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25章 大战将起,再出狂谋(四)

书名: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作者:三千纸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36

平心而论,就拿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来说,哪怕是满八旗里的一万精锐倾巢而出,亲自下场较量,估计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胜算。

毕竟,他们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对手,而是一群被逼至绝境、已然疯狂的亡命之徒。

这些人心中没有退路,眼里只有求生,为了活下去,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从死神手中夺回生机。

面对这样一群“拼命的疯子”,任谁站在对立面,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够稳操胜券,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不可预测性。

在这场风云变幻的战局之中,多尔衮精心策划、寄予厚望的这支奇兵,最终却沦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几乎没有达成任何战略目的。

若非要从这败局之中找出一星半点所谓的“作用”,那便是阴差阳错地帮私军牵制住了闯军逃兵。

可这“帮助”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惨重,整整一万人的喀喇沁旗骑兵精锐,就这样在混战与厮杀中全军覆灭,血洒疆场,徒留一片死寂。

反观私军,虽说历经苦战,却也算是“因祸得福”。

他们在硝烟散尽之后,收获了近五百万的巨额财物,那沉甸甸的金银珠宝,在日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仿佛是对他们浴血奋战的“犒赏”。

然而,他们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太久,很快便收敛心神,着手处理战后事宜。

他们怀着悲痛与敬意,将战死的同袍一一收敛,小心翼翼地护送着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的遗体,准备带着他们魂归关内。

与此同时,私军还押解着在大同府搜刮来的各类战利品,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物资,心中五味杂陈。

当一切准备妥当,私军们便打点行囊,准备启程。

至于要不要留下来坚守大同府,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战果,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过这样的念头。

在他们看来,那些偶尔出现的鞑子,不过是正常赶路的路人甲,对于其真实身份和背后的战略意图,他们毫无探究之心,只是单纯地凭借着有限的认知,大致猜测那些鞑子应该是来自归化城的部队罢了。

既然如此,他们也不愿多费周折,索性大手一挥,放了一把火,任由那熊熊烈火吞噬着战场上的一切,仿佛要将这场战争的痕迹一并焚毁。

回到大同府,面对无数财宝,他们发出由心的喜色,但是面对着三千五百多个骨灰罐,又是一阵伤心。

大同府寻宝之旅,私军队伍总计战死三千五百余人,伤三千多人,只有不到两千人全须全尾。

随后便踏上了通过紫荆关回京城的归途,带着大量财物与各种物资,算是他们对自家主子的交待。

在遥远的北国边疆,库伦之地宛如一座即将爆发的战争火山,已然集结了浩浩荡荡的满六旗精锐。

正蓝旗与镶蓝旗两支劲旅,如同忠诚的卫士,被委以重任,留守后方,牢牢地守护着家园,以防不测。

朝政大权此刻稳稳地落在济尔哈朗手中,他目光如炬,肩负监国重任,有条不紊地调度着各方资源,确保大清的根基稳固如山。

与此同时,汉八旗也在紧锣密鼓地行动着。

孔有德宛如一位威风凛凛的战神,亲率麾下两旗将士,推着一门门黑沉沉、威力巨大的火炮,向着兴和方向大步挺进。

他们肩负着特殊使命,即将奔赴张家口外,在那片广袤的战场上,用火炮的怒吼奏响战争序曲,佯装发起猛烈攻击,那震耳欲聋的炮声,势必要让敌军误以为大军压境,陷入慌乱。

耿仲明也毫不逊色,他目光坚毅,率领着同样来自汉旗的两部人马,如同移动的盾牌,紧紧跟随着孔有德,为其提供坚如磐石的掩护。

每一步前行,都透着一股决然之气,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有他们在,孔有德的后路便万无一失。

