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作者:晴空苍鹰 | 分类:军事 | 字数:110.2万字

第430章 吸取教训

书名: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作者:晴空苍鹰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7

汴京城,皇宫中。

六月中旬天气,烈日炎炎,即使是在宫殿之内,也能感受到那股热浪透过厚重的墙壁缓缓渗入。

为了抵御炎热,殿内的侍从们早早地准备好了冰块,放置于四角的青铜鼎中,丝丝凉意这才稍稍缓解了室内的闷热。

听到外面蝉鸣声此起彼伏,听着有些心烦,更让人心烦的是前线的消息。

柴荣召集文武重臣在后殿小范围讨论着下一步计划。

众臣围站在一张巨大的檀木桌旁,桌上铺满了各地的军情急报和地图。

烛光摇曳,映照出每个人凝重的神情。

王朴首先打破了沉默,得意地说:“陛下,好消息是,我们的计策奏效了,李从嘉果然被逼得叛出了南唐。”

张永德接着兴奋道:“他还当堂斩杀了宋齐丘、冯延巳等人,真是千古奇闻啊!这样一来,南唐的实力必将大大受损。”

范质却疑惑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依微臣之见,未必南唐实力会因此受损。这几人祸乱朝纲,如今被斩杀对南唐朝廷也许是一件好事,于我们而言可能更棘手了。”

柴荣轻轻摇了摇头,深邃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

“非也,问题的根本在于李璟,外部的一切都是表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李璟好大喜功,爱听阿谀奉承。五鬼既除,还会有其他的六鬼、七鬼登上高位,这五人的死去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

“反而是李从嘉,独立成军,恐怕将是我们一个难以应对的对手。”

韩通、张美、赵匡胤因为前两个月的大战败给李从嘉而受了惩罚。

此时虽然心中憋闷,但也在静静思考,他们与李从嘉打过交道,确实极难对付。

在这个闷热的夏日,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即将到来风暴的气息。

李从嘉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南唐内部的权力格局,也为周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符彦通、范质、王朴、韩通、张美、韩令坤、张永德、赵匡胤等人纷纷谏言,出谋划策,试图找到应对之策。

韩令坤颇为激进地说道:“依末将之意,既然湖南道兵马自称永定军镇守光州,我们可以发动奇袭,夺取光州城,挫一挫锐气,让他实力大损!”

张永德也愤怒地表示:“竟然还敢派三万兵马驻守光州,上一次他就是一条转来转去的泥鳅,既然与南唐决裂,定然不会有人支援,咱们聚集大军,一招攻破。”

然而,范质却持谨慎态度,认为直接攻打光州难以取得奇效,“秋末整备粮草,再次攻打庐州、滁州等地……”他的话让一些原本热血沸腾的大臣们稍稍冷静下来。

张美轻叹口气,回忆起与李从嘉交战的经历,“我与李从嘉交战过,非我长他人志气,此子颇有韬略,必须慎重对待。”

作为庭中的老将,韩通更是深知战争的代价,他沉稳地说:“依末将之见,还是恢复兵力,等上一年看看什么情况,若是这样再度贸然出兵,只怕反而受累。”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时,赵匡胤站了出来,“据我所知,李从嘉并非孤身一人,他在大唐内部势力盘根错节,颇有威望,贸然进攻情况可能更复杂。”

韩令坤道:“怎么赵将军还被人打怕了不成,屡次败于李从嘉手下,还不敢上了吗?”

此时,殿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韩令坤此话一出,赵匡胤脸色涨红,他是公认的大周第一武将,攻无不克,无往不利。

却在两次败北。

在场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认为正确的策略辩护。

柴荣静静地听着,直到喧嚣声渐渐平息,他才缓缓开口:“诸位爱卿各有高见,啊……此子年轻气盛,不能让他做大。”

柴荣目视前方,仿佛透过重重宫墙看到了远方的战场。

他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威严:“知耻而后勇,勤练兵马,筹备水军,赵匡胤派遣细作,打探最新消息,看看李从嘉究竟去了哪里,只要一有时机,必须施展雷霆手段,将其灭杀在。”

“此子谋略,有勇有谋,若不除之,必将成为心腹大患。”

“至于光州城必须要收复!”

柴荣看着地图上的位置,继续说道:“光州在江淮上游,时战略要地,让人混入城中打探消息,咱们要找机会一举破城。”

听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柴荣的决心和紧迫感。

他们齐声应道:“遵命,陛下。”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柴荣坚定的眼神和果断的决策,引领着众人前行的方向。

在皇宫之中,讨论了半日后,夜色渐深,其他人都离开了。

唯有枢密使王朴还在殿中陪着柴荣,他是柴荣第一心腹重臣。

“文伯,你提出《平边策》先南后北,我奉为结束乱世之策,但我军却遭此重创……让寡人无奈啊。”

柴荣的声音在空荡的宫殿内回响,他不再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帝王,而是满脸疲惫与无奈。

“陛下,皆因为李从嘉此子!”

“扭转了局势!”

“今年若不是他出兵光州,奇袭汴梁城,寿州城必破!”王朴坚定地说道,目光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深刻理解。

“别人只知道他盖世之勇,用兵之奇,殊不知更重要的是,此子兴修水利,铸铁犁,引稻种,三熟稻种而百姓丰衣足食。”

历史上,王朴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深刻的治国理念着称。

他认为只有通过选拔贤才、整顿吏治、赏罚分明、节俭开支、合理征发徭役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奠定国家稳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谈军事扩张方能无往不利。

他的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柴荣的决策,也成为后周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柴荣执政期间,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奖励耕垦、招抚流亡、平均赋役等都体现了王朴的思想精髓。

柴荣闻言一愣:“是啊,数年前,他还来到了汴京城!此子谋划深远必成劲敌!”

王朴意识敏锐道:“治政为国本,臣以为可招募些南唐工匠,引进些稻种工具,发展民生,提升国力。”

他直指问题核心,“陛下,我们不仅要战胜敌人于战场上,更要在治理国家上下功夫。南唐的农业、工匠技术领先,若能借鉴,对于提高我国力大有裨益。”

柴荣沉思片刻,缓缓点头,“你说得不错,文伯。”

“陛下英明!”

王朴微微一笑,这是善于纳谏,气吞天下的明主,知人善任,让王朴死心塌地服从。

随着对话的深入,二人渐渐找到了新的方向,遇到对手不可怕,要在受挫中吸取教训而变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