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74章 天下行走,任务经费(三)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施邦曜还沉浸在被委以重任的惊愕与惊喜中,听到王章的话,微微一怔,旋即冷笑出声:

“怎么没有这么做?

你们第一次请辞,圣上给了你们机会,装作没听见。

第二次请辞,圣上仍想给你们台阶下。

可你们非要再说第三次,把话彻底挑明。

如今三辞已过,圣上允了你们的请辞,你们还想怎样?

难不成想抗旨不成?”

他眼神冰冷,扫视着那些请辞的官员,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字字诛心。

施邦曜心中清楚,皇帝这一系列举措,是对旧制的大胆革新,也是对他们这些旧臣的一次警告。

此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朝局的雏形,心中暗自得意,自己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在新的制度下大展拳脚。

不得不说,“阳明学派”的那些拥护者们,确实把人性琢磨得十分透彻。

这请辞之事,无论皇帝先前是否有别的打算,既然这“三辞三受”的流程已然走完,这些请辞的官员们想要再改变局势,无疑是痴人说梦。

何况,武英殿大学士本就是皇帝的助手与参谋,如今施邦曜能直接上岗,倒也正合时宜。

朱有建听着施邦曜那一番有理有据的话语,心中暗自思量:

此人的确是个人才,得好好任用。

于是,他缓缓转过身来,脸上带着一丝郑重,对着施邦曜说道:

“施爱卿,以后可就有劳你出邸报了。

将你们‘天下行走’所到之处的情况,还有朝廷的政策,用黎民百姓都能听得懂的文字写出来,再给他们宣讲。

务必要让百姓们理解朝廷的政策,也好配合你们行事。”

朱有建目光坚定地看着施邦曜,眼中满是期许,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政推行后,朝廷与百姓之间关系更加融洽的景象。

施邦曜微微颔首,心中明白皇帝这番话的分量,暗暗发誓定要将此事办好,不辜负皇帝的信任。

施邦曜随即跪地叩首,声音洪亮而坚定:

“谢陛下隆恩,万岁万万岁,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信重!”

他的话语中满是感激与决心,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仿佛要将这份忠诚深深烙印在这大殿之中。

那些被朱有建点到名的官员们,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纷纷跪地谢恩。

想到终于能摆脱以往的空谈,为黎民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们心中满是欢喜,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然而,与他们的欣喜若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那些请辞的官员们。

他们面色如土,眼神中满是绝望与不甘,仿佛一下子从云端跌入了尘埃。

国子监的学生们也失魂落魄,往日的意气风发早已荡然无存。

礼部和工部的官员们呆立当场,手中的笏板不自觉地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他们破碎的仕途在哀鸣。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局势会如此急转直下,自己竟在这瞬息之间丢了饭碗,未来的道路一片迷茫,心中满是苦涩与彷徨。

是啊,这些请辞的官员确实是自作自受,他们对这前因后果再清楚不过。可最倒霉的,当属远在洛阳的那批人。

钱谦益大概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正安安稳稳地做着事情,这无妄之灾却从天而降。

好好的礼部在皇帝的旨意下说没就没了,自己这礼部的领导之位也成了泡影,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范景文归京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动惊得不轻,原本庞大的工部,眨眼间就被拆解了。

不过好在他是个务实的人,对于这种变动虽然意外,但也能理解。

他心里明白,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一切皆有可能。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顺势而为,说不定在新的安排下,还能有一番新的作为呢。

于是,他很快上任副院长职务,待做了一段时间实务,才发觉“天下行走”才是能够发挥他的才干的工作。

确实,“天下行走”虽脱胎于都察院,可和以往大不一样了。

以前御史们行走四方,主要就是监督核查官员和政务执行,那工作范围相对固定,且专业性强。

但现在呢,根据实际需求来兼职组建,任务一完成,大家就各回自己原本的岗位。

这转变可不小,以前的模式更像是固定编制的专业队伍。

现在却成了灵活调配的“业余”队伍,不过这“业余”可不是说不专业,而是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有相关知识的干才,令任务可以更好展开与处置。

朱有建这一系列举措,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堪称“乱拳打死老师傅”。

他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直接打乱旧有秩序,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布局,让那些守着旧规旧矩的人措手不及。

一时之间也没了应对之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新制度推行。

李邦华只觉喉头一甜,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满心的愤懑与惊愕交织。

他瞪大了双眼,满心的难以置信。

本以为自己对皇帝的心思了如指掌,可如今看来,这皇帝竟使出“欲擒故纵”这等他眼中不入流的计谋,实在是出乎他意料。

本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想一着不慎,竟掉进了皇帝设下的局中。

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判断,给皇帝定的罪责在他看来也是有理有据。

身为直臣言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皇帝知晓今日的举措绝非明君所为。

满心期待着皇帝能幡然醒悟,变回那个曾经被文官集团认可的崇祯皇帝。

可眼下这局势急转直下,他苦心经营的局面瞬间崩塌。

他心中满是不甘,紧握着拳头,关节都因用力而泛白,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接下来该如何挽回这已然失控的局面呢?

是啊,李邦华他们的谋划在以往的朝代里,或许真能迫使皇帝低头,可这次偏偏碰上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有建。

在李邦华眼中,这皇帝的行为简直离经叛道,可朱有建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朱有建这行事风格真是不走寻常路,以变应对乱局,直捣黄龙。

以往的帝王哪怕心里不愿意,为了名声也会先应下臣子们的要求。

可他倒好,直接按自己的想法来,完全不把那些所谓的规矩和评价当回事。

他这种只求“好好活下去”的心态,让那些习惯了用舆论和祖制束缚皇帝的文官们没了办法。

他清楚自己现在顶着朱由检的身体,可这具身体背后的虚名和压力,于他而言真没有负担。

后世史书怎样评价皇帝朱由检,与他朱有建有何干系?

李邦华这位自诩大明“魏征”的忠臣,满心的愤懑与无奈,七十高龄的身躯在蹒跚中更显苍老。

曾经的雄心壮志,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争斗中,如泡影般破碎。

仕途的尽头,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不甘,回家成了他唯一的念想,那是他在这乱世中最后的归宿。

哪怕将来,皇帝再次念起他的忠心,想要再度启用他,也是无可奈何了,他不一定能够活到那一天!

而那二十四位御史,正值壮年,本是在朝堂上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遇这般变故。

被辞官的他们,看着这繁华京城,满心绝望。

不许驻留京城的旨意,如同晴天霹雳,将他们的希望彻底击碎。

他们心中满是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仿佛一下子从云端跌入尘埃,未来的路,变得迷茫而未知。

他们无法想象归乡后会遭遇怎样的打击,毕竟于御史之位上,得罪了无数人,也做了无数不当的事。

只是因为有御史官职,有皇帝庇佑,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意过,可今后,该怎么办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