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新良缘

作者:爱吃大鱼的小猫 | 分类:游戏 | 字数:102.3万字

第一百九十回 林如海病逝苏州府 林黛玉奔丧泪沾赏

书名:新良缘 作者:爱吃大鱼的小猫 字数:9.9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2

话说彼时,荣国府中气象雍容华贵,尽显钟鼎之家累世的富贵安闲。那园子之内,丫头们皆身着月白绫衫,此绫衫质地轻柔,仿若云烟,领口与袖口处,以细腻针法绣就的兰花纹样,疏密有致,栩栩如生,恰似空谷幽兰悄然绽放,隐隐散发着淡雅之韵。

腰间束着的月白绫带,随着她们莲步轻移,微微飘动,宛如天边流云,轻盈曼妙。

她们手持竹帚,清扫庭院时,动作舒缓而优雅,竹帚与那青润光滑的石板路轻轻摩挲,发出的簌簌声响,犹如一首悠扬婉转的江南丝竹,在这静谧的园中悠悠回荡,似在娓娓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安然。

婆子们则手提精巧竹篮,竹篮编制精细,纹路美观。篮中或是刚从园中采摘的时鲜果蔬,颗颗饱满,鲜嫩欲滴,带着清晨的露珠,宛如翡翠盘中的明珠,散发着清新的果香;或是装满五彩丝线、绫罗绸缎的针线笸箩,那丝线色彩斑斓,绸缎流光溢彩,彰显着府中的富贵奢华。

婆子们迈着细碎而稳健的步子,穿梭于曲折蜿蜒、雕梁画栋的回廊之间,举手投足间,尽显经年操持府务所沉淀下来的娴熟与练达。

少爷小姐们,于各自居所之中,各得其乐,自有一番雅致情趣。

潇湘馆内,黛玉斜倚在湘妃榻上,榻上铺设着柔软的锦褥,绣着精致的花卉图案。她身着一袭月白绫子的寝衣,寝衣之上,以银线绣就的流云图案,在透过窗棂的斑驳光影下,若隐若现,恰似缥缈仙境中的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外罩的云纹披肩,薄如蝉翼,质地轻柔,仿佛微风拂过便能飘然而起,更衬得她身姿婀娜,气质如兰,超凡脱俗。

如墨般的青丝松松挽起,斜插一支温润莹洁的羊脂玉簪,簪头雕琢的那朵小巧梅花,花瓣细腻,花蕊玲珑,仿若能散发丝丝暗香,为她增添了几分雅致与清韵。

此刻,她手持书卷,黛眉微微蹙起,那如秋水般澄澈明亮的眼眸,时而专注于书页上的娟秀文字,时而透过雕花窗户,望向庭院中随风摇曳的翠竹。

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与她轻声和鸣,共吟书中的千古情思,又似在低诉她内心深处那难以言说的幽微心事。阳光洒落在她身上,勾勒出她纤细的轮廓,宛如一幅绝美的仕女图。

怡红院内,宝玉身着月白绫子的中衣,领口与袖口皆以金线绣就精致繁复的如意花纹,金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彰显着尊贵不凡的身份。

外罩一件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褂上的团花绣工精湛,色彩绚丽斑斓,每一朵团花皆栩栩如生,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足蹬青缎粉底小朝靴,靴面上的云纹绣制得灵动逼真,恰似云朵在脚下翻涌,随时都会腾飞而起。

此时,他正与小厮们玩闹嬉戏,时而开怀大笑,那笑声爽朗清脆,如银铃般在庭院中回荡,露出的一口洁白如玉的牙齿,更显其活泼开朗、纯真无邪;时而佯装发怒,眉头紧紧蹙起,双眼圆睁,眸中却难掩那一抹俏皮与灵动,尽显富家公子的随性洒脱与天真烂漫。

园中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与众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祥和宁静、富贵安乐的美好画卷。

却不想,午后时分,一阵急促且杂乱的脚步声,宛如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自角门处骤然传来,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恰似巨石投入平静无波的湖面,激起千层惊涛骇浪,令园中众人皆为之一惊。

众人闻声,皆不禁抬眼望去,但见一小厮,身着半旧的蓝布衣衫,衣角还溅着些许泥点,那泥点仿佛是匆忙间留下的慌乱印记。额头上青筋暴起,宛如蜿蜒的蚯蚓,神色惊惶失措,一路狂奔至内院,口中不迭高呼:“不好了,不好了!”

