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 分类:军事 | 字数:146.5万字

第691章 后世

书名:沙雕网友援北伐 作者:人老手残眼还花 字数:3.7千字 更新时间:07-30 04:49

———山东琅琊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一群大学生就这么走进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这里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不仅是琅琊阳都的千年古邑,更是诸葛亮梦开始的地方。

公元 181年,诸葛亮出生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童年的他常在沂河岸边诵读典籍,于阳都故城的街巷间观察民生百态,琅琊的山水灵气滋养着他的智慧,也塑造了他心怀天下的格局。

虽然他自幼聪慧过人,却也早早目睹了中原大地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他的童年虽在琅琊山水间度过,但战火早已蔓延至家乡。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曹操以报父仇为名,挥师徐州,所过之处“坑杀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少年诸葛亮的命运。他亲眼见到亲人离散、家园化为焦土,也从此立下‘匡扶汉室,救民于水火’的志向。”

讲解员将手指向展柜中的家族迁徙图,很显然其中一个被着重描写的跟着队伍的就是年幼的诸葛亮。

“丞相小时候是长这样么,不会是后人因为丞相的功绩反推出来的吧?”陈芸冲着旁边的齐楚问,后者摇摇头:“肯定要有艺术加工的,大家都相信诸葛亮是有着大智慧的人,总不能指望对方到了南阳后突然开窍。”

而前方讲解员的声音还在继续:

“年仅十三岁的他,不得不随叔父诸葛玄离开故土,踏上漂泊之路。相传在逃亡的道路上,诸葛亮看到的唯一一支逆着人流前往徐州的军队就是刘备的军队,这也在诸葛亮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诸葛亮隐居隆中,看似远离纷争,实则心系天下。当刘备三顾茅庐,以兴复汉室、救百姓于水火为志前来相邀时,诸葛亮仿佛看到了终结乱世、重建太平的希望。于是他最终选择出山辅佐刘备,并揭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序幕——”

公冶长戈叹了口气,冲着旁边的同学补充:“其实当时救援徐州的不止是刘备,还有田楷,陶谦最早遣使向田楷告急,而刘备则是出于道义和仁心主动去救援徐州的,从这个角度讲这两个人都是真汉子,毕竟当时袁绍还罩着曹操,也派人来打徐州,换句话说他们两个等于是得罪了当时最不好惹的两个大军阀。”

可惜旁边的同学都没人听,于是他只好叹口气,也跟了上去。

而前往讲解员的声音依然在传来:

“虽然先后有荆州之变和夷陵惨败,当时天下人都认为汉室要终结,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反而站出来,向世人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才华,从草船借箭到七擒孟获,从兵出祁山到最终平定天下,他的每一步都在为实现“兴复汉室”而拼搏。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汉军所秉持的仁义之道,就像是历史赋予的使命,预示着曹魏的暴虐终将被终结,汉室复兴的曙光必将到来。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棵院内千年银杏树就是见证过诸葛亮的童年时光的那一棵,大殿中诸葛亮的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视着天下苍生;四周 14幅壁画描绘的隆中对、赤壁之战等场景,不仅是他传奇一生的写照,更是他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见证。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感受到这片土地赋予诸葛亮的力量,以及那份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的壮志豪情!”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亮故居,这里是‘南阳诸葛庐’的所在地,也是昔日智圣诸葛亮隐居、成长、立志的地方。我是南阳诸葛庐的讲解员李夯,今天将由我带您走进这段传奇历史,探寻一代贤相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积蓄力量,最终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李夯在这里已经工作好几年了,相关的解说词已经倒背如流,他见眼前的游客都看向自己,便将他们引导至草庐复原区:

“各位请看,这座简朴的草庐,就是诸葛亮青年时期的居所。建安初年,中原战乱不休,年轻的诸葛亮为避北方兵祸,随叔父南下,最终选择南阳这片土地隐居。”

然后他又指向农耕工具展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中的自述,正是这段岁月的写照。他并非只是种地读书,而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曹魏统治下的苛政、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都让他深刻认识到——唯有终结乱世,才能让天下重归太平!”

紧接着他又讲客人引到移步至“三顾茅庐”场景还原区:

“各位,这里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瞬间。为何诸葛亮最终选择辅佐刘备?不仅因为刘备的仁德,更因他们共同的理想——对抗曹魏暴政,复兴汉室江山!”

(指向《隆中对》战略图)

“在南阳的十年隐居,让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隆中对策中,他提出‘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正是后来蜀汉崛起、北伐成功的蓝图!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南阳卧龙岗!”

