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作者:90后 | 分类:军事 | 字数:160.5万字

第176章 两成税

书名: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作者:90后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07-30 04:46

李世民和张阿难再次被震惊到了。

但确实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别说是那些商人了,李世民没当皇帝的时候,出门带几串铜钱,那也是麻烦的不行。

挂在腰间,叮铃当啷的,打个架都非常碍事。

同时越听李承乾的想法,李世民也是越来越觉得能够赚大钱,只是这个人手肯定不少吧?

“太子,你所说转账,还有领工钱确实不错,但......这人手肯定不少吧?”

“当然。”李承乾笑着回应道:“领工钱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手,但这关于百姓生计,我们不能说什么钱都要赚,关乎百姓生计,哪怕赔钱也要干。”

这话赢得了李世民的赞赏。

确实,一旦关乎百姓的事情,赔钱都得干,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至于商人之间的大额转账嘛。”李承乾想了想,摸索了下巴道:“每次这个转账手续费我们可以收个千分之一嘛。”

“转款人收千分之一,收款人收千分之一,相当于转一千贯,我们能拿到两贯钱的手续费,也不少了。”

这话惊的李世民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一千贯收两贯钱手续费?

这钱真的这么好赚吗?

李承乾紧接着说道:“毕竟我们要开遍全大唐的话,肯定需要互相之间有通信方式,所以弄个快件什么的也是有必要的。”

快件?

李世民和张阿难对视一眼,满脸不解。

何为快件?

李承乾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好像什么说漏嘴了,连忙嘿嘿一笑道:“那个快件就是八百里加急。”

“什么?”李世民震惊的站起了身。

这逆子连八百里加急都想弄?

八百里加急主要用于军情紧急,怎么能用于民间呢。

张阿难也是一脸苦涩的好言相劝:“太子殿下,八百里加急可是关乎大唐边关安危的重要信息传递渠道,你......唉。”

一听就明白两人误会自己了,李承乾也是无语的很。

“你们想什么呢,我只是想弄一个送信件的队伍,就像是......嗯,镖局之类的,护送东西嘛。”

“只是镖局什么都送,我们只是送信件和一些货物,俗称速递。”

速递?

这么听起来,李世民倒不是不能接受。

只要不是利用八百里加急就行。

可李世民心中思考着,八百里加急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负担,马匹什么的更换一年都需要不少。

一个钱庄能养得起吗?

“你确定这速递能挣钱?”

“当然。”李承乾非常的自信,拍拍胸脯道:“边陲将士想家了,是不是要送信?可送信都是军营安排,先不说时间慢,很多家书未必能够收到。”

“但我弄得速递不同,只要边陲将士休沐去街上的速递铺子里花上一两文钱,便可以将家书七日内送回家中,全大唐七日内必到。”

七日?

这不比八百里加急还快?

整个大唐虽然不能说疆土广阔,可几匹马也跑不了全大唐啊。

李世民忽然问道:“如何七日将家书送往全大唐?”

甚至张阿难也是非常关心。

早年他就是随李世民到处出征,对于这种送信当然是了如指掌。

怎么可能七日就将信件送往全大唐?

李承乾嘿嘿一笑,指了指甘露殿当中的一幅大唐舆图道:“父皇您看,大唐其实横穿各个水域,只要信件一旦上了船,从长安到达大海只需要三四日的时间。”

“在这三四日当中,还会在不同的地方停靠。”

“我们速递完全可以将不同地方的信件归类,然后到港后,将归类好的信件交给码头的人,由码头之人快马送往附近的郡县。”

“我的想法是在大唐每一个道设置一个分拣中心,把所有的信件或者物品进行分类。”

“然后大量的发展船运,因为船运才是最快最稳的办法。我们大唐对大海一无所知,未来如果想要去别的地方,新罗等地,肯定还是需要船,所以船是我们未来主要发展的一种趋势。”

“至于陆地,说实话,崎岖难走,要全力发展陆地的话,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财力。以大唐如今每年的税收,可能百年时间都贯通不了南北 ,但水运却可以。”

经过李承乾这么一说,李世民也认真的研究了起来。

之前不是没有考虑过。

包括现在很多商人都是利用水运,听说岭南那边还有很多外邦会乘船过去,但水运对于大唐大部分朝臣来说都非常的陌生。

而且主要的敌人还是突厥。

如果真的按照李承乾的思路,确实可以发展商业,可是突厥又当如何?

