵的朝鲜姑娘,个个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

还有些运气好的,连现成的儿女都有了,这不光能添个帮手,夜里回家,炕头也能暖和几分。

这些大头兵没读过多少书,不懂啥礼仪道德,就认一个理:

有媳妇、有娃,日子就有奔头。

高智成起初还捏着把汗,这些朝鲜女人带着娃,到了大明,语言不通,地方不熟,怕是难融入。

可没想到,她们竟是最早被领走的。

更奇的是,那些带着孩子、身边还有爹娘跟着的,反倒更抢手。

原来士兵们心里打着小算盘:

媳妇要是自己跑了咋办?

有她爹娘在,好歹能看住,多一层保障,心里踏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