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新良缘

作者:爱吃大鱼的小猫 | 分类:游戏 | 字数:102.3万字

第一百六十二回荣国府惊闻军令 潇湘馆泪眼惜别

书名:新良缘 作者:爱吃大鱼的小猫 字数:1.3万字 更新时间:07-17 08:22

且说这日,骄阳高悬,照得那军中校场亮如白昼。但见军旗迎风飞舞,似火般招展,猎猎作响之声,仿若战鼓擂动。将士们身姿矫健,步伐整齐划一,那声声喊杀,直冲云霄,惊得天际飞鸟四散而逃。贾宝玉身着戎装,英姿飒爽,恰似那战神临世。眉眼间透着坚毅与果敢,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操练,一举一动,尽显大将风范。

忽闻远处马蹄声疾,犹如暴风骤雨般袭来。一骑快马飞奔而至,马上之人,身姿矫健,手持圣旨,高声喊道:“圣旨到——”众人闻声,即刻齐刷刷跪地,屏息静气,只待那圣意宣读。原来,倭寇猖獗,如恶狼般大肆侵扰南方沿海城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哀鸿遍野。圣上闻之,龙颜震怒,急召大将军贾宝玉,率领大军即刻开赴南方作战,务必将倭寇尽数斩杀,使其片甲不得返,以护我朝之安宁,拯百姓于水火。

贾宝玉领旨谢恩后,神色凝重地站起身来。他即刻传令全军集合,那声音犹如洪钟,响彻校场。待将士们整齐列队,如钢铁长城般伫立,他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张坚毅的面庞,高声说道:“弟兄们!小小倭奴,竟敢肆意侵扰我南方沿海,涂炭生灵,此乃我等奇耻大辱!今朝廷征召,正是我等报效国家之时!此去,不将倭寇斩尽杀绝,我等绝不还师!为让弟兄们与家人从容作别,全军放假二日,两日后大军在此集结,开赴战场!”众将士听闻,群情激昂,齐声高呼:“不斩倭寇,誓不还师!”那声音震天动地,仿若要将天地间的一切邪恶震碎。

安排妥当后,贾宝玉心急如焚,快马加鞭匆匆回府。一进府门,便直奔贾政书房。贾政正忧心忡忡地踱步,眉头紧锁,似凝聚着千般忧虑。见宝玉归来,忙迎上前去。贾宝玉单膝跪地,神色庄重,说道:“父亲,儿奉旨出征,前往南方抗击倭寇,特来向父亲大人辞行。”贾政神色凝重,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旋即又恢复镇定,伸手扶起宝玉,说道:“我儿此去,责任重大,务必小心谨慎,保家卫国,扬我朝威。家中之事,不必挂念。”父子二人又叮嘱了几句,皆是家国大义,父子深情,贾宝玉这才起身,前往王夫人处。

王夫人听闻宝玉要出征,早已哭成泪人,那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贾宝玉赶忙上前劝慰:“母亲,莫要担忧,孩儿定会平安归来。您自己也要保重身体。”王夫人拉着宝玉的手,千般不舍,万般叮嘱,直说得声泪俱下,句句皆是慈母对游子的牵挂。

辞别父母后,贾宝玉脚步匆匆,直奔潇湘馆。此时,林黛玉正与袭人、晴雯、紫鹃三人围坐在一起,轻声交谈。见宝玉进来,众人皆起身相迎。贾宝玉神色黯然,将圣旨之事缓缓道出。林黛玉听闻,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恰似那冬日初雪,毫无血色。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仿佛盈盈秋水,满含着无尽的担忧与不舍。袭人、晴雯、紫鹃三人亦是泪眼汪汪,神色悲戚,皆为宝二爷此番出征而忧心。

贾宝玉心疼不已,轻轻将林黛玉揽入怀中。林黛玉身子微微颤抖,别过头去,用手帕轻轻擦拭眼泪,忍泪含悲说道:“袭人,去收拾二爷的行李,仔细些,莫要漏了什么。”袭人应了一声,转身去收拾行囊,一边收拾,一边忍不住抽泣,手中的衣物仿佛也沾染了她的悲伤。晴雯和紫鹃也忙上前帮忙,房中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若有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众人心头。

林黛玉抬起泪眼,凝视着贾宝玉,哽咽道:“你此去千万要小心,那倭寇狡猾凶残,切不可轻敌。我每日在府中,定会为你焚香祈福,盼你早日平安归来。”贾宝玉紧紧握住林黛玉的手,说道:“林妹妹放心,我自会保重。你也要照顾好自己,莫要为我过度担忧,等我凯旋归来。”

