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乌纱劫血墨山河

作者:十万蝉声 | 分类:军事 | 字数:18.4万字

第55章 铅粉迷局·雾锁真容

书名:乌纱劫血墨山河 作者:十万蝉声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6

【子时·京城西跨院·槐树林】

弘治九年三月十一,京城西跨院的槐树林浸在铅粉雾中,五步外只见模糊的灰影。谢明砚蹲在第七棵槐树下,粗布短打的袖口露出半截断尺,尺柄“护漕”二字被掌心汗渍浸得发暗。老吴的铁尺钩勾住莲花纹石板边缘,青筋暴起的手背在雾中泛着青灰:“石匠,这石板下的腐臭味,和黑风渡沉船上的一模一样。”

青禾的轮椅碾过苔藓覆盖的青石板,辐条上缠着的验铅试纸“沙沙”作响,纸角在石板旁泛着深青:“铅粉浓度是扬州盐号的三倍,井下必有蹊跷。”她转动手中的磁石球——这是用磁州铁矿石磨制的验毒工具,球体在雾中划出微弱的青光,“井壁用生石灰和骨胶砌成,和义庄防腐手法一致。”

谢明砚握紧断尺,尺刃轻叩石板,回声空洞如闷鼓。十二年前黑风渡血案的卷宗在脑中闪过:三百漕工沉江,官府记作“铁锚会叛党投河”,父亲的尸身被烙上实心铁尺纹,后颈伤口残留的铅粉霜,与此刻雾中的气味分毫不差。“老吴,撬石板时当心毒气,”他摸出怀中的艾草香囊,“青禾,验毒时用磁石垫底,别直接接触粉末。”

【丑时·胎衣井下·腐骨密档】

石板掀开的瞬间,腐臭的铅粉雾裹挟着骨殖碎屑扑面而来。谢明砚屏住呼吸,火折子照亮井下三丈见方的空间:三百六十个陶罐整齐排列,罐身朱砂字多已剥落,露出底下刻着的“铁锚会”三字。老吴铁尺钩勾住最近的陶罐,罐盖掀开时,骨胶与铅粉霜的混合物如活物般蠕动,里面蜷缩着具幼童骸骨,后颈烙着的实心铁尺纹清晰可见。

“阿柱...”老吴喉结滚动,铁尺钩砸在井壁上,震落的砖缝里露出半截漕工腰牌,“王阿柱”三字被凿去,刻着“铁锚会叛党”。谢明砚蹲下身,用断尺挑起骸骨腕间的平安绳——正是老吴十二年前为儿子编的样式,绳结里还缠着几缕幼童的头发。

青禾磁石球滚过罐群,显影出罐底模糊的刻字:“‘童骨镇盐,牙血开模’...”她剧烈咳嗽,从袖中摸出银针刺入虎口,“铅粉霜里掺着童骨粉和牙髓灰,和扬州盐号的毒盐成分一致。”银针瞬间变黑,针尖挂着的粉粒在火折光下泛着青灰,“谢承用活孩子的牙铸币,骨殖炼毒,这是实实在在的人骨生意。”

谢明砚摸向井壁暗格,指尖触到冰冷的铜锁。青禾磁石球吸住锁芯,“咔嗒”声中,暗格弹开,露出用油纸包裹的漕运密档。展开密档时,铅粉墨写的字迹遇风即碎,只剩“腐正泉盐引”“童牙三钱”等残片,落款处谢承的莲花印与户部尚书的官印重叠,印泥里的骨渣清晰可见。

“假盐引用真官印,”谢明砚声音低沉,“谢承买通户部,用真盐引调运官盐,铅粉霜充数入库。”他翻到残页末段,“狼首军”三字虽已模糊,仍可辨“铅钱十万贯,换马三千匹”的字样,“通敌卖国的证据,就在这井底。”

【寅时·槐树林·毒雾杀机】

井外突然传来铁器碰撞声。老吴铁尺钩勾住墙头,压低声音:“谢府私兵,袖口绣着莲花纹。”二十余名私兵闯入槐树林,提灯上的莲花纹与谢承官服一致,腰间挂着铅粉币串,每枚币面都刻着实心铁尺纹。

谢明砚将密档残片塞进衣襟,断尺出鞘:“老吴,带青禾先走,我断后。”

“一起走!”老吴铁尺钩扫落两枚毒镖,“你手里的密档是唯一证据——”

“证据在人心。”谢明砚推开老吴,断尺劈开铅粉雾,“我去引开他们,你送青禾回漕帮分舵,让兄弟们用磁石和艾草验毒,先护住百姓。”

私兵首领挥刀劈来,刀刀寒光闪闪。谢明砚侧身避开,断尺擦着对方咽喉划过,血珠溅在铅粉雾中瞬间变黑。他望向老吴扶着青禾消失在雾中,转身跃入密道,却没注意到密道砖缝里刻着的莲花与铁尺交织纹……

【卯时·顺天府·证据湮灭】

顺天府尹张恪的书房里,谢承把玩着一枚铅粉币,币面铁尺纹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张恪皱眉:“漕帮在扬州截了贡船,捞出三千童骨,下官怕是捂不住了。”

谢承阴笑,将币面转向张恪:“怕什么?贡船走的是‘铁锚会’的密道,所有证据都刻着叛党标记。”他袖中滑出户部尚书的密信,“何况户部已经改口,说盐引用错了印泥,铅粉霜...不过是漕工造谣。”

张恪捏紧密信:“可胎衣井的三百六十个孩子...谢大人就不怕报应?”