这喊声尖锐刺耳,似一道凌厉的闪电,划破了原本晴朗的天空,在众人心中轰然炸开,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同浓重的阴霾一般,迅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小厮一路疾奔,径直来到黛玉所在之处,“噗通”一声,重重地跪倒在地,身子如筛糠般剧烈颤抖,仿佛寒风中的落叶,无法自控。面色煞白如纸,毫无血色,嘴唇也因惊恐而微微泛紫,恰似冬日里被霜打过的花瓣,尽显其内心的恐惧与慌乱。

他颤着声音,几近泣不成声地说道:“林姑娘,大事不好了!苏州那边传来天大的噩耗,林老爷前些日子偶感风寒,起初只道是寻常病症,府里上下赶忙延请城中诸多素有妙手之称的名医,悉心诊治,无奈那病症来势汹汹,仿若恶魔附身,无论用何方药,皆如泥牛入海,药石罔效,竟于日前……竟于日前病逝了呀!”

黛玉乍闻此讯,只觉天旋地转,仿若天崩地裂一般,眼前顿时一片漆黑。(刹那间,往昔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温暖而珍贵的画面一一浮现:那年元宵佳节,苏州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父亲牵着她的小手,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街边的花灯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父亲笑着为她讲解每一盏花灯的典故,那温暖的笑容如同这元宵的灯火,照亮了她的心房。

她生辰之时,父亲特意为她寻来罕见的诗书画卷,小心翼翼地递到她手中,生辰满是慈爱与期许,告诉她要多读书,做个有见识的女子。

还有无数个夜晚,她在灯下习字,父亲在一旁静静看着,偶尔轻轻握住她的手,纠正她的笔法,那宽厚温暖的手掌,传递着无尽的爱意。

可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泡影,父亲竟永远地离她而去,阴阳两隔,再无相见之日……)她身子晃了几晃,几欲昏厥过去。身旁侍奉的丫鬟婆子们见状,皆忍不住惊呼一声,赶忙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将她搀扶住。

此时,但见黛玉泪如泉涌,顺着那原本粉嫩如今却苍白如纸的脸颊滚滚而下,宛如断了线的珠子,再也止不住。

紧接着,她放声痛哭起来,声音悲恸欲绝,似要将这满心的悲痛都宣泄而出,直叫天地亦为之动容:“父亲……父亲呐!女儿远在这京都之地,不能常侍您身畔,尽些儿女孝道,怎料到如今竟与您阴阳两隔,成了永诀!这叫女儿如何承受得住,如何是好哇!”那哭声如杜鹃啼血,声声悲戚,似能穿透云霄,闻者无不为之动容,眼眶泛红,心中涌起无尽的怜悯与哀伤。

且说宝玉听闻此变,心中犹如被烈火炙烤,心急如焚。(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黛玉悲痛欲绝的模样,仿佛能看到她那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涟涟,心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揪住,疼得他几乎无法呼吸。

他深知,此刻的黛玉定是肝肠寸断,无依无靠,自己必须陪在她身边,为她遮风挡雨,给予她力量和安慰 )

当下,不及多想,即刻匆匆进宫请旨,见到圣上,宝玉“噗通”一声,双膝跪地,身着的锦袍在地上铺散开来,宛如一朵盛开的暗色繁花,却又透着几分沉重与哀伤。

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苦苦恳请圣上恩准,让自己能陪黛玉一同赶回苏州料理后事。圣上见他如此情真意切,心中也不禁为之感动,念及黛玉孤苦伶仃,遂恩准了他的请求。

宝玉得了旨意,不敢有丝毫耽搁,心急火燎地匆忙回府收拾行装。一切准备停当后,便与黛玉登车启程。

一路上,车夫扬鞭策马,快马加鞭,那马蹄声哒哒作响,仿若密集的鼓点,一下下重重地敲在宝玉和黛玉的心坎上。

二人心中唯有一个急切的念头,恨不能肋生双翅,即刻飞至苏州。车窗外的景色如飞般掠过,可他们却无心欣赏,满心满眼都是对苏州的急切奔赴和对逝者的沉痛哀思。细雨纷纷扬扬地洒落,打湿了车窗,模糊了外面的世界,仿佛也为他们的悲痛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幕布。