然后他就看到一名游客突然跳出来大喊一声:

“不对!诸葛庐是我们襄阳的!”

何昆作为世代居住在襄阳的人士,本来就瞧不上卧龙岗这边,不过公司出来团建,所以他也没说什么,但是听到导游把功劳往卧龙岗引的时候他终于还是没忍住:

“国家都下文件认定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故居’了!”

李夯心里咯噔一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襄阳那边的游客这么说了,不过这么跳出来喊的还是第一次碰到。

但他素有机智,于是立刻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

“这位先生,你说得对,但是不全面——三国时期的南阳郡的辖域范围较大,包括今湖北襄阳、河南南阳等地。因此,当时的卧龙岗很可能在行政区域上横跨多地,我们不能因为古人的行政区域划分不严谨,就发生争议,而是要辩证地看,不管如何,卧龙岗这边是附近地区最早建起诸葛庙,我可以向你保证,这里的诸葛庙的历史绝对不少于1300年,它是历朝历代崇敬诸葛丞相的人们留下来的瑰宝,记载着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的功绩的肯定,绝对值得一看!”

见对方态度平息下来,李夯连忙把话题转移到诸葛亮的功绩上,同时在心里感叹老同志教自己的办法好——要是碰到为诸葛庐归属争议的旅客,你千万别顶嘴,你就夸诸葛亮,你使劲夸,他肯定不好意思说你说的不对!

———成都武侯祠———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祠堂,不仅是纪念诸葛亮的圣地,更是见证他力挽狂澜、铸就传奇的历史坐标。

当刘备白帝城托孤,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江山与幼主刘禅托付于诸葛亮时,他毅然扛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千斤重担,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开启了逆转乾坤的伟大征程。彼时的蜀汉,内忧外患重重。外部,曹魏、孙吴虎视眈眈;内部,人心惶惶,国力凋敝。但诸葛亮深知成都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资源丰饶,若能善加经营,必能积蓄起改天换地的力量。

于是,他在此推行严明法治,任人唯贤,选拔培养出蒋琬、费祎等一批能臣干吏;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使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安居乐业,为北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他还革新兵器制造工艺,改进连弩,设计木牛流马,增强军队战斗力;整顿军备,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虎狼之师。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诸葛亮从成都挥师北伐。凭借过人的谋略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汉军如同破竹之势,先克魏国,再定吴国,一举结束了三国鼎立的乱世局面,实现了天下一统。

北伐成功后,诸葛亮以成都为根基,将治国智慧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广施仁政,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经济,兴修道路,促进了各地商贸往来;重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校,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材;

他还鼓励科学探索,支持工匠发明创造,在机械制造、天文历法等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在他的治理下,整个国家迎来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全新局面,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中华文明在和平安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座庄严肃穆的殿堂前,让我们静思: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科学家。他从成都出发,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北伐风云“专题展厅,那里有精彩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您可通过全息投影重温“隆中对”的智慧对话,通过互动沙盘模拟“兵出祁山”的壮阔征程,还能在文创展区带走属于您的“诸葛锦囊”。我们相信,每一位到访者都能从诸葛亮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如有任何问题,我随时为您解答。愿武侯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谢谢大家!”

陈殊看着展馆里的内容,最后还是摇摇头:

“这些工作人员偷懒啊,《蜀科》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没写上去,‘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这个理论能流传这么多年,就是因为《蜀科》的例子在先,后世若是没执行好那也是后人做错了,史书上记载当年季汉执法虽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旁边一位中年人愣了一下:“小伙子你说什么呢?”

“《蜀科》啊,就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五人一起研究编造的那部律法,大汉三兴后不是被诸葛亮推广到全国了么?它以严峻的法律条文维护社会秩序,却又通过公正公平的执行原则,展现了法律刚柔并济的特性,而且主张对待世家和普通百姓犯罪一视同仁。这种将‘严’”与‘公’结合的理念,为后世法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促使法学家们深入探讨法律的威慑力与公正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推动了法学理论中关于法律价值与功能的研究——”

“小伙子你是律师?”

“恩。”陈殊点点头,“我是二仙桥东路那家律师事务所的,先生你要是需要法律服务可以找我,我叫陈殊。”

然后他看到对面的中年人点点头:“巧了,我是你们隔壁那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我叫利安乐,还有《蜀科》后来跟此前的《汉律》被结合起来,修改为《华律》了,一共五百篇,你刚才说的那些影响大部分是《华律》造成的,《蜀科》只能算前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