“报应?”谢承敲了敲桌角的莲花纹镇纸,“当今陛下派人查漕,不也困在我的铅粉雾里?张恪,你只需记住——”他指向窗外的铅粉雾,“这雾能迷人心窍,也能让所有证据,都变成‘铁尺会’的妖术。”

【辰时·漕帮分舵·验毒民心】

漕帮分舵里,青禾用磁石盘验着百姓送来的官盐。老吴站在门口,望着长队里咳血的孩童和面色青灰的妇人,铁尺钩在门框上刻下第三十七道痕。“石匠还没回来,”他嗓音沙哑,“张恪的顺天府封了扬州义庄,说童尸是‘河神祭品’。”

青禾将验毒后的铅粉霜扫入陶罐,罐身贴着“毒”字标签:“老吴,你看这磁石盘,”铁粉聚成莲花形状,“谢承的毒盐已经卖到了京城,宫里的贡盐...怕是也不干净。”她摸向腰间的磁石佩——这是谢明砚临走前塞给她的,佩上“护漕”二字与断尺柄一致,“石匠让我们先护住民心,用磁石和艾草教百姓验毒,就是在断谢承的根基。”

老吴点头,望向分舵外举着验毒盘的百姓:“漕帮兄弟在运河两岸支了三十六个验毒棚,每个棚都用磁石和艾草做幌子。石匠说过,铅粉雾再浓,也遮不住百姓眼里的光。”

【巳时·紫禁城·雾里看花】

坤宁宫内,皇后对着铜镜咳嗽,帕子上的血点里混着铅粉颗粒。女官捧着贡水欲喂,被皇后挥手打翻:“去叫太医院,这水...喝了烧心。”碗底莲花纹在阳光下显影出细小红字:“官盐,每斤掺童牙粉三钱。”

窗外铅粉雾中,谢明砚混在送菜队伍里,竹笠压着额间胎记。他摸向袖中的磁石佩,感应着皇后方向的铅粉浓度——比扬州盐号高五倍。“青禾说的没错,”他低声对身旁的漕帮兄弟,“宫里的毒,比民间更深。”

队伍经过御膳房时,谢明砚瞥见掌事太监袖口的莲花纹,与谢府私兵一致。他故意撞翻菜筐,磁石佩吸住太监掉落的钥匙,钥匙柄刻着贡水,铅粉雾中,他看见御膳房后巷的井栏上,刻着与扬州盐号相同的莲花纹——那是谢承的铅粉毒源。

【午时·运河码头·雾散无期】

谢明砚站在通州码头,望着运河流向京城的方向。铅粉雾仍未散去,漕帮兄弟的验毒旗在雾中若隐若现。老吴递来一碗艾草水,碗底沉着细小的铅粉颗粒:“石匠,张恪发了榜文,说铅粉霜是‘河神散的祥瑞’,让百姓接着吃官盐。”

谢明砚饮下艾草水,指尖摩挲着断尺柄:“祥瑞?”他望向雾中若隐若现的谢府船队,“等百姓都用磁石验出毒盐,就是祥瑞变灾殃之时。”

青禾的轮椅碾过石板,递来验毒格目:“京城百姓的验铅纸,十张里九张泛青。石匠,谢承的铅粉币已经流通到各州府,每枚币都沾着孩子的血。”

谢明砚握紧断尺,尺刃映着铅粉雾中的朝阳:“那就让这雾,先从宫里散起。”他摸向衣襟内的密档残片,谢承的莲花印虽已模糊,户部尚书的官印却清晰可辨,“张恪不是想捂吗?那就让他捂个够——直到捂出个天翻地覆。”

老吴铁尺钩挑起漕帮旗,旗面“护漕”二字被铅粉雾染成青灰:“石匠,兄弟们都听你的。铁尺会在,就没让谢承竖着走的路。”

谢明砚望向紫禁城方向,铅粉雾中露出角楼的飞檐。他知道,谢承的根在户部,在顺天府,而他的铁尺,终将一寸寸撬断这些根须。哪怕证据被毁,哪怕身份未明,只要民心在,铁尺会的钩子,就永远勾得住贪腐的咽喉。

运河水汤汤东去,铅粉雾在阳光中渐渐稀薄。谢明砚摸向额间胎记,那道铁尺形的印记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刻在大明的漕运史上。而他手中的断尺,终将成为划破迷雾的刀,让阳光重新洒满运河两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