二人又说了许多贴心话,直说得肝肠寸断。时间在这悲伤的氛围中缓缓流逝,每一刻都仿佛被拉长。不知不觉,夜幕降临,烛光摇曳,映照着四人满是泪痕的脸庞,也见证着这对夫妻的生死离别与深深眷恋。那一夜,潇湘馆内,哭声与低语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无尽的哀伤与不舍,仿佛预示着这一场征程的艰难与未知……

那一夜,潇湘馆内的烛火在风中摇曳,似随时都会熄灭,就如同众人此刻那被愁绪笼罩的心。林黛玉靠在贾宝玉怀中,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襟,她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贾宝玉轻抚着林黛玉的秀发,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说道:“林妹妹,你知道的,我虽自幼养在这温柔富贵乡,但心中亦有家国之志。如今倭寇犯我疆土,残害百姓,我怎能坐视不管。只是这一去,山高水远,吉凶未卜,实在放心不下你。”

林黛玉微微仰头,眼中满是深情与担忧,轻声道:“我自是明白你的志向,只是这世间险恶,战场更是刀枪无眼。我与你相处这些年,早已将心许你,若你有个万一,叫我如何独活。”说着,泪水又止不住地滚落,打湿了她的罗帕。

一旁的袭人、晴雯和紫鹃,虽忙着收拾行李,可也不时回头看向这对苦命鸳鸯,心中亦是悲戚万分。袭人将叠好的衣物一件件仔细放入行囊,嘴里念叨着:“二爷这一去,可要照顾好自己,这衣物都是平日里二爷常穿的,带着也能有个念想。”晴雯则拿着一把宝玉常用的折扇,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抽噎着说:“二爷,这扇子您也带上,天热时好用。”紫鹃更是一边抹泪一边整理着一些宝玉的日常物件,说道:“二爷,盼您早日得胜归来,我们都在府里等着您呢。”

夜愈发深了,外面万籁俱寂,可潇湘馆内的悲伤氛围却愈发浓重。贾宝玉看着眼前的众人,心中满是不舍,但军令如山,他深知自己必须肩负起这份责任。他松开林黛玉,站起身来,走到行囊旁,再次检查了一番,仿佛这样能让他离开得稍微安心一些。

林黛玉也缓缓起身,走到桌旁,拿起自己亲手为贾宝玉绣的一个荷包,递到他手中,泣声道:“这个你带着,看到它就如同看到我,无论何时,都要想着平安归来。”贾宝玉接过荷包,紧紧攥在手中,像是握住了最珍贵的宝物,点头道:“林妹妹放心,这荷包我定会贴身带着。”

不知不觉,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来临,可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来说,却是分别的时刻愈发临近。贾宝玉深深看了林黛玉一眼,眼神中饱含着无尽的眷恋与坚定,然后转身迈出了潇湘馆的门。林黛玉追到门口,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泪如雨下,口中喃喃道:“宝玉,你一定要平安……”

两日后,大军集结完毕。荣国府众人纷纷来到城外为贾宝玉送行。贾政一脸严肃,但眼中难掩对儿子的担忧,他对贾宝玉说道:“吾儿,此去定要奋勇杀敌,莫要辱没了我贾家的名声,更不可辜负圣上的信任。”贾宝玉抱拳应道:“父亲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王夫人早已泣不成声,拉着贾宝玉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反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

在一片依依惜别中,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贾宝玉骑在马上,回头望去,只见荣国府的众人身影逐渐模糊,但他知道,在那人群之中,有他最牵挂的林黛玉。此刻,他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定要将倭寇击退,早日归来与家人团聚,与林黛玉再续前缘。

大军一路南下,沿途所见,皆是百姓流离失所,城镇破败不堪。倭寇的恶行让贾宝玉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他激励着将士们,加快行军速度,誓要尽快与倭寇展开决战,还百姓一个太平。终于,在数日后,大军抵达了倭寇肆虐最为严重的沿海地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贾宝玉在中军传出军令,让大军就地驻扎,等待军令。不可骚扰百姓。

贾宝玉指挥军队安顿好营地之后,带着副将快马加鞭,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找到了三个月前就率领大军来到沿海一带抗倭的戚靖海将军。此时,戚靖海将军正在营帐中对着地图沉思,见贾宝玉等人进来,赶忙起身相迎。

戚靖海将军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沉稳与睿智。他抱拳行礼道:“久闻宝将军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只是军情紧急,也顾不上太多寒暄了。”贾宝玉连忙还礼,神色凝重地说道:“戚将军客气了,如今倭寇猖獗,我等自当以国事为重。还请将军详细告知当前军情。”

戚靖海将军转身,指向地图,说道:“宝将军请看,这倭寇甚是狡猾,他们分散在沿海多处岛屿,时常突袭沿海城镇,打完就撤,如鬼魅一般难以捉摸。而且他们熟悉海上地形,擅长水战,我军虽人数众多,但在海上交锋时,一时难以占得先机。”

贾宝玉凑近地图,仔细端详着,脑海中迅速思索应对之策。他问道:“那戚将军此前与倭寇交战,可有摸清他们的兵力部署与作战规律?”