一路上,林黛玉的泪水就没有干过,内心不断地回忆着与父亲的点点滴滴。那往昔的相处,父亲的疼爱与教诲,如电影般在她脑海中不断放映。每一个温馨的画面,如今都化作了锥心的痛,让她的泪水止也止不住。

宝玉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自己也眼泪汪汪。他能感受到黛玉此刻的悲痛,心疼如绞。看着黛玉憔悴而哀伤的面容,他恨不得将她所有的痛苦都揽到自己身上。

“林妹妹,莫要再如此伤心了,你这样,我的心都要碎了。”宝玉声音颤抖,带着浓浓的担忧与怜惜。

林黛玉微微抬眸,泪眼朦胧地看向宝玉,哽咽着说:“我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如今他去了,我这世间便又少了一个真心待我的人。”

宝玉握紧她的手,越发用力,似要给予她力量:“有我呢,我会一直陪着你,绝不会让你再受半分委屈。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我都在你身边。”

林黛玉听了,心中涌起一股暖意,虽仍悲恸,却也渐渐平静了些。她靠在宝玉的肩头,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衫。

两人就这样相互依偎着,在这悲伤的旅途中,彼此温暖,一同承受着这份离别的伤痛。

终于,一行人赶到苏州府。灵堂之内,白幔低垂,一片素缟之色,弥漫着浓浓的哀伤。灵前香烟袅袅,那缕缕青烟升腾而起,仿佛带着无尽的哀思飘向天际。烛光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闪烁,似鬼魅般张牙舞爪,更添几分阴森凄凉。

灵堂的地面上铺着冰冷的石板,墙壁上挂着的挽联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逝者的生平与众人的悲痛。

黛玉甫一踏入灵堂,眼中所见,皆是父亲已逝的残酷现实,她再也抑制不住心中如决堤洪水般的悲痛,径直扑至棺木之上,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那哭声震天动地,肝肠寸断。

“父亲啊!女儿自幼便离开了您身边,寄养在那贾府之中。这些年来,女儿日夜盼望着,盼着有朝一日能将您接来,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让您安享荣华富贵,不再操劳。

谁承想,如今命运弄人,竟与您阴阳相隔,再无相见之日。女儿不孝啊,是女儿不孝啊!没能在您身边尽孝,没能好好照顾您,这叫女儿如何能心安呐!”那哭声凄厉无比,声声泣血,在场众人听了,无不心酸落泪,感叹命运的无常与残酷。

就在此时,黛玉瞧见了一身重孝的弟弟林承祖,身着粗麻制成的白色麻衣,麻衣质地粗糙,却洗得干净,每一道褶皱都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腰系麻绳,头戴孝帽,面容憔悴不堪,神色哀伤至极,双眼红肿,眼神中满是悲痛与迷茫。

而站在林承祖身旁的,竟是弟媳贾惜春,亦是一身重孝装扮,素白的衣衫衬得她面色愈发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双眼红肿得如同熟透的桃子,似是哭了许久,眼泪已然流干,唯有那深深的泪痕还留在脸颊上,诉说着她的悲痛。

黛玉与贾惜春目光交汇的瞬间,二人皆悲从中来,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相拥而泣。那哭声交织在一起,似在诉说着对逝者的无尽哀思,又似在宣泄着心中如深渊般的悲苦。

“姐姐……”贾惜春泣不成声,(身子剧烈地颤抖着,双手紧紧抓住黛玉的衣袖,仿佛抓住了最后的依靠,生怕一松手,便会陷入更深的悲痛之中,泪水不断涌出,声音带着无尽的悲戚 )“父亲他……他就这么去了,往后可叫我们如何是好。”

“妹妹……”黛玉亦是哽咽难言,(身子微微颤抖,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贾惜春的后背,试图给予她一丝安慰,却发现自己亦是满心悲苦,言语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父亲这一走,咱们这个家,便如天塌了一般。”

在这悲恸时刻,宝玉与贾惜春深知黛玉姐弟俩此刻的悲痛,却又担忧他们过度哀伤,伤了身子。

宝玉轻轻走上前,身着的素色长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摆动,宛如清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他温言劝慰道:“林妹妹,你且节哀顺变,林姑父在天之灵,定不愿见你如此伤心。”

说着,他伸出手,轻轻搭在黛玉的肩上,那手掌宽厚而温暖,仿佛传递着无尽的力量与安慰,眼中满是关切与疼惜,那目光仿佛能融化世间一切悲痛。贾惜春也在一旁劝道:“姐姐,你若这般不爱惜自己,父亲泉下有知,怎能安心?”

