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别怕本座是好人

作者:燃烧石头 | 分类:玄幻 | 字数:3.4万字

第707章 禅让

书名:别怕本座是好人 作者:燃烧石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03

延平元年冬

一场震动朝野的宗室谋反案悄然拉开帷幕。

彼时,赵王姬材、太尉姬奋等人被捕入狱,此案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随着众多官员纷纷检举揭发,曹鲲迅速行动,逮捕了大量皇族宗室成员,并将他们押送至刑部大牢进行审理。

在刑部一干酷吏的严刑审讯之下,被捕的宗室们纷纷招认罪行。

但是曹鲲坚信参与谋反之人绝不止这些被捕者,眼前这些人不过是冰山一角。

于是,廷尉府顺藤摸瓜,不断深挖,一时间,张三、李四、赵二麻子等与宗室有牵连之人,以及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被牵扯进来。

廷尉酷吏薛显明对此类手段运用得极为娴熟,可谓经验丰富。

那么,这场宗室谋反案究竟牵连了多少人呢?

据闲杂人等统计,参与宗室谋反案的人数竟达十七万八千之众,被此案牵连的人数更是不可胜数。

最终,因这起案件被处死的包括七个王爵、八十二个侯爵,各级官员多达五万人,许多宗室成员察觉到曹鲲的野心,为求自保,甚至逃入深山老林隐居,试图远离朝堂纷争,但终究未能逃脱一刀。

这场宗室谋反案,几乎将掌权的皇族宗室一网打尽,从延平元年冬开始,这场血腥的清洗一直持续到延平二年秋,才逐渐告一段落。

在这场清洗中,该杀的不该杀的,都被曹鲲无情地铲除。

不过,有远见卓识之人都明白,曹鲲在宗室谋反案中大开杀戒,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目的。

有一次,曹鲲又要大开杀戒,准备诛杀大批勋贵,工部尚书元平见状,上奏劝谏:“丞相杀人过多,恐怕会伤了人心和气。”

曹鲲听后,沉默不语,只是派侍卫给元平送去一身崭新的衣服。

次日,元平便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辞官隐退。

延平三年夏,丞相曹鲲亲自率军征讨辽东,分兵多路进攻,姬材之子姬肥、姬彻、姬安民等人难以抵挡曹军的攻势,只得丢下城池仓皇而逃,投奔姬鸿之子姬圆。

曹鲲率军一路追击至幽州,姬肥与姬彻退入幽平城坚守,姬安民则在城外五十里处扎营成掎角之势。

曹鲲的军队连日猛攻幽平城,姬圆见城中粮草匮乏,曹军士气正盛,自知难以抵挡,便对姬肥说:“如今城中粮草所剩无几,曹军兵强马壮,我们势单力薄,难以与之抗衡,依我之见,不如派人向曹鲲投降,献出城池,如此一来,既能保全性命,又能延续家族香火。”

姬肥也被打怕了,当即听从了他的建议,问道:“那何人可担任使者呢?”

姬圆道:“我麾下谋士陈余能言善辩,可命他前往。”

当日,姬肥修书一封交给陈余,并命八百甲士护送陈余出城。

陈余连夜带着书信前往曹鲲军营。

见到曹鲲后,陈余拜见行礼,曹鲲询问他的来意,陈余详细说明了姬圆求降之意,并呈上书信。

曹鲲看完书信后,将陈余留在营寨中,随后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

贾茅说:“姬圆是被吓破了胆子,才不得已来投降,可是留下此人,恐怕日后会生动乱。”

曹鲲听后,便把陈余叫到帐中询问:“姬圆投降,是真还是假?”

陈余回答说:“丞相不必纠结于真与假,只需权衡局势即可,姬氏近年来屡战屡败,军队在外疲于奔命,又遭遇饥荒,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无论智者还是愚者,都明白姬氏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这正是上天要灭亡姬氏之时,如今丞相提兵攻打幽州,姬圆心里清楚,若不归降,必将粉身碎骨,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人呢,还望丞相明察。”

曹鲲听后笑道:“姬圆是个聪明人啊。”

数日后,曹鲲派军护送陈余回城。

姬圆、姬肥出城投降,姬彻领兵企图偷袭,却被董奉先斩杀于阵前,姬安民誓死不降,最终自刎身亡。

曹鲲平定辽东、幽州后,得到一箱书信,皆是玉京宗室及皇帝与姬圆暗中往来的信件。

贾茅对曹鲲道:“王上可将这些书信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曹鲲听从了贾茅的建议,校事府手持书信大肆捕杀相关人员。

小皇帝姬礼被囚禁在寝宫,日夜惶恐不安,茶饭不思,最终惊恐成疾。

曹鲲凯旋班师,途经姬氏皇陵时,祭祀姬氏历代皇帝,随行的有文武百官与八十万雍凉精锐,吓得护陵人不敢露面。

好在曹鲲在皇陵停留的时间极短,祭完先帝后,便立刻班师回京。

延平三年秋,御史上奏:“岐山出现百鸟朝凤之吉兆,百姓们都来向魏王祝贺了。”

