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 分类:军事 | 字数:45.6万字

第47章 功业与心术

书名: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6

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塬上,巍峨的大明宫如巨龙盘踞,俯瞰着这座举世无双的帝都。

这里,是大唐帝国的心脏,每一道政令军令都从这里发出,如涟漪般扩散至帝国每一个角落,最终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这座传奇宫殿始建于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为表孝道,特为高祖李渊修建。

然宫阙未成,高祖已逝,工程遂止。直至高宗龙朔年间,这座宫殿才得以重生,并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终成今日之恢宏气象。

长安地势东高西低,城西潮湿阴冷,城东却干燥宜人。自高宗迁入后,大明宫便成为帝国无可争议地政治中枢。

百余年来,多少影响历史的决策在此诞生,多少改变世界的政令从此发出。

宫殿分为前朝后寝:前朝以宏伟的含元殿为中心,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后寝以太液池为核心,是帝王起居宴游之地。

这座被誉为“皇家第一池苑”的太液池,碧波荡漾,水榭环绕,复道如织。晴日里,池水如镜,倒映着飞檐斗拱;微风过处,泛起粼粼波光,美不胜收。

此刻,太液池畔的凉亭中,一位身长八尺的老者正凭栏远眺。

他虽已鬓染微霜,却掩不住那与生俱来的俊朗风姿,可以想见,当年那个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少年郎,该是何等风采。

他正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

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却磨不去那睥睨天下的气度。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抬手,都自然流露着令万民臣服的帝王威仪,无需丝毫矫饰。

池水映照着他沉思的面容,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个伟大帝国曾经的辉煌与未来的变数。

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唐玄宗李隆基如同一颗璀璨却复杂的星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却也投下深深的阴影。

这位将大唐推向极盛又亲手将其带入深渊的帝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统治者之一。

正是他,以超凡的智慧与魄力,开创了令后世仰望的“开元盛世”。

这一盛世不仅超越了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更可与汉武帝的鼎盛时期比肩。

文治方面,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诗赋取士蔚然成风;武功上,边疆稳固,四夷宾服,大唐声威远播万里。

李隆基不仅仪表堂堂,更兼具非凡的政治才能。若非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唐朝恐怕早已易姓,或落入韦后之手,或为太平公主所得。

当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中宗、把持朝政之际,正是年轻的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氏一党,扶立睿宗。

这位天纵英才的皇子被立为太子时,连其长兄都心悦诚服。

然而太平公主却轻视这个年轻的侄子,直到发现他过人的政治才能时已为时已晚。

作为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势力庞大,朝中半数大臣皆为其党羽,连睿宗遇大事都要与其商议。

但李隆基以雷霆手段先发制人,一举铲除了这个最具威胁的政治对手。

然而,当李隆基终于登上九五之尊时,等待他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帝国。

自贞观之治后,大唐历经高宗、中宗、睿宗三朝,朝纲日渐松弛。

后宫干政,权臣当道,这个曾经威震四海的帝国,早已不复当年的雄风。

面对积弊如山的朝局,年轻的李隆基立志要重现太宗盛世。他力排众议,起用姚崇、宋璟等贤臣,整饬吏治,革新军政。

二十余年励精图治,终将大唐推向“开元盛世”的巅峰。

此刻太液池畔,李隆基正凭栏远眺。微风拂过,池水泛起粼粼波光,映照着帝王舒展的眉宇。

忽然,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李林甫,有何要事?”帝王头也不回,声音却如寒潭般清冷。

“臣恭贺陛下!”李林甫趋步上前,行礼如仪。这位以权相,此刻却表现得毕恭毕敬,毫无破绽可寻。

李隆基缓缓转身,目光如电。那一瞬间,李林甫只觉脊背生寒,这位帝王的眼神,仿佛能洞穿人心最隐秘的角落。

纵使他自诩一代人杰,每次面圣时仍不免如履薄冰。

“高仙芝已攻取小勃律,生擒苏失利与吐蕃公主,现正押解入京。”李林甫垂首禀报。

“小勃律?”李隆基眼中精光暴涨,恍若利剑出鞘。他豁然起身,帝王威仪尽显:“打得好!”

这一声喝彩,在太液池畔回荡。

李隆基双手轻击,清脆的掌声在太液池畔回荡:“吐蕃与大食狼狈为奸,自大非川至波斯,万里疆域皆与我大唐为敌。纵使国势强盛,亦觉棘手。”李隆基一语道破西域局势要害。

青海湖畔的大非川,乃吐蕃命脉所在。而今高仙芝这一仗,恰似快刀斩乱麻,将吐蕃与大食的勾结拦腰斩断!

若非晚年懈怠,李隆基必能跻身千古明君之列。即便如今,那与生俱来的帝王睿智依然锋芒毕露。

“吐蕃既无力牵制安西,我大军便可全力应对大食。”李隆基一针见血地点明战略关键。

“陛下圣明!”李林甫躬身进言,“小勃律虽弹丸之地,却事关重大。臣请重赏三军,普天同庆。”

“犒赏将士理所应当,但大庆就不必了。”李隆基轻挥袍袖,语气淡然,“自开国以来,灭突厥、平高丽、败吐蕃,哪一仗不比此役辉煌?三日后开放芙蓉园与民同乐,足矣”

这番处置,既彰显了帝王气度,又不失分寸。

李林甫暗自凛然。这位日渐疏于朝政的君主,那份与生俱来的帝王心术,依然令人敬畏。

高仙芝此战虽捷,却暗藏朝堂博弈。

李林甫身为安西大都护,自然想借机彰显功绩。

若皇帝下旨大庆,李林甫这个名义上的统帅便能声名更盛,权位愈固。这其中的盘算,又岂能瞒过李隆基的慧眼?

自登基以来,这位帝王开创的盛世如锦绣般绚烂。

细数大唐对外征伐,太宗、玄宗两朝最为频繁,而玄宗一朝尤甚。即位之初,四境烽烟,后突厥虎视北疆,吐蕃觊觎河西,大食染指西域,更有契丹、吐谷浑余部伺机作乱。

而今,这些威胁已逐一扫平,后突厥灰飞烟灭,吐谷浑残部销声匿迹,契丹遭王忠嗣三战三破,大食更在开元初年连遭重创......相较这些赫赫战功,小勃律一役确实不足为道。

然此战之妙,不在规模,而在战略。

如快刀斩断吐蕃与大食之勾结,使二敌再难联手。这般深意,自当昭告天下,开放芙蓉园与民同乐,既彰显天威,又不失分寸,恰是帝王老练的拿捏。

池畔微风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隆基的目光越过亭台楼阁,仿佛看到了更远的边疆,这位开创盛世的帝王,正在用他特有的方式,维系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荣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