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 分类:军事 | 字数:146.5万字

第682章 弃城

书名: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7-30 04:49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长沙等地。

陆逊绝望地做了最后尝试——他派遣使者要求江北的汉军停止煽动吴国军民的叛逃,对此廖化表示己方从来没有煽动过叛逃,吴国应该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来吴国军民的生活有没有好一些,吴国的官员们有没有认真工作,大概就是这样的话。

打不赢嘴仗的陆逊只好退而求其次,尝试对长江水道进行拦截——简单的说就是在打造连环铁索拦在沿江紧要去处,再造铁锥置于水中,若是上游有船下来,便能阻碍对方。

至于这些铁索同时也会阻碍吴军的战船...开什么玩笑,难道吴军现在能逆流而上去攻打汉军吗?既然怎么看都只有汉军会来攻打吴军,而且野战大概率打不过汉军,守城又守不住(汉军能在北方攻破诸多城池,相关破城经过已经通过谣言和探子传到东吴,虽然具体经过不是那么详尽,但是结果还是很明确的),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汉军打不过来了。

(虽然三国演义里铁锁横江是岑昏用来糊弄孙皓的计策,用来表达孙皓的昏庸无能和对民力的浪费,不过历史上这个计策实际是建平太守吾彦独自完成的,由于他请求增兵建平的要求不被采纳,所以只好制造铁锁链,在险要之处放下横断长江;又制作大铁锥,安置在江水之中,试图以此阻止西晋战船东进,后来西晋攻打东吴,也只有吾彦却领军坚守建平,无法被攻下,但是因为兵力太少,无法防守江面,最后被王濬以大木筏移走江中的铁锥,又用火烧断铁锁链,令晋军水军成功通过建平郡)

不过汉军惯例往东吴这边运送物资的商船很快发现了这一点,并上报廖化,于是在荆州附近的大汉水师立刻派出两艘铁船巡江。

终于当上船长的甘泗铆足了劲用船上的扩音器冲着沿江工作的吴军大喊“这是公用水道,你们无权阻拦”,见效果不明显,于是换了个交流方式——他让右舷的新打造的两门马将军炮瞄准了施工区域堆放铁链的地方放了两炮。

虽然没有命中目标(距离太远,哪怕加装了瞄准装置,在颠簸的水面上瞄准依然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依然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原本被吴军要求干活的民夫们再也坚持不住,就这么四下逃跑。

带队的吴军将领连骂两句找场子的勇气都没有,就这么收拢了士兵,灰溜溜想要撤退,结果甘泗又命令他们不许走,要先把铁链收拾起来,不要放在外面碍眼,虽然甘泗这个船长统领的只有五十人(事实上若非作战需要,一艘船上最多只有十几人),不过却可以对着吴军的别部司马指手划脚,后者也没有勇气反抗,而是乖乖按照甘泗的指示让人把铁链运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军连最后的反制措施也采取不了,武昌附近的吴军勉强还能维持士气,但是周边州郡的吴军的士气就非常可疑了。

......

在发现来自后方的补给断绝、麾下士兵逃亡过半,且城外的居民几乎全逃往襄樊或者公安后,朱然最终没有再等待孙权的命令,而是放弃了江陵城,带着这些士兵从汉军没有限制的乌林港撤往武昌。

他已经做好了被孙权问责的准备,不过整个武昌已经没有人能问责他了——无论是陆逊还是朱桓,都找不出理由责怪朱然,倒不如说,这种战争方式是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以往碰到难以抵挡的敌人,他们身为吴国的将军,也有勇气拔出刀子奋力一搏,但是如今,这种攻心为上的模式正打在吴国的软肋上。

据说张昭正在建邺张罗什么——数年前孙权尝试联系公孙渊从对方那里购买马匹,并将对方引为外援,张昭劝谏说公孙渊不可靠,若是骤然翻脸,吴国鞭长莫及,孙权不听,后来果然如张昭所言,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孙权就命人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了。

后来双方勉强和解,但是张昭就开始摆烂,最多关注下世子孙登的言行,如今至尊南征,陆逊也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

朱桓问陆逊接下来该怎么办,陆逊只能叹口气:

“如今局势,非人力所能扭转。昔日夷陵破蜀,石亭败魏,靠的是将士用命、地形之利,可汉军此番不战而屈人之兵,断粮道、散民心,实乃釜底抽薪之策。义封(朱然)弃守江陵,亦是无奈之举,若强撑下去,不过徒增损耗罢了。”

朱桓也知道陆逊说得对,不过还是叹息:“总要想个办法的。”

陆逊又低头沉思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

“伯言?”朱桓见他不语,又唤了一声。

陆逊收回思绪,苦笑道:“休穆,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被困在浅滩的鱼,进退两难。”

朱桓皱眉:“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

陆逊摇头:“不,但强攻必败,死守亦难持久。或许只有最后一种办法了。”

“什么办法?”

“求和。”

朱桓瞳孔一缩,几乎要脱口反驳,可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

陆逊又送了一封信去豫章,希望孙权能准许议和事项,不过孙权还是没有同意,据送信的步骘说,至尊当时就把信摔到地上,说“昔日是你让我迁往内地,如今又让我议和,莫非是与诸葛亮勾结了么!”

听到这句话的陆逊很想隔空为自己辩驳几句,但最后他只是深深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

......

江陵城终于再次回到了汉军的手中。

夷陵之后,廖化曾经以为自己余生再也没有机会踏进江陵的城门了,但如今,他进入江陵城费的力气并不比伸懒腰大多少。

朱然走前并没有尝试破坏江陵的城防,也没有搞什么强制迁徙政策,不过当时还是有不少居民逃亡。等汉军占据这里后,周围的百姓见没什么问题,又开始返回家乡。

“廖叔,想什么呢?”

关兴见廖化在门口徘徊,就上来问——主要是廖化在门口不进去,关兴也不好意思自己进去,于是他们带领的军队也只能在外面等着。

“我只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安国,你说吴国不会就这么一路抛弃城池,等着我们占领吧?”

“哪有那种好事儿。”关兴摇摇头,“江陵是因为身处保围又补给断绝才不得不撤退,将来攻占吴地,肯定还是要打仗的。”

然后他看到廖化点点头:“那样最好,他们可千万别投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