曹鲲听后满心欢喜,几日过后,又有消息传来:“据报,陕州洛水有麒麟现世。”

祥瑞之事接连不断,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曹鲲手下的官吏每日聚在一起,热血澎湃的讨论怎么辅佐曹鲲篡位。

“如今上天降下吉兆,这是上天在昭示乾朝将亡,气数已尽,魏将取而代之,一统山河,君临天下,我们应该劝说小皇帝,行禅让大礼,早日把帝位交给王上。”

以中书令陈钧为首,礼部尚书腾子敬、户部尚书瞿荣、龙武大将军董奉先、虎贲大将军冯君可等百余名文武官员,四处游说朝中大臣。

某一日,中书令陈钧等一干大臣一同在姬礼的寝宫:“臣等联名上奏,乾朝运数已尽,还请陛下将帝位禅让与魏王,以顺天命。”

准确地说,这并非上奏,而是逼迫!

姬礼年幼,尚未亲政,但曹鲲专横跋扈,魏臣无礼放肆,朝臣们敢怒不敢言,朝廷实际上已形同虚设。

如今他被大臣逼迫禅位,内心可谓是又恨又怕。

对于这种无礼的要求,皇帝姬礼自然不可能立刻答应,愤怒道:“朕岂能抛弃祖先的大业?尔等退下!”

说完,姬礼便转身走入内殿去了。

腾子敬、李崇焕、董奉先等人随后追入内殿。

董奉先厉声威胁道:“臣等夜观天象,见大乾气数已尽,帝星隐晦无光,而魏王仁德布于天下,正是魏应代乾之兆,还望陛下不要自误!”

冯君可道:“以山川社稷禅让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可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李崇焕语带威胁:“以德禅让帝位,无德让于有德,此乃天理,不遵天理,则必自灭,乾朝国祚已终,并非陛下不德,实乃天命,还望陛下深虑,切勿迷惑以招灾祸。”

姬礼断然拒绝:“天兆实乃无稽之谈,姬氏先祖提三尺之剑,建立大乾不朽基业,焉能一朝舍弃!”

说完,姬礼闭目假寐。

这段时间,曹鲲一直利用权势、金钱和封官许愿等手段,不断分化瓦解朝臣,真正效忠大乾的忠臣,要么坟头长草,要么告老还乡,朝中已无刚直良臣。

留下的朝臣,都惧怕曹鲲的权势,只能仰其鼻息,极尽谄媚之能事。

很快,朝会无大臣参加,皇宫四门封闭,断水断粮。

姬礼饥渴难耐,心中充满了恐慌。

太后李婉神情悲凄,对姬礼说:“陛下,为何不听大臣之言以避灾祸?如此下去,恐怕随时还有大祸临头,请陛下三思。”

紧接着,董奉先率兵进宫,着甲持戈,凶神恶煞,杀气腾腾。

姬礼心生恐惧,紧急召集朝臣,双目含泪,悲怆宣布:“祖宗历代基业,毁于今日,朕不德之至,引得天灾不断,烽烟四起,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无奈事已至此,唯有禅让与魏王,朕隐退乡野,以祈万民安泰,风调雨顺……”

贾茅催促道:“陛下既然决心已定,便请下诏,以防血腥之难于未然。”

姬礼颤栗不已,只见阶下披甲持戈的数百人皆是魏兵,宣布承诺禅让之后,依旧流泪不止,两股放软。

贾茅把礼部尚书等人叫过来,一起逼着姬礼写下禅国诏书,随后由礼部尚书姬旻捧着诏书玉玺,作为敕使急赴魏王府。

百官随行,仪仗显赫,沿途百姓见了,全然不知宫中发生的逼宫篡位之事。

曹鲲喜笑颜开,拜领诏书,接受禅让,当即令李崇焕建造受禅台,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大典。

延平四年春,受禅台在玉京城外西北三十里处筑成,瑞气万千,金碧辉煌,气势威严非凡。

数万朝廷官员、百万禁军、无数百姓齐聚台下,还有西域各国外族来宾均踊跃前来,可谓是四海宾服,万国朝拜。

姬礼登上受禅台,宣读了将帝位禅让给魏王的册文。

大礼之后,曹鲲登台接过玉玺,姬礼率宗室旧臣忍泪回到台下。

一瞬间,四周响起震耳欲聋的鼓乐,山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礼部尚书姬旻奏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帝既禅天下,理宜退就藩服,乞降明旨,安置姬氏于何地?”

言罢,姬旻搀扶姬礼跪于坛下听旨。

曹鲲降旨封姬礼为丰安王,封地丰安,食邑万户,即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

姬礼含泪拜谢,乘车而去,坛下军民人等见此情景,伤感不已。

曹鲲环视群臣,霸气凛然道:“朕登帝位,改元太初,国号大魏,大赦天下。”

群臣百姓皆山呼:“万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