戚靖海将军眉头微皱,说道:“倭寇人数虽不算多,但胜在机动性强。他们一般趁涨潮时登陆,以小队形式分散进攻,抢掠财物后便迅速退回海上。我军曾多次设伏,却因他们对潮汐和地形的熟悉,屡屡让他们逃脱。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每次大规模行动前,总会在这几个岛屿集结。”说着,他在地图上几个岛屿位置做了标记。

贾宝玉沉思片刻,说道:“如此看来,我们可在他们集结之时,主动出击。只是海上作战,我军战船的速度和灵活性恐不及倭寇,还需想个法子。”

副将在一旁说道:“宝将军,戚将军,我们可否打造一些轻便快船,配备强弩火炮,以增加我军在海上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戚靖海将军点头道:“此计可行。只是打造船只需要时间,而倭寇近期活动愈发频繁,恐怕等不及。”

贾宝玉目光坚定,说道:“时间紧迫,我们可对现有战船进行改造。同时,招募熟悉当地海域的渔民为向导,让他们协助我们掌握潮汐规律,找准时机出击。”

戚靖海将军眼前一亮,赞道:“宝将军此计甚妙。那些渔民对海上情况了如指掌,有他们相助,我军胜算大增。”

商议已定,三人迅速行动起来。贾宝玉和戚靖海将军一面安排工匠改造战船,一面派人在沿海各地张贴告示,招募熟悉海域的渔民。消息传出后,许多饱受倭寇之苦的渔民纷纷响应,踊跃报名。

在众人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一切渐渐就绪,只等倭寇再次集结,便给予他们致命一击。而此时,沿海的百姓们听闻大军有了新的抗倭策略,也都燃起了希望,他们默默祈祷着,盼望着这场战争能早日胜利,还他们安宁的生活……

这一日,贾宝玉和戚靖海将军及几位副将正在中军大帐商议战策,气氛凝重而热烈,每个人都专注于如何克敌制胜的谋划之中。忽有士兵匆匆来报:“报!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张将军与李将军率领两千只战船已抵达沿海!船上装载有新式火炮与破甲炮弹,此炮弹专为击破倭寇船只所设计,一炮便可击穿硬钢夹板!”

帐内众人听闻,皆是又惊又喜。戚靖海将军双目放光,兴奋地说道:“此乃天助我也!有了这两千战船和新式火炮,我军实力大增,破敌更有把握了!”贾宝玉亦是神色振奋,连忙说道:“快请两位将军入帐!”

不多时,张、李二位将军阔步迈入中军大帐。只见他们身披战甲,威风凛凛,行军礼后,张将军说道:“宝将军、戚将军,奉圣上旨意,我二人率福建、南洋水师前来支援,听闻倭寇肆虐,我等定当全力以赴,与二位将军并肩作战,将倭寇逐出我朝海域!”

贾宝玉和戚靖海将军赶忙还礼,连声道谢。戚靖海将军迫不及待地说道:“二位将军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愁海上作战缺乏利器,如今有了这新式火炮和破甲炮弹,实乃如虎添翼。”

李将军微笑着点头,接着说道:“这新式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破甲炮弹更是专门针对倭寇那坚固的船只打造。只是,还需合理安排战船布局,充分发挥这些装备的优势。”

众人围聚在地图前,重新商议起作战计划。贾宝玉指着地图上倭寇经常出没的海域说道:“依我看,倭寇惯于分散突袭,我们可利用这两千战船,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待其集结出动之时,以新式火炮远距离攻击,打乱他们的阵脚。”

戚靖海将军补充道:“不错,同时我们可安排一部分战船佯装败退,引倭寇深入,再由两侧包抄,形成合围之势,将他们一网打尽。”

张将军抚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虽妙,但倭寇狡诈,恐不会轻易上钩。我们可先派小股船只在其据点附近挑衅,诱使他们倾巢而出,再按计划行事。”