李世民一谈到国事便严肃了起来:“可大唐当前的劲敌是突厥,突厥境内并无可供大船行驶的河流,这又该当如何呢?”

对此,李承乾只是淡然一笑。

“父皇,突厥虽然看似强大,然而他们真的强大吗?”

这话倒是让李世民思考了起来。

在了解到的一些事情来看,突厥并不是很强大,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主要的就是抓不到突厥王庭所在。

突厥百姓以放牧为生,并不会在一处居所居住很久,突厥王庭亦是如此。

李承乾看李世民在思考,笑了笑继续说道:“突厥并非强大,而是我们大唐不够强大。”

大唐不够强大?

这话有些意思,还真的吸引住了李世民的注意力。

确实,大唐才立国不久,并没有秦汉时那种强大的兵马。

“阻挡突厥并不是要筑高墙,而是发展中央集权,现在的大唐别说中央集权问题了,什么郡守之类的都可以拥兵自重。”

“父皇难道没想过,一旦这些郡守拥兵自重,脱离了朝廷的掌控之后,他们很有可能造反吗?”

李世民微微蹙眉。

大唐的行政几乎沿用了隋朝,而且还是他亲自删选的。

在他的心中,现在的行政制度就是最完美的。

百姓的赋税也不重。

现在被反驳,李世民微微有些恼怒:“你懂什么。”

“三省六部难道还代表不了中央集权吗?”

李承乾微微摇摇头,叹息道:“三省六部终归是行政,把行政凌驾于兵权之上,有仗打兵权之上,无仗打就是文官至上。”

“儿不否认父皇是一个明君,可谁可保证为了大唐的皇帝都是明君?”

“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些皇帝喜欢开疆拓土的打仗,有些皇帝喜欢的是贪图享乐,迷恋美色。”

“父皇的中央集权,请问脱离了父皇,他们会如何?”

“这......”李世民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问题。

毕竟皇帝就该做皇帝要做的事情。

如果真的遇到了昏君,三省六部还能运转的起来吗?

李承乾紧接着扎心道:“三省六部最高的是皇帝,可没有皇帝,他们未必能够长时间自己运作。”

“儿以为,军政分家才是最好的结果。”

“军政分家?”李世民不解的皱眉。

“没错。”

李承乾特意解释了一番:“军既是武将,政既是文臣,文臣管好文臣之事,什么打仗不打仗全都由武将来决定,至于武将就管好打仗的事情,政事干他们何事?”

“做好分内的工作,大唐自会越来越好。”

“如今现在是什么事文武都能插上一嘴,难道武将真的精通朝政吗?”

“这......”这话简直说到了李世民心坎里。

有时候武将就是在无理取闹,上朝的时候,总是跟文臣斗嘴,更多的都是私人恩怨。

对......私人恩怨。

李世民立马反应过来李承乾的意思是什么了。

文武分立,做好分内之事,私人恩怨就不需要拿到朝堂来。

不过,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想法虽然好奇,可也不敢随意采纳,毕竟事关国事。

“那你说说,一州郡守手中无兵又如何管理地方?”

李承乾微微一笑:“父皇,之前儿已经说过了,常备军和府兵有很大的区别,大唐不应该实行府兵制,应该实行招募制。”

“三年为例,好的留下升官当领导,不好的遣返回乡,每月就按照工人发工钱,三年一轮换,不出十年,就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李世民想要出言反驳之时,李承乾率先开口道:

“父皇,儿知你想说什么,国库空虚,没钱嘛。”

“如果更改税制,父皇可想光聚宝盆商行和大唐会所每年所纳之税是多少?”

这一点李世民愣住了。

如果按照大唐会所和聚宝盆商行来算,一年能赚一百万贯,二十税一的话,就有......五万贯。

李世民瞬间通透了:“你的意思是,聚宝盆商行和大唐会所每年就能够向朝廷缴纳几万贯的税?”

“不止。”李承乾摇了摇头。

“什么?”

李世民吓了一跳。

还不止?

“父皇有没有想过,如果抽取商人的两成利作为税,又该当如何?”李承乾眼神凌厉了起来。

两成不就是百分之二十。

后世可以,为什么大唐不行?

李世民听的呼吸声都沉重起来了。

如果二成利润的话,那不是二十万贯?

大唐现在一年的税收才千万贯左右,光李承乾名下这些就能抽二十万贯,那......五姓七望又该当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