林承祖看着宝玉对姐姐的关怀,心中满是感激,他微微上前,对着宝玉拱手作揖,声音略带沙哑地说道:“宝兄此番能陪姐姐前来,承祖感激不尽。如今姐姐悲痛万分,往后还望宝兄能多多照应。”

宝玉赶忙还礼,真诚地说道:“表弟不必多礼,黛玉之事,便是我之事,往后自会悉心照料,还望表弟节哀,咱们一同照顾好黛玉,莫让姑父在天之灵担忧。”

在宝玉和惜春的劝慰之下,姐弟俩这才缓缓分开。黛玉移步至父亲灵前,双膝一软,“噗通”一声重重地跪下,眼中泪水如决堤之水,再度奔涌而出。她双手伏地,哭得肝肠寸断,声声呼唤着父亲,那哭声仿佛要将自己的心肺都撕裂开来。

不多时,黛玉便因悲痛过度,哭晕过去数次,众人见状,赶忙又是一番手忙脚乱地施救。有人端来温水,有人轻拍她的后背,有人焦急地呼唤着她的名字,可黛玉依旧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

此后,姐弟俩商议,为表对父亲的孝心与追思,决定延请城中有名的僧侣,为父做一场盛大的道场。

那几日,灵堂内外,僧侣们身披绛红色袈裟,袈裟上绣着金色的经文图案,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神秘而庄重的光芒。他们手持木鱼、铜钹等法器,口中念念有词,那经文之声抑扬顿挫,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又似在每个人的心头回响。

木鱼声“笃笃”作响,与铜钹的清脆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整个府邸,仿佛要将这人间的悲恸传达至那未知的彼岸,祈愿父亲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

依照苏州当地的丧葬习俗,道场期间,每日早晚皆要举行特定的仪式。清晨,天色未明,墨色的天空还残留着几颗稀疏的星辰。众人便需着素服,神情肃穆地在灵前供奉新鲜的果蔬与香茗。

那果蔬皆是精心挑选,鲜嫩欲滴,带着清晨的露水,仿佛还带着世间的生机;香茗散发着袅袅清香,萦绕在灵堂之中。供奉时,众人皆要低头默哀,心中默念着对逝者的思念与祈福。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为世间染上一层悲凉的色彩。此时,要燃起长长的白烛,那白烛在风中摇曳,烛光忽明忽暗,仿佛逝者未竟的心愿。

众人围绕灵柩缓缓行走,脚步沉重而缓慢,口中念着祈福的话语,声音低沉而哀伤,在寂静的灵堂中回荡。灵堂外,细雨纷纷,打在地面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仿佛也在为逝者哀泣。

黛玉身披重孝,日夜守灵,仿若一尊雕塑,一动不动地守在灵堂之中。她神情恍惚,不吃不喝,滴水未进,粒米未沾。整个人形容憔悴,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唯有那一双泪眼,因过度哭泣,始终红肿不堪,布满了血丝。

林承祖同样是悲痛万分,看着黛玉如此伤心,心中亦是百般不忍。他常常默默地走到黛玉身边,轻轻递上一杯温水,虽知黛玉不会喝,但还是忍不住想要做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有时,他会静静地陪在黛玉身边,一同沉浸在悲痛之中,无需言语,只希望能给姐姐一些无声的支持。

在守灵的间隙,黛玉的思绪常常飘回到童年时光。那时,她与父亲在苏州的园林中漫步,春日里,繁花似锦,桃花灼灼,如天边的云霞。

父亲牵着她的小手,漫步在花间小径,指着盛开的桃花,微笑着告诉她:“这桃花灼灼,正如吾家玉儿一般娇艳。”她仰起头,看着父亲慈祥的面容,眼中满是纯真与依赖。

夏日时,他们在湖心亭中乘凉,湖面波光粼粼,荷叶田田,荷花绽放,清香四溢。父亲摇着扇子,为她讲述古老的诗词故事,清风拂面,带着湖水的清凉,也带着父亲的关爱。

(如今,物是人非,那些美好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父亲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回忆中找寻……)想到此处,她的泪水又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打湿了身前的麻衣。

