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别怕本座是好人

作者:燃烧石头 | 分类:玄幻 