众人纷纷称是,又对细节之处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随着作战计划逐渐完善,帐内的气氛从凝重转为激昂,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必胜的光芒。

几日后,一切准备就绪。按照既定计划,小股船只佯装成渔民,在倭寇据点附近晃悠,故意发出声响,挑衅倭寇。倭寇果然上当,以为有机可乘,大批船只倾巢而出。当倭寇进入预设埋伏圈后,只见海面上旌旗招展,两千战船如神兵天降,新式火炮齐声轰鸣,破甲炮弹如流星般射向倭寇船只。一时间,海面上火光冲天,倭寇船只纷纷中弹,坚硬的钢夹板被轻易击穿,燃起熊熊大火。

倭寇顿时阵脚大乱,试图突围逃窜。此时,两侧包抄的战船迅速合围,将倭寇紧紧困在中央。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倭寇伤亡惨重,已无还手之力。这场海战,在众人的精心策划与紧密配合下,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海面上漂浮着倭寇船只的残骸,彰显着明军的赫赫战功。沿海百姓听闻喜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长久以来笼罩在心头的阴霾终于散去……

正当众人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营帐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传令兵神色匆匆地闯入中军大帐,手中高举着一份电报,大声禀报道:“圣旨电报传来!”

贾宝玉、戚靖海将军以及诸位将领赶忙整衣肃立,神色庄重。传令兵展开电报,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倭寇犯我沿海,涂炭生灵,罪大恶极。着诸将务必将倭寇斩尽杀绝,使其片甲不得返,以慰沿海百姓,扬我国威。钦此!”

众人齐刷刷跪地谢恩,起身之后,贾宝玉面色凝重,环顾众人说道:“圣上旨意已明,这是对我等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如今虽初战得胜,但倭寇未除,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戚靖海将军用力点头,目光中透着坚定:“宝将军所言极是。这倭寇狡诈多端,残余势力必定会更加警惕,接下来的战事恐怕更为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达成圣上所愿,彻底荡平倭寇。”

张将军紧皱眉头,分析道:“经过此战,倭寇想必已知晓我们有新式火炮的厉害,他们或许会改变战术,寻找更隐蔽的据点,或者利用复杂的海况与我们周旋。”

李将军也接口道:“我们必须乘胜追击,不给倭寇喘息之机。但同时也要谨慎行事,防止他们狗急跳墙,设下陷阱。”

众人围在地图前,再次陷入沉思与激烈讨论。贾宝玉思索片刻,指着地图上一片尚未探索过的海域说道:“据我所知,这片海域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倭寇很可能会藏匿于此。我们可兵分三路,一路继续在已探明的倭寇据点附近巡查,佯装不知他们已转移,迷惑敌人;另一路沿着海岸线搜索,防止倭寇上岸滋扰百姓;而主力则向这片复杂海域进发,主动出击,寻歼倭寇残余势力。”

戚靖海将军表示赞同:“此计甚好,只是这复杂海域未知因素太多,主力部队前行需万分小心。我们要提前做好侦查,多找些熟悉这片海域的渔民做向导。”

各位将领纷纷响应,随即开始有条不紊地部署兵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三路大军各司其职。负责迷惑敌人的部队每日在倭寇旧据点附近巡逻,制造出按兵不动的假象;沿海巡查的部队日夜坚守,守护着沿岸百姓的安宁;而主力部队则在向导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深入那片神秘而危险的海域。

随着深入这片海域,大军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海面上偶尔会漂浮着一些破碎的木板,像是倭寇船只留下的残骸,这更加坚定了他们此处藏有倭寇的判断。终于,在经过一番细致的搜寻后,他们发现了倭寇隐藏在一处隐秘海湾中的船队。只见倭寇战船密密麻麻地停靠在一起,周围戒备森严,似乎也察觉到了危险临近。

一场更为激烈的决战即将爆发,贾宝玉望着那片海湾,眼神中充满了决绝与必胜的信念。他深知,这一战将决定能否彻底完成圣上旨意,将倭寇斩尽杀绝……

且说林黛玉,自贾宝玉出征后,虽平日里身子柔弱,却强撑起精神,将荣国府内的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她深知此时自己不能倒下,需守好这后方,让贾宝玉无后顾之忧。

每日清晨,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林黛玉便已起身。她在丫鬟们的侍奉下,简单梳理了如云的秀发,略施粉黛,便径直前往佛堂。那佛堂之中,静谧清幽,袅袅檀香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慈悲地俯瞰着众生。