道场持续了七日七夜,终于到了出殡那日。林承祖,林黛玉姐弟俩,身披重孝,林承祖捧着父亲的灵位,那灵位上父亲的名字庄重而肃穆,似有他生前的威严。

林黛玉双手持着引魂花幡,花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似要引领父亲的亡魂去往安息之所。贾宝玉和贾惜春同样身穿孝服,神色哀伤。下人们抬着林如海的灵柩,步伐沉重而缓慢。一路上,众人皆默默无言,唯有风声和偶尔传来的抽泣声。

街边百姓驻足观望,无不感叹林家的变故。雨丝又淅淅沥沥地飘落,打在众人的孝服上,也打在每个人的心头。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一步一步向墓地走去,仿佛这短短的路程,走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到了墓地,看着那即将掩埋父亲的墓穴,林黛玉再也控制不住,又一次昏厥过去。宝玉急忙上前扶住她,轻声安慰。待一切安置妥当,众人在墓前久久伫立,与林如海做最后的告别。

林黛玉在父亲逝世后,决定在苏州为父亲守灵,贾宝玉陪伴在他身边,弟弟林承祖和弟媳贾惜春,一起为林如海守灵一年。

灵堂里的香灰积了薄薄一层,白烛的光晕在梁上绕着,映得满室的素缟都泛着冷光。林黛玉跪在蒲团上,素日里流转的眼波此刻凝在灵牌上,像一汪冻住的秋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素纱,那里还留着昨夜替父亲整理衣襟时沾的半点墨痕。

“姐姐,喝碗热茶吧。”林承祖的声音从身侧传来,他捧着个青瓷茶碗,碗沿凝着细白的水汽。他穿着同色的孝衣,身姿已见挺拔,只是眉宇间锁着层化不开的沉郁,见黛玉没动,便将茶碗轻轻搁在灵桌一角,自己也在旁边的蒲团上跪下,脊背挺得笔直,倒有几分林如海生前的风骨。

贾惜春随后进来,手里捧着件半旧的夹袄。她走到黛玉身后,将袄子轻轻搭在她肩上,指尖触到黛玉微凉的肩头,低声道:“夜里风凉,仔细着了寒。”她素日里疏淡,此刻语气却添了几分温软,目光掠过灵牌时,也垂下了眼睫。

黛玉抬手拢了拢夹袄,那布料上还留着惜春身上的淡淡药香,她转过头,望着弟弟和弟媳,声音轻得像被香灰压着:“你们也熬了这许久,去里间躺躺吧。”

承祖摇头,目光落在灵前那盆开得正盛的白菊上——那是父亲生前最爱的,他说菊花有骨。“姐姐都守着,我怎能去歇着。”他说话时喉结动了动,像有什么堵着,“父亲走前,最放不下的就是姐姐,说姐姐自小就身子弱,希望姐姐好好的保重自己身体”

黛玉闻言,泪又落了下来,哽咽着说:“我又何尝不知父亲的心意,只是这心中的痛,实在难消。”贾惜春轻拍着黛玉的背,轻声安慰:“姐姐,父亲一生磊落,他在天之灵,定是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的。”

这时,贾宝玉也走进灵堂,他看着神情悲戚的众人,心中满是怜惜。“林妹妹,你身子弱,莫要过度哀伤坏了身子。”宝玉走上前,握住黛玉的手。黛玉微微抬眸,眼中满是疲惫与哀伤:“宝哥哥,我只觉得这世间愈发冷清了。”

宝玉握紧她的手,坚定地说:“有我在,不会让你冷清的。”林承祖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有了些许宽慰,他知道姐姐往后有宝玉相伴,或许能少些痛苦。众人又在灵堂守了一会儿,直到烛火摇曳,夜深露重。贾惜春扶着黛玉去里间休息,宝玉和林承祖则继续守在灵前,守护着那份对逝者的思念与敬意。

第2日清晨,天色刚蒙蒙亮,林黛玉便轻手轻脚地起身,独自来到父亲的灵位前。她身着月白绫子睡衣,长发松松挽起,眼神中透着一夜未眠的疲惫与哀伤。

她缓缓走到灵位前,纤细的手指拈起一炷香,在烛火上点燃,而后虔诚地举至额头,深深地拜了三拜。香烟袅袅升起,她的目光始终凝视着灵位上父亲的名字,仿佛能透过那几个字看到父亲和蔼的面容。

