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 分类:军事 | 字数:146.5万字

第693章 问好

书名: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字数:4.5千字 更新时间:07-30 04:49

———长安武侯祠———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安武侯祠。我是今天的讲解员凝素卿,非常荣幸今天由我向大家介绍‘千古智圣’诸葛亮的传奇人生。历史上,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禅匡扶汉室,最终一统天下,开疆扩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业。而刘禅迁都长安后就把刘备的陵墓迁来长安,并专门下了旨意,允许诸葛亮百年之后陵墓陪葬在他父皇陵墓的旁边,效仿昔日茂陵的先例。”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注意陪葬墓不是陪葬,前者是功臣、贵戚或皇室成员的墓葬分布于帝陵附近,后者是死后的随葬品,如果一个人被“陪葬”,一般不是什么好事儿)

叶雨桐看着眼前介绍的讲解员,忍不住替对方把话小声接了下去:

“虽然陪葬墓并不罕见,但是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也是唯一一对‘一体君臣祭祀同’的臣子,这里既叫汉昭烈庙,也叫武侯祠,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诸葛亮死后刘禅拒绝给他立庙的故事——”

周易在一旁忍不住咳嗽一声:“知道你来的多,别替对面念了。”

“哦。”

西红柿作者群在长安的线下聚会工作被定在武侯祠多少有点出乎几人的预料,作为本地人的叶雨桐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一开始周易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到了现场才发现叶雨桐把讲解员的词都背下来了。

结果他们当中突然有人站了出来接着叶雨桐的话往下说:

“我同你讲下古时嘅规矩啊。嗰阵时呢,官方起庙祭祀嘅,一定要系皇帝先得?。诸葛亮佢做嘢做到尽,成家几代都为大汉出力,又冇谋朝篡位,又唔系皇帝,就算几得民心都好,按当时嘅礼法都冇理由同佢起庙祭祀?。你睇下历朝历代,边有咁样做??

民间百姓自己拜祭呢,官府当系“淫祭“,系唔承认嘅。不过最后阿斗(刘禅)都系顶住压力,破例同诸葛亮起庙,就陪喺刘备庙隔离。你话系咪?古时嘅规矩好严格?,边有咁易破例啊?但诸葛亮嘅功劳实在太大,连皇帝都要俾面啦!所以话,做人做到诸葛亮咁,真系死而无憾咯~”

(古时候官方立庙祭祀的前提是对方是帝王,诸葛亮兢兢业业一辈子,祖孙几代为大汉做贡献,又没有谋朝篡位,也不是皇帝,纵使再得人心,按照当时的礼法也不能其立庙祭祀啊,哪朝哪代都没有这么搞的。民间百姓百姓们自发祭祀,算淫祭,官方不能认啊,再说刘禅最后不还是顶住压力给诸葛亮立庙了,就陪在刘备庙边上,所以说诸葛亮的功劳大,连皇帝都要给个面子,做人要是做到诸葛亮这个程度,就真的是死而无憾了)

说这话的殷阳是广东人,别看一嘴粤语,其实他会说各地方言,平时也能说普通话,只不过激动起来又会不自觉切换到粤语。

好在大家连蒙带猜能听懂他在说什么,倒是没人让他重复一遍。

一旁的陆和摇摇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怕是没想过自己会被与刘备一起祭祀,刘禅怕是也想不到本来是顺应百姓的心思让诸葛亮一起享受祭祀,结果后世为了方便,把他们放到一起,诸葛亮活着要鞠躬尽瘁,死了还得给老刘家看大门。”

旁边的姜文和咳嗽一声:“那你咋不说关云长也得跟着一起看大门啊,二爷的香火比老刘和诸葛都更胜一筹,结果在武侯祠还得站侧面。”

“哎呀,你那么认香火干什么呢?它会把历史传承和文化思想给异化掉的,年底一结算香火,哎呀关羽得了mVp,刘备是躺赢狗,能这么算么?”遏制住香火论的是曹亮,是前几年才从新洲那边来到国内的,总爱强调自己的是正统曹魏传人,若是在中国这无疑是往祖上贴金的做法,不过在新洲那边的人看来则是另一个意思:

他祖上都是炎黄子孙,最多混有一些殷地人的血脉,不曾混合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之类的蛮子血脉。

“是啊是啊,威震华夏的武圣关云长拥有将红牌当【杀】的神技,而历史角落的无名小卒只能一轮八十牌。武将间的强度差异着实令人暖心。”年军强在一旁接口,“话说长安这边武侯祠据说有好几样真家伙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是吧?”

