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 分类:军事 | 字数:146.5万字

第604章 安稳

书名: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字数:0 更新时间:07-30 04:49

当然这种事情对于汉军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攻打长安时候传送来的挖掘机再次派上了用场,而朱小靓也开始感慨幸好之前在上邽建造肥皂厂的时候考虑了防污的问题,不然此刻就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诸葛亮的“无需心急”四字,为接下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先稳关中,再图天下。

关中地区的无主荒地和原本的军户屯田重新统计后分给了流民耕种,并调凉州的耕牛支援关中。

(理论上羌胡养的牛羊中的牛跟常规的耕牛略有区别,不过依然可以用来耕地,当然也有说当时游牧民族养的牛中有一部分是牦牛,后者是不能当耕牛的)

为了加速水利修缮的速度,汉军临时颁布了规定,只要战俘们愿意参加郑国渠、白渠等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就可以把三年的赎罪期改成两年,若是表现好的,可以缩为一年,由于凉州那边的民夫作为榜样现身说法,所以被俘的还没有被运往凉州的战俘们立刻表态愿意参加劳动改造。

与此同时,长安到凉州的道路也被重新修缮,同时被修缮的还有关中到汉中的道路,明明有十多万战俘,不过在兴修水利和道路的时候却完全不够用,于是汉军又开始征发民间百姓,只要愿意来干活的,通通管饭,还给发粮食和盐。

在那些从洛阳而来的魏国商队的眼里,这显然是一种“好大喜功”的表现,明明刚结束大战,季汉非但没有休养生息,反而做什么修路、修水利这种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

要知道就算是盛世,做这些事情依然需要朝廷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高效的政治集权,同时还需要稳定的环境,否则很可能明明出发点是好的,却因为执行的时候不到位引发社会矛盾,最后因为沉重的徭役引发民众反抗。

不过这也让随队的校事人员判断短期内汉军不具备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说明他们确实是想要履行合约——毕竟无论是修路还是修水利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粮食,而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大军自然是不好开拨的。

如果强行一边搞水利一边派兵打仗,很可能会因为消耗过大而造成混乱,最后哪个方面都没达到效果,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不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当然作为商队的一员,他们不能光忙着收集情报,为了掩护自己身份,他们的重点工作还是购买商品。

香水和青霉素果然是要多采购一些的,其他西域商品能采购的话也要多采购——战争造成了将近一年的空档,导致洛阳地区乃至其他大魏的郡县对来自季汉的商品包含一种“饥渴”的感受,这种对商品的迫切需求甚至干涉了校事府的密探的本职工作。

本来他们应该更关心诸如“长安城内的粮价如何”、“汉军是否在囤积军械”、“民间对季汉朝廷的修路、水利政策有何反应”之类的问题,但是架不住他们身后的大人物们更关心商品和利润,所以沿途简单观察后,进入长安的他们就开始关注当地的商品。

由于长安还没划出类似天水那样的专门的“西域商品贸易区”,所以这里的很多西域商品都是零散的——凉州的豪强们依然可以向长安贩卖商品,但是马谡已经在提醒他们,随着大汉逐步恢复对关中的掌控,定然也会把相关商品卖到长安,到时候凉州的豪强们再往长安卖东西就没那么高的利润了。

当然大汉也不会亏待这些最早反正的好朋友,通往西域的道路依然畅通,而且那些“西域商品”其实在真正的西域依然是紧俏货,所以凉州商队完全可以缓慢把重心转移向西域。而从西域贩回来的真正的西域货同样可以运往长安等地,这样既不会损害凉州集团本来的利益,又能够给长安地区的大汉支持者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避免双方产生矛盾。

不过这些隐秘之事就不是校事府的密探们知道的了。由于长安的陷落,原本有经验的校事人员损失了不少,挚家又跳反,所以魏国商队的情报工作几乎是从头开始的。蒋滇作为负责人,一边抱怨曹真当初做的太绝导致大魏的支持者跳反,一边尝试观察长安地区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然后他无奈的发现,明明经历了战乱,长安的百姓看起来反倒比此前在魏国治下的时候还要有精神。

目光扫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蒋滇心中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由于蜀汉在长安实行官营商店而非凉州那样的分销,因此现在的西域商品大多是凉州转卖来的,价格也比凉州的要贵一些,但是已经比昔日魏国掌控长安时候要便宜的多。

更重要的是季汉似乎在尝试建立一种官营的商店。这种商店什么都卖——包括盐、粮食、布匹。

而且是平价销售,唯一的问题是限额,长安的居民不论贵贱,只要拿的专门的竹筹作为凭证就可以去购买粮食,而且还是精粮,这些精粮可以自己吃也可以找人换成更多的粗粮,季汉官方并不干涉。

虽然黔首看不懂这其中的操作,但是他们知晓这其实是季汉对他们变向分发粮食,他们买来的大米和白面的价格与等重的粟子并无区别,却可以换两倍的粗粮。

(实际上可以换更多,但是季汉放粮的行为平息了物价混乱,所以粮价差距也在缩小)

而在蒋滇看来这种事情就比较惊悚了——魏国的大米主要产自荆襄之地,虽然关中也有,不过大部分平头百姓还是以粟为主粮(粟更加耐旱易储存),而季汉这样把大米放入民间,意味着他们的粮食产量要超出魏国的预计,很可能用不了一两年,对方就能积攒出下一场大战的粮食。

但愿这是季汉为了安定长安民生打肿脸充胖子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