接着,她又斟了一杯清茶,轻轻放在灵位前。她垂眸站在那里,嘴唇微动,开始喃喃自语:“父亲,自您走后,我常梦到小时候您教我读书识字,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场景。如今阴阳两隔,女儿再也不能在您膝下承欢了。”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父亲,您放心,女儿定会好好照顾自己,不辜负您的期望。只是女儿时常想念您,想再听听您的教诲,想再看看您的笑容。”

宝玉在一旁听着,默默将黛玉膝下的蒲团又垫厚了些,自己则捡了个稍远些的蒲团坐下,手里捻着串菩提子,却不说话,只让那转动的珠子声混在香烛的噼啪里。

他见黛玉望着承祖,他自己也眼泪汪汪,便悄悄起身,去厨房吩咐婆子把煨着的莲子羹端来——那是黛玉素日爱吃的,只是这几日,她一口也没动过。

雨又下了起来,打在灵堂的窗纸上,淅淅沥沥的,像谁在数着时辰。承祖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哑:“爹书房里的那些书,我都仔细收着了,等过了这阵子,姐姐看看哪些要留着。”

黛玉的眼圈倏地红了,那些书里,有父亲亲手圈点的批注,有她幼时缠着父亲讲过的典故。她没说话,只点了点头,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膝前的素色裙摆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

惜春从袖中摸出块干净的帕子递过去,自己的眼圈也红了些:“别伤了身子,爹在天有灵,也不放心的。”

宝玉端着莲子羹进来时,正见四人围着灵牌,身影被烛火拉得长长的,在地上交叠着。他把羹碗放在案上,轻声道:“趁热吃口吧,垫垫肚子。”

灵前的长明灯忽明忽暗,将“林公如海”四个字照得忽深忽浅。香雾缭绕里,谁也没再说话,只听着雨声、烛声、还有彼此压抑着的呼吸声,一圈圈绕在这灵堂里,像要把这漫长的一年,都缠进这无尽的哀思里去。

待诸事料理完毕,归程途中,黛玉独坐车中,倚窗而望。车窗外,江南烟雨纷纷扬扬,如丝如缕,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天地之间。那细密的雨幕,如烟如雾,仿佛一层轻纱,将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似是为这世间增添了几分凄清与哀愁。

雨滴打在车窗上,汇聚成一道道水流,如同她心中流淌不尽的泪水。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却又透着无尽的悲凉。河边的垂柳,枝条低垂,在风雨中摇曳,仿佛也在为逝者默哀。

苏州的街头,行人匆匆,皆着素色衣衫,在雨中神色凝重。湿漉漉的石板路反射着微弱的光,街边店铺半掩着门,门檐下挂着的雨帘,如串串珠帘,却透着丝丝寒意。

偶尔有卖花的孩童,顶着斗笠,手中拿着几束残花,在雨中瑟瑟发抖,叫卖声也显得有气无力。这一切景象,都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无常与悲凉,也暗示着黛玉未来生活的未知与迷茫。

黛玉触景生情,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想起父亲往昔的慈爱,想起父女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涌来,泪水再度簌簌落下,顺着脸颊滑落,沾湿了衣衫。

宝玉坐在一旁,看着黛玉如此悲痛,心疼不已。他轻轻将黛玉揽入怀中,用那温柔而又充满关切的声音安慰道:“妹妹,切莫要过度伤怀了,身子是自己的,保重身子才是最为要紧之事。

林姑父一生仁厚善良,在天之灵,必定也盼着妹妹能平安顺遂,好好生活。你若这般不爱惜自己,林姑父知晓了,又怎能安心呢?”说着,他轻轻抚摸着黛玉的头发,那动作轻柔而舒缓,试图给予她一丝温暖与安慰。

黛玉哽咽着,泣不成声地说道:“如今父亲已逝,我在这世上,便好似无根之萍,孤苦伶仃,无所依靠。除了弟弟,便只余你一人,能与我相依相伴。往后这漫长的日子,叫我可如何是好哇……”说罢,又呜呜咽咽地哭将起来,那哭声,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刀子,割在宝玉的心尖上。