林黛玉虔诚地跪在蒲团之上,身姿轻盈却又透着坚定。她双手合十,那纤细的手指紧紧相扣,仿佛要将所有的祈愿都凝聚于此。紧闭双眸,秀眉微蹙,口中轻声念诵着经文,每一个字都从她那朱唇间缓缓吐出,仿佛带着无尽的虔诚与深情,祈求菩萨保佑贾宝玉平安无恙,早日得胜归来。那声音虽轻,却似有千钧之力,在这寂静的佛堂中回荡。

每隔三两日,她便会精心挑选家中伶俐可靠的家丁,那挑选之时,眼神中满是审视与考量,务必选出最为稳妥之人。家丁临行前,她总会千叮万嘱,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关切与焦急:“到了兵营,务必打听仔细,若有前线战报传来,不论好坏,都要速速回来告知我。”

家丁领命而去,她便在府中翘首以盼,度日如年。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仿佛是对她耐心的巨大考验。她时而在潇湘馆的庭院中徘徊,目光不时望向府门的方向;时而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翠绿的竹林出神,可心思却全然不在这眼前的美景之上,脑海中尽是贾宝玉在前线的种种画面。

这日,又到了派家丁去兵营的日子。家丁离去后,林黛玉无心做其他事,便坐在潇湘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翠绿的竹林出神。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若在诉说着无尽的心事,却丝毫不能缓解她内心的焦虑。

她想起与贾宝玉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或欢笑或争吵的过往,此刻都无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们曾在这潇湘馆中吟诗作画,互诉衷肠;曾在园中的小径上漫步,共赏春花秋月。

如今,贾宝玉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战场,生死未卜。 “宝玉,你在前线可要万事小心啊……”她喃喃自语,泪水不知不觉模糊了双眼。那泪水顺着她那白皙的脸颊缓缓滑落,滴在她的衣襟之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一直等到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荣国府都染成了橙红色,仿佛给这府邸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纱幕。终于,听到院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林黛玉心中一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揪住,赶忙起身,匆匆迎了出去。

只见家丁满头大汗,汗水湿透了衣衫,神色疲惫不堪,但眼中却带着一丝兴奋。林黛玉急忙问道:“可有前线战报?快说!”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与急切。

家丁赶忙单膝跪地,说道:“回林姑娘,前线传来消息,宝将军与戚靖海将军等将领初战告捷,已将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林黛玉听闻,先是一怔,那原本紧张到极致的神情瞬间凝固,仿佛时间都在此刻停滞。随即,泪水夺眶而出,但这一次,却是喜极而泣。她用手帕轻轻拭去泪水,嘴角微微上扬,那笑容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欣慰,喃喃道:“太好了,宝玉……你没事就好……”

然而,喜悦之余,她心中又隐隐担忧起来。初战虽胜,但战事未平,倭寇未除,贾宝玉依旧身处险境。她深知,在这场残酷的战争结束之前,自己的心始终都无法真正放下。于是,她转身再次走向佛堂,在佛像前重新跪了下来,继续为贾宝玉虔诚祈福,愿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依旧能化险为夷,平安归来……

且说袭人、晴雯、紫鹃三人,见林黛玉自宝玉出征后,每日忧思过重,形容渐瘦,心中皆是心疼不已,便时刻陪伴在侧,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日,如往常一样,她们随着林黛玉一同来到佛堂。

佛堂内静谧而祥和,檀香弥漫,那袅袅青烟仿若一条无形的丝带,在空气中蜿蜒升腾,将众人的思绪也带入一种宁静而虔诚的氛围之中。林黛玉率先在蒲团上虔诚跪下,身姿优雅而端庄,仿佛一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莲花。她双手合十,眉目低垂,那长长的睫毛如同蝴蝶的翅膀,微微颤动着,口中念念有词,那每一句祈福之语,皆饱含着对贾宝玉的深情与担忧,似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从她心间涌出。

袭人、晴雯、紫鹃见状,也纷纷在旁跪下,动作整齐而轻柔,一同默默为宝玉祈福。她们的脸上满是虔诚之色,眼神中透露出对宝玉平安归来的殷切期盼。

许久,林黛玉仍沉浸在深深的祈祷中,泪水悄然滑落脸颊,那泪水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袭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中,轻声劝慰道:“林姑娘,您也别太伤心了。宝二爷吉人自有天相,又武艺高强,定能平安归来的。您若一直这般忧心,把身子熬坏了,等宝二爷回来,瞧见您这样,该多心疼呀。”声音温柔而婉转,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林黛玉的心田。