叶雨桐摇摇头:“这边的真家伙也是复制品,真正的宝贝都没外面,全都是恒温箱里放着,做光照管理,不然游客拍照,光线交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坏的。”

然后她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样子应该都是一样的,正常人肉眼分辨不出来,咱们先去看点贤册。”

说完,她引着大家往前走。

叶雨桐说的“点贤册”是两份据说是刘禅流传下来的名册,当初这两份名册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是玩笑,但是经过有心人对比字迹后惊讶的发现上面的笔记确实是汉中祖刘禅留下的。

(这里原本是汉神宗,不过有书友建议可以改成汉中祖,要达到“中祖”的标准需要力挽狂澜,复兴王朝,同时还要有开创之功。虽然刘禅是继承的刘备基业不是自己开创的,不过凑活着吧,有更合适的也欢迎提出来)

在确认这一点后,这两份名单就被仔细梳理了一下,然后大家发现“点贤册”上面记载的大部分人都确实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有一些甚至是尚在幼年时候就被季汉官员发掘的。

比如罗宪(原名罗献,关于这名官员还有个趣事就是刘禅搞错了他的名字,于是罗献的父亲为了避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陛下出丑,立刻把儿子的名字改成罗宪)就是幼年时候尚未表现出才能就被费祎找到的,后来罗宪官至冠军将军、假节,镇守东南亚地区,在世的时候当地的民众都非常爱戴他,不敢有人反叛。

类似的还有杜预,被挖掘的时候同样还是个孩子,然后跟在诸葛亮身边当小跟班,长大后同样是贤能之臣。

又比如柳隐、杜祯这样此前名不见经传,但是突然间在火器发展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一闪而过的英才。

再比如邓艾、石苞,这两人的名字同样在名册上,不过两人投奔汉室的时候已经是大汉打下长安的时候,在此之前罗宪和杜预都被发掘,如果只是记录人才的话这两人应该在名册后面才对,可实际上这两人都在名册前列。

此外名册上还有许多明明季汉一统三国后才成名的人,比如羊祜、陆抗、钟会等。

另一册“点贤册”同样记载了许多贤能之人,比如排行第一的就是司马懿,后面还跟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名字,此外还有邓飏、郭修等人的名字,相比前一册,这一册许多人甚至在历史上找不到记载,或者只能在记载中找到只言片语,若不是司马懿父子的名声太大,怕是没人会与前一册联系在一起。

由于这两份册子现世的时候刘禅已经去世,所以在无法向当事人求证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推测这些册子记载的人名是什么意思。

按说既然记载了邓艾、石苞、罗宪、杜预这样的大汉忠臣良将,就应该是一份类似于皇帝个人的备忘录一样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诸葛亮、姜维、蒋琬、费祎、魏延、杨仪、关兴、张苞这些历史上留名的人物没有被列在里面——很显然刘禅写册子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一堆可靠的人才,所以这些册子里的人应该都是他打算启用的对象,写在册子里是因为害怕忘记。

毕竟皇帝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就算有诸葛亮辅助,刘禅本人也会做点什么防止自己遗忘。

不过这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另一册里面的人物大部分名不见经传了,最后还是另一部分人提出,考虑到司马懿父子的情况,有没有一种可能,另外一册记载的是那些有能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遗憾地与刘禅失之交臂,不能任用的人们呢?

而这些人才因为不能被大汉所用,所以在当时的史书上也没能留下什么名字,至于对方是渡海追随曹魏,还是沿着南方海岸线去天竺追随孙吴,就不好说了。

这种说法被大家迅速接受,这两份册子也被妥善保存起来,作为后世帝王的警示教育材料。

你看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能和满朝文武的帮助,尚且知道有些事情要自己做,绝非传言中那样的中庸之人。

看到站台里两份册子上的名字和籍贯,几个人感慨万千,最后还是陆和说道:“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刘禅是后世穿越过去的,那份册子里记载的都是他知道的名臣名将?不然没法解释他怎么会在一些人小的时候乃至刚出生的时候就说对方有才能?”