宝玉紧紧地抱着黛玉,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轻声却又郑重地说道:“妹妹,你放心。从今往后,我定会常伴你左右,有我在,定不会让你再受半分委屈。无论前路如何艰难,咱们一同面对便是。”黛玉微微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向宝玉,那眼神中既有悲痛与无助,又隐隐透露出一丝对宝玉的依赖与信任。她嘴唇微微颤抖,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哭声哽住,只能将头埋入宝玉怀中,哭得愈发伤心。

马车缓缓行驶,终于回到了贾府。一踏入潇湘馆,黛玉便觉一股清冷寂静之气扑面而来。馆内的翠竹依旧,只是往日父亲的关怀与温暖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这满目萧索。曾经她在这馆中与父亲书信往来,分享生活点滴,而如今却只能独对空房,黯然伤神。

自回府后,黛玉对以往喜爱的诗词书画等活动皆失去了兴致。以往,她常与姐妹们在园中吟诗作画,才情出众,妙语连珠。可如今,便是姐妹们邀她同去,她也只是淡淡拒绝,整日只默默坐在潇湘馆内,对着父亲的遗物发呆。便是偶尔拿起书卷,目光也只是呆滞地落在书页上,全然无法读进心中。

府中的众人对黛玉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有些婆子丫鬟,平日里便惯会察言观色,见黛玉如今没了父亲这座靠山,便少了几分从前的殷勤,言语间也少了些敬重。而众姐妹虽面上依旧关怀,但黛玉却总觉得她们的关切中多了些小心翼翼,仿佛她成了一个易碎的物件,这让黛玉心中更添几分落寞。

宝玉瞧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深知黛玉心中的苦,便想着法子逗她开心。一日,他听闻集市上有个卖字画的老者,手中有不少罕见的书画珍品,其中不乏黛玉喜爱的名家之作。宝玉赶忙跑去集市,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寻到那老者,买下了几幅字画。满心欢喜地来到潇湘馆,想着能让黛玉展颜。

宝玉笑着走进潇湘馆,说道:“林妹妹,你瞧我给你寻来什么好东西。”说着,便将字画展开,摆在桌上。黛玉缓缓抬眼,目光在字画上一扫,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道:“宝哥哥,多谢你费心,只是我如今实在没了这兴致。”宝玉听了,心中一阵失落,但仍不愿放弃,又道:“妹妹,你看这画中意境,山水秀丽,说不定能让妹妹心情好些。”黛玉微微摇头,起身缓缓走到窗边,望向窗外的翠竹,不再言语。

见此情景,宝玉心中明白,黛玉心中的伤痛并非一时半会儿能够驱散。但他并未气馁,又寻思着为黛玉准备一场小型诗会,邀上与黛玉交好的姐妹,想着或许热闹些能让黛玉心情好转。

诗会当日,众人齐聚潇湘馆。可黛玉却只是坐在一旁,神色恹恹,对众人所吟之诗,只是偶尔点头,却不再像从前那般积极参与,妙语连珠。众人见此,也都有些兴致缺缺,这场诗会便草草收场。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春天,潇湘馆外百花盛开,可黛玉却觉得那艳丽的花朵不过是徒增伤感,再无往日赏花的雅兴。夏日,园中荷香阵阵,她却常一人坐在馆内,避开那热闹的荷塘,只觉那喧嚣与自己格格不入。

秋天,落叶纷飞,她看着那飘零的树叶,仿佛看到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心中的愁绪愈发浓重。到了冬天,白雪皑皑,整个贾府银装素裹,可潇湘馆内却显得格外清冷,黛玉常常对着窗外的雪景,一坐便是一整天,心中思念着父亲,默默流泪。

然而,在这无尽的悲痛与孤寂中,黛玉的眼神里却渐渐多了一种别样的坚毅。她深知,自己虽失去了父亲,但生活仍要继续。她在心底暗暗发誓,定要守着对父亲的思念,坚强地走下去。而宝玉,也始终陪伴在她身边,如同一盏明灯,在这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里,为她照亮前行的路。

后人有诗叹曰:

噩耗惊传痛断肠,江南烟雨泪茫茫。

灵前哭父悲声切,冢畔思亲涕泗长。

孤雁南飞失暖巢,残红飘落断柔肠。

从今独倚红楼月,一片相思付夜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