晴雯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林姑娘。这前线不是传来初战告捷的好消息了嘛,可见宝二爷他们定能旗开得胜,将倭寇彻底剿灭。您得保重自己的身子,才好等着宝二爷凯旋。”晴雯的声音清脆却带着一丝焦急,她那灵动的眼眸中满是对林黛玉的关切。

紫鹃更是握住林黛玉的手,那双手温暖而有力,传递着无尽的安慰。她温柔地说:“姑娘,我们都明白您对宝二爷的牵挂。可您若因担忧伤了身子,反倒让宝二爷在前线不能安心打仗。您就放宽心些,咱们一起为宝二爷祈福,他一定会平安的。”紫鹃的话语如同潺潺流水,滋润着林黛玉那焦虑的心。

林黛玉微微点头,用手帕轻轻擦了擦眼泪,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说道:“我又何尝不知你们是为我好,只是心中实在放心不下宝玉。他身处战场,刀枪无眼,每一刻都叫我提心吊胆。”说着,泪水又止不住地流淌下来。

袭人轻轻拍了拍林黛玉的手,说道:“姑娘,宝二爷带着圣上的期许,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定不会让自己出事的。您要是实在放心不下,就把这担忧化作祈福,菩萨定会听见,保佑宝二爷平安的。”

林黛玉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但愿如此吧。我每日在此祈福,只求上天能护他周全。”说着,又闭上双眼,继续诚心祈祷起来。袭人、晴雯、紫鹃三人相互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林黛玉的心疼与对宝玉平安归来的期盼,而后也再次专注地为宝玉祈福,希望这份众人的心意,能穿越千山万水,护佑贾宝玉在战场上平安顺遂……

贾宝玉出征九个月后的一个早晨,晨曦透过窗棂,洒在潇湘馆的地面上,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仿佛给这房间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林黛玉如往常一样,在佛堂中虔诚祈完福,那袅袅香烟仿佛承载着她无数个日夜对贾宝玉的牵挂与祝愿。随后,她迈着轻盈却又略显疲惫的步伐,前往贾政和王夫人的房中请安。归来后,她坐在榻上,随手拿起一本书,试图借此分散心中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然而,书页在指尖缓缓翻动,她的心思却全然不在书上。恍惚间,一阵突如其来的揪心剧痛,如尖锐的利刃般直直刺进她的胸口,瞬间蔓延至全身。她顿时呼吸困难,脸色煞白如纸,恰似冬日里最寒冷的霜雪,毫无血色。手中的书“啪嗒”一声掉落地上,那清脆的声响在这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一旁伺候的雪雁见状,吓得花容失色,原本灵动的双眼瞪得滚圆,连忙飞奔过来,一边用手轻柔地帮林黛玉抚着胸口,顺着气,一边焦急地呼喊:“姑娘!姑娘!您这是怎么了!”声音中带着惊恐与无助,仿佛一只受惊的小鸟。

这钻心的疼痛似乎要将林黛玉的灵魂都抽离,她紧咬下唇,那娇嫩的下唇瞬间被咬出一排深深的齿印,隐隐有血丝渗出。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浸湿了她的鬓发。好一会儿,她才艰难地喘过气来,干裂的嘴唇微微颤抖。

雪雁赶忙倒了杯水,小心翼翼地喂到林黛玉嘴边,轻声说道:“姑娘,喝点水,喝点水……”声音轻柔而急切,仿佛生怕惊扰到林黛玉。林黛玉微微仰头,勉强喝了几口,在雪雁的搀扶下,虚弱地在床上躺了下来。

袭人、晴雯、紫鹃得知消息后,忙慌慌地从各处赶来。一进房门,看到林黛玉苍白虚弱的模样,三人的眼眶瞬间红了。袭人快步走到床边,那平日里利落的脚步此刻却显得有些慌乱。

她握住林黛玉的手,那双手温暖而柔软,试图将力量传递给林黛玉,心疼地说:“姑娘,您这是何苦来,身子本就弱,再这么忧心下去,可怎么得了。”声音中带着责备,更多的却是心疼。

晴雯也在一旁抹着眼泪,说道:“是啊,姑娘,您得保重自己才是。”晴雯的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滚落,她那平时倔强的脸上此刻满是担忧。

紫鹃更是满脸担忧,轻声安慰:“姑娘,您放宽心,许是宝二爷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紫鹃的声音微微颤抖,她努力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恐惧,试图给林黛玉一些安慰。

众人正说着,忽听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家丁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林黛玉见此情形,心中猛地一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强撑起身子,急切地问道:“是不是前线有消息了?快说!”声音中带着颤抖与焦急,那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消息的恐惧与期待。

