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 分类:军事 | 字数:19.3万字

第137章 庙堂之争

书名: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6

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前所未有的喜庆气氛。

茶楼酒肆里,百姓们三三两两聚作一团,热烈地讨论着大非川大捷后的战略。

“大非川光复,这可是天佑大唐啊!”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拍案赞叹,引得邻座纷纷附和。

旁边身着锦袍的商人接话道:“从此河湟无忧矣!以我之见,当乘胜追击,直捣吐蕃老巢!”

“谈何容易?”角落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摇头,“积石山天险横亘,自古未有华夏大军能越。纵有大非川为基,怕也是望山兴叹。”

酒保一边斟酒一边插嘴:“可若不趁此良机,更待何时?”

这番争论在长安各处上演。朱雀大街上,两个商贩甚至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西市茶楼里,几位老者对着地图指指点点;就连平康坊的歌妓们,也在调笑间谈论着这个热门话题。

-----------------

麟德殿内的气氛却与市井的喧闹截然不同。

李隆玄背着双手,在御案前来回踱步。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大殿内格外刺耳,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侍立众臣的心尖上。

陈玄礼的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李林甫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带,太子李亨不自觉地吞咽着口水,就连向来沉稳的高力士,也在龙靴踏地的声响中微微颤抖。

“陛下......”高力士刚要开口,就见李隆基突然驻足。皇帝的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西域舆图,最终停留在积石山那蜿蜒的标记上,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殿内,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与高力士目光交汇,彼此眼中都映出深深的无奈。

陈玄礼的白须微微颤动,几次欲言又止,最终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开口:“陛下,您...您且歇歇脚?”声音细若蚊蝇,带着几分恳求。

思绪回到捷报初至那日。

当时李隆基喜极忘形,在宫墙上振臂高呼,引得全城百姓山呼海啸。

那震天的欢呼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连宫檐下的铜铃都为之震颤。大非川的光复,意味着压在心头数十年的巨石终于粉碎。

可当狂欢的浪潮退去,李隆基召集群臣议事时,积石山的阴影却如乌云般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陈玄礼等人虽仍沉浸在喜悦中,却也不得不面对这个亘古难题。此刻麟德殿内的沉默,与昨日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诸位爱卿以为,吐蕃当灭否?”李隆基在龙椅上坐定,目光如炬地扫过群臣。

陈玄礼霍然起身,白须飞扬:“灭!此时不灭,更待何时?”声如洪钟,震得殿内帷幔微微颤动。

李林甫轻抚玉笏,眉头微蹙:“陛下,臣斗胆直言。灭吐蕃固然是千秋伟业,然则...”他略作停顿,“积石天险,自古难越啊。”

“丞相此言差矣!”陈玄礼拍案而起,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晕,“大非川既克,正该乘胜追击!”

李林甫不急不缓地竖起一根手指:“龙武大将军可曾想过,自秦汉以来,盘踞此地的羌人为何能猖獗千年?”他目光转向御座,“秦皇汉武,雄才大略,却也只能筑城守边。非战之罪,实乃...”

“天险难越!”李隆基突然接口,指尖重重敲在舆图上的积石山位置。

殿内霎时寂静。李林甫的奏对,恰恰戳中了皇帝心中最大的顾虑。陈玄礼张了张嘴,却见李隆基已起身走到殿中央悬挂的巨幅西域图前。

“陛下明鉴。”李林甫趁机进言,“臣非不愿见吐蕃覆灭,只是...”他指着图上犬牙交错的山势,“这积石山脉,处处险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陈玄礼急得直搓手:“可若错过眼下良机...”

“陈老将军!”李林甫突然提高声调,“当年汉武击匈奴,也是先取河西走廊,断其右臂。如今我大唐已据大非川,何不效法先贤,徐徐图之?”

李隆基闻言,凝视着地图的目光越发深邃。殿外忽起一阵秋风,卷着落叶拍打在窗棂上,仿佛在附和这场关乎帝国命运的争论。

李林甫轻抚玉笏,继续剖析道:“陛下明鉴,当年始皇帝十年荡平六国,秦军锐士所向披靡,却在这积石山前铩羽而归;汉武帝时铁骑横扫大漠,令匈奴闻风丧胆,却也未能逾越此天险。如今我大唐虽地大非川,但要大军翻越积石山,实比登天还难!”

这番掷地有声的分析,让陈玄礼一时语塞。

老将军张了张嘴,最终只能颓然坐下。确实,小股人马或许还能翻山越岭,但要让数万大军带着辎重通过这天险,简直难如登天。

“太子以为如何?”李隆基转向李亨,眉头紧锁。

“儿臣以为,两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李亨谨慎作答,眼见父皇眉头微挑,又连忙补充:“陈将军壮志可嘉,李丞相深谋远虑。儿臣倒有一策。”

他挺直腰板,声音渐渐激昂:“吐蕃失大非川,必不甘心。待其来攻时,我可在大非川设伏,大破敌军后乘胜追击,或可一举突破积石天险!”

李隆基目光在三人之间游移:“二位爱卿以为太子此策如何?”

陈玄礼捻须沉吟:“老臣以为...或可一试。”

“陛下!”李林甫却突然提高声调,“太子此策看似可行,实则难成!”

李林甫他绝不会放过这个打压太子的机会。只见他整了整衣冠,声音陡然提高:“吐蕃必会举国来夺大非川,此事毋庸置疑。但即便我军全歼来犯之敌,也绝无可能越过积石山!”

他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上,“这千里山脉中,险关要隘多如牛毛。纵使攻下九十九处,只要剩下一处未克,大军便寸步难行!”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李隆基不由得微微颔首。积石山的险峻,确实如此。

“更可怕的是——”李林甫突然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森然,“即便吐蕃只剩残兵败将,也足以扼守这些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李林甫虽是奸佞之臣,这番分析却鞭辟入里。历史上秦汉军队不是没有击溃过羌人,但每次追击到积石山前,都被残兵凭借天险所阻,最终功败垂成。

“唉!”李隆基长叹一声,重重拍在龙案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朕不甘心啊!大唐开国百余载,第一次兵锋直指逻些,难道就要止步于此?”

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此刻眼中满是不甘与挣扎。

他何尝不想一举荡平吐蕃?但作为明君,他更清楚现实,比起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的艰难,翻越积石山的难度何止十倍?

那连绵的雪山绝壁,就像一堵无形的城墙,将大唐的铁骑拒之门外。

陈玄礼白眉微蹙,上前一步奏道:“陛下,何不召集群臣共议此事?”这位老将军虽心向战事,却也深知兵者国之大事,不敢轻率。

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善!”当即摆驾含元殿,召集群臣议事。

初时,满朝文武无不振臂高呼“灭吐蕃”,声震屋瓦。可随着争论深入,朝臣渐渐分为两派:

一派以年轻将领为主,慷慨陈词:“当乘胜追击,永绝后患!”他们指着西域地图,意气风发;

另一派多是老成持重之臣,摇头叹息:“积石天险,非人力可越。”他们列举秦汉往事,语重心长。

两派争执不下,李隆基端坐龙椅,眉头越锁越紧。这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此刻竟陷入前所未有的踌躇。

“父皇,”太子李亨突然出列,“边关将士最知实情,何不听听哥舒翰等将领之见?”

“着啊!”李隆基拍案而起,眼中重现神采,“速传朕旨,命哥舒翰、李乾等详议进军之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