“官方不承认穿越。“姜文和摆手否认,“以前也老有人说王莽是穿越的,刘秀是时空管理局的,陨石是他招来力挽狂澜的,不过后来根据记载,长安发生过一次天灾,据说当时魏军正在集结准备去支援凉州,结果被这场天灾弄死了几万人,剩下的人人心惶惶,才导致张合没能救援凉州,相关记载过于模糊且语焉不详,所以现在很多猜测都有。”

“那汉代就有的发电机和小工业呢?”周易问。

“可能是诸葛亮聪明吧,那个能自己行动的木牛流马到现在也没人能复原出来,但是史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

叶雨桐点点头:“也可能只是人们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不是说木牛流马就是四轮车和独轮车么?”

“说不清楚。”陆和也插话进来,“也许诸葛亮本人就是穿越的,所以他才懂那么多东西,又样样精通,没准他去三国的时候还带了个超级战略仓库,里面装满了米面油粮胡椒面生活物资和耐储存的粮食种子、化肥,还有太阳能板和各种电器,抗生素、疫苗库、多功能生存工具包、3d打印机、基础机床、技术手册,也许还有机枪和坦克,这也能解释史书上的很多记载——”

“夭寿啦,你咋不干脆说诸葛亮带了个系统好啦!还是个签到系统,所以要等到了成都才能真正发挥他的能力,到了凉州后做大做强,后面滚雪球一统天下,也因为这个系统他瞧不上皇帝的位置!”殷阳一副耍宝的样子,然后又转向叶雨桐,“丞相留给后人的石碑在哪个地方,我们去看看吧!”

于是一行人又在叶雨桐的带领下转向另一处展厅,沿途那些展示诸葛亮生平以及季汉其他人的故事的展板都不能停下他们的脚步。

然后他们正赶上解说员对一群游客介绍那块据说是季汉在停止对外扩张,安定天下后留下的石碑:

“在过去,有很多人认为这块石碑里的内容是刘禅和诸葛亮留给后人的一个谜题,里面介绍的是当时的季汉的功绩,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恶作剧,因为里面有些称呼是完全不符合一个皇帝应该说的话的,但是直到一千四百年后,我们国家第一台互联网计算机投入应用,又过了三十年,这项技术走向民用,人们才意识到这块石碑上面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不过很快就又衍生出这块石碑是不是后人造假或者单纯的巧合的疑问,在此我向大家保证,这块石碑是从一千四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上面的内容并没有人改动过,由此也引发的那个‘诸葛亮和刘禅哪一位是穿越者’的争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上面留下的话。”

很显然当时制作这块石碑的人担心这块石头不能抵挡岁月的侵蚀,所以专门选择了花岗岩而非更美观的大理石,几位作者这么凑上前去,由叶雨桐将其一字一句念了出来:

“今天下已定,四海归一。伯约至极东,仲华至罗马,子均至涨海,安国定爪哇吕宋,扶桑之银山已开,周边要害之地尽归大汉治下。

相父常言,世间之变,永无止境。今日之太平,不可恃;眼下之昌盛,不可骄。当以民为本,以法为纲,方能保我大汉千秋万代。朕谨记相父教诲,与万民同甘苦,共进退。后世子孙,当知创业之艰,守成之难。若遇困厄,切莫气馁,当思先祖之拼搏;若享荣华,切莫奢靡,当念百姓之辛劳。愿我大汉之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至于未来,朕与相父虽不能见,但心向往之——”

直到这里都是非常正规的古文,但接下来的话风就变了,以至于让人觉得是有人恶作剧在后面加上去的。

“——只是罗马的蛮子们非常烦人,总想跟大汉联姻,天竺的蛮夷们也很烦人,不过他们只会让孙权头疼,新洲的土着们和魏军打成一片,可惜朕不能亲眼看看,电脑已经不能运转,不过朕也不介意了,因为朕已经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后来者吧!

相父让朕跟你们说一句:

后世的网友们,你们好啊!”

(全书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