家丁抬起头,犹豫了一下,说道:“恭喜林姑娘,前线大捷,倭寇已经全部消灭,宝二爷正班师回朝,但是……”家丁说到此处,却突然吞吞吐吐起来,眼神闪躲,望着林黛玉又缓缓低下去。

林黛玉一听,先是心中一喜,那原本黯淡的眼神瞬间闪过一丝光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可看到家丁这般模样,刚升起的喜悦瞬间被恐惧替代,她不顾虚弱,急忙追问:“但是什么?快说!”声音尖锐而急切,仿佛要将家丁心中的隐瞒都逼出来。

家丁咬了咬牙,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说道:“宝二爷……宝二爷也受伤了。”

听闻此言,仿佛一道晴天霹雳在林黛玉耳边炸响。她瞪大了双眼,眼中满是惊恐与绝望,刚刚恢复些许血色的脸庞再次变得毫无生气。“怎么会……怎么会……”她喃喃自语,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那泪水如同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打湿了她的枕头。袭人、晴雯、紫鹃三人也是一脸震惊,旋即被浓浓的担忧笼罩。

林黛玉挣扎着想要起身,急切地说道:“我要去迎他,我要去迎他……”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无助与坚定。雪雁和紫鹃赶忙上前阻拦,劝道:“姑娘,您身子这般虚弱,怎能去迎?宝二爷吉人天相,定无大碍,您若是去了,反而让宝二爷担心。”

林黛玉哪里听得进去,她泪流满面,声音带着哭腔说道:“我怎能不去?他受伤了,我要在他身边……”众人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将林黛玉劝住。可她躺在床上,眼神空洞,泪水依旧不停地流淌,心中不断想象着贾宝玉受伤的模样,忧心如焚。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黛玉度日如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煎熬中度过。她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每日都会让雪雁扶着她,站在府门口的高处,朝着宝玉归来的方向眺望,期盼着能早日看到那熟悉的身影。那眼神中充满了渴望与担忧,仿佛要望穿这千山万水,看到贾宝玉的安危。

而此时,在归朝的大军中,贾宝玉躺在营帐内的软榻上,面色略显苍白,如同宣纸一般,但眼神却透着坚毅与欣慰。他望着营帐顶,心中想着林黛玉,喃喃道:“林妹妹,我终于要回来了……”他身上的伤口虽疼,那疼痛如影随形,时刻提醒着他战场上的残酷,但一想到很快就能见到林黛玉,仿佛所有的疼痛都能忍受。那对林黛玉的思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着他归心似箭的路。

随着大军一天天靠近京城,林黛玉的期盼也愈发浓烈。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荣国府传来消息,大军已至京城外,即将进城。不顾众人劝阻,林黛玉执意要去迎接。她精心梳妆打扮,尽管依旧难掩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她挑选了一件淡紫色的衣裳,那颜色如同春日里盛开的丁香花,淡雅而美丽。略施粉黛,试图掩盖住多日来的疲惫。

当她在城门外看到那浩浩荡荡的大军时,心跳陡然加快,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她的目光急切地在人群中搜寻,终于,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贾宝玉骑着马,身姿虽不如往日矫健,但依旧挺拔。林黛玉再也忍不住,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她不顾一切地朝着贾宝玉奔去……

皇帝听闻大军凯旋,倭寇已除,龙颜大悦,竟亲率一众朝臣来到城外迎接。阳光洒在金色的銮驾上,熠熠生辉,彰显着皇家的威严。那銮驾之上,装饰着华丽的珠宝,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皇家的尊贵与荣耀。

当贾宝玉率领的大军缓缓行至,皇帝远远望见贾宝玉骑在马上,虽面容略显憔悴,却依旧难掩那份英勇之气。只见贾宝玉见圣驾亲临,赶忙翻身下马,双膝跪地,正欲行那君臣大礼。皇帝见状,赶忙抬手说道:“大将军辛苦了。有伤在身就不要行礼,林姑娘等你等急了。快随林姑娘回家吧。朕给你放一年的假。好好回家养伤。”声音和蔼而亲切,带着对功臣的体恤与关怀。

贾宝玉心中一阵感动,眼眶微微泛红,那泛红的眼眶中饱含着对皇帝的感激与忠诚,叩首道:“陛下如此厚爱,臣粉身碎骨难报万一。只是臣身负陛下重托,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今虽已剿灭倭寇,但军中诸事,还需臣一一安排妥当。”声音坚定而有力,尽显大将风范。