汉八旗主要负责的就是佯攻张家口,他们在各自的旗主带领下,向兴和城聚集而来。

再看蒙旗五部,他们仿若一群矫健的草原苍狼,从榆木川疾驰而出,向着小境门飞奔而去。

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一路风驰电掣,只为了能准时与汉八旗在大境门外顺利会师。

会师之后,这支混合大军将如虎添翼,气势汹汹地直逼大境门,肩负起扫平大境门一线明国守军的重任。

为孔有德在张家口的佯攻提供强有力的接应,让明军首尾难顾,陷入绝境。

自打三月二十九日高起潜威风凛凛地坐镇万全右卫起,他的眉头就未曾舒展过,满心焦虑地忙活起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儿。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德胜口堡与张家口堡这两处关键据点的守卫人员进行大换血。

先瞧这德胜口堡,按规制核定兵员足足有四千二百人,那本该是一支兵强马壮、能守能攻的精锐之师啊!

可怎奈命运多舛,宣府总兵王承胤,这位曾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竟然陪着李自成一同殒命于宣化城。

更要命的是,他生前抽调走的三千兵员,也如同飞蛾扑火般,全部折损在了宣城。

祸不单行,紧接着又出现了逃兵现象,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来,此刻的德胜口堡内早已是一片凄惨景象,仅剩下区区三百兵员,而且一眼望去,基本都是些老弱病残,走路都摇摇晃晃,哪还有半分军人的英姿?

高起潜瞧在眼里,疼在心里,无奈之下,只得安排他们前往相对安稳些的怀安卫,也算是给这些老兵残卒寻个养老的去处。

再把目光投向张家口堡,按定员来说该有一千五百人,可现实却给了高起潜一记沉重的耳光。

逃兵竟多达六百,照理说即便如此,怎么也该还余下九百人吧?

但实际清点下来,却只有不到五百人。

细细探究,其中管马市的人员就占了二百来个,这些人平日里只管照料马匹、打理生意,真要上战场,那可就抓瞎了。

刨去这两百号人,剩下的五百百余人呢,他们之所以还滞留在此,可不是出于什么对大明的耿耿忠心。

实在是身有残疾,走投无路,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太过残酷,只能窝在这堡里苟延残喘。

目睹万全右卫如今这般兵员凋零、士气低落的惨状,高起潜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内心的震惊如汹涌的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恐地暗自思忖:倘若自己一行人没来,任由这态势发展下去,鞑清岂不是能如入无人之境,随意进出宣府镇?

到那时,京城直面这形同虚设的宣府镇,就好比赤身裸体面对利刃,还有什么活路可言?

想到这儿,高起潜忍不住摇头叹息,他实在有些不能理解李自成的脑回路,在这等要害之地竟然不放守军。

就算他侥幸占领了顺天府,可一旦鞑清从背后捅上一刀,难道就能凭借那空荡荡的顺天府城墙,挡住来势汹汹的鞑清铁骑?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李自成内心究竟作何盘算,已然彻底成谜,不管是在当下这风云变幻的局势里,还是回溯到原本既定的历史长河之中,都没有谁能真正洞悉他的所思所想。

或许,在他心底深处,自恃麾下兵强马壮、气势如虹,竟狂妄地认为自身实力已然超凡脱俗、无人能敌,以至于把那鞑清视作不堪一击的土鸡瓦狗。

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无比沉重的耳光,石河子那场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大战,瞬间将他的自负击得粉碎。

让他从志得意满的巅峰一路狂跌,如丧家之犬般败逃不止,直至最终黯然落幕,身死魂消,徒留后世无尽的揣测与喟叹。

王德化领了朱有建的严令,一刻也不敢耽搁,匆匆奔赴火器监。

一踏入那烟火缭绕、热浪滚滚的工坊,便扯着嗓子,督促工匠们快马加鞭地制造火器。

他的眼神中透着焦急与决然,在一台台锻造器具间来回踱步,口中不断强调着工期的紧迫:

“如今局势危急,火器就是咱们的保命符,大伙加把劲,多造一件是一件!”

而御马监这边,战马与驽马早已被集结起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运输大队。

这些马儿们喷着响鼻,不安地刨着蹄子,似乎也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它们随时待命,只要一声令下,便会驮着沉重的物资,向着张家口堡绝尘而去,为前线送去急需的补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