皇帝微微一笑,点头道:“难得你如此心系国事,事事周全。不过,身体乃治国之本,你先安心养伤,军中之事,自有其他将领协同办理,你无需担忧。”那笑容中充满了对贾宝玉的赞赏与信任。

此时,林黛玉在一旁早已是泪眼婆娑,听到皇帝这话,心中对皇帝感激不已,又满心都是对贾宝玉的心疼。她移步上前,轻声说道:“宝玉,陛下体恤,你便听陛下的话,先随我回家养伤。”声音温柔而关切,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贾宝玉的心。

贾宝玉抬头望向林黛玉,见她神色憔悴,想必这段日子为自己担忧不少,心中满是愧疚与怜惜,轻声应道:“林妹妹,让你担心了。”那眼神中充满了深情与歉意。

皇帝看着这对璧人,笑着说道:“你们二人情深意重,实乃佳话。去吧,回去好好调养,等你伤好之后,朕还有重任相托。”

贾宝玉与林黛玉再次谢恩,而后在众人的目光中,携手登上马车。马车缓缓前行,车窗外,百姓们夹道欢呼,为胜利而庆祝,为英雄归来而喝彩。那欢呼声此起彼伏,如海浪般汹涌,表达着百姓们对大军凯旋的喜悦与对英雄的崇敬。

回到荣国府,府中早已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众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仿佛所有的忧愁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贾政、王夫人等一众家人迎出府门,见到贾宝玉平安归来,虽受伤却并无大碍,皆是喜极而泣。那泪水里,既有对贾宝玉平安的欣慰,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在众人的簇拥下,贾宝玉回到房中。林黛玉一刻也未曾离开,亲自侍奉他躺下,又忙着吩咐下人准备滋补的汤药。待一切安排妥当,她坐在床边,握着贾宝玉的手,眼中满是心疼与眷恋,轻声说道:“宝玉,这几个月,我日夜为你担忧,每一刻都盼着你能平安归来。如今你终于回来了,往后的日子,咱们再不分开。”声音轻柔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誓言。

贾宝玉轻轻抚摸着林黛玉的手,深情地说道:“林妹妹,让你受苦了。此次出征,我心中也时刻想着你。往后,我定不会再让你如此担忧。”那温柔的目光,仿佛要将林黛玉所有的担忧都融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黛玉悉心照料贾宝玉,每日亲自煎药,那煎药时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神圣的事情。她守在药炉旁,看着那火苗舔着药罐,听着药罐中传来的咕嘟声,心中默默祈祷着这汤药能让贾宝玉尽快康复。

陪他聊天解闷,为他讲述府中的趣事,试图让他忘却战场上的疲惫与伤痛。贾宝玉的伤势在林黛玉的精心照料下,渐渐好转。两人在这宁静的时光里,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一起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他们心中闪耀。

而荣国府内,因着贾宝玉的凯旋,处处洋溢着欢快的氛围。府中的孩子们围绕着贾宝玉,听他讲述战场上的英勇事迹眼中满是崇拜。他们或坐或站,围在贾宝玉身边,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英雄气概的世界。

有的孩子还模仿着贾宝玉描述的战斗动作,挥舞着小拳头,嘴里喊着“杀倭寇”,天真的模样惹得众人阵阵发笑。府中的长辈们则感慨万千,为家族能有如此杰出的子弟而自豪。贾政捋着胡须,眼中透着欣慰与骄傲,心中想着家族的荣耀后继有人;王夫人看着贾宝玉,眼中满是慈爱,庆幸儿子平安归来。

一年的假期,在温馨与宁静中缓缓流逝。贾宝玉的伤已痊愈,他与林黛玉的感情也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香醇。此时,皇帝的旨意再次传来,召唤贾宝玉进宫。

贾宝玉接旨后,即刻准备进宫面圣。林黛玉虽心中不舍,但也深知国事为重,她细心地为贾宝玉整理衣冠,眼中满是关切与叮嘱:“此番进宫,事事需多加小心,莫要劳累了自己。” 贾宝玉握住林黛玉的手,温柔地说道:“林妹妹放心,我去去就回,你在家中也需保重自己。” 言罢,他转身离去,步伐坚定有力。

且看这世间风云,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交织,谱就一段传奇。特赋诗云:

《家国情长》

倭寇犯境起狼烟,宝玉统兵赴阵前。

潇湘馆中泪相伴,沙场血雨志弥坚。

凯旋归来情愈笃,圣恩又召再承肩。

家国儿女情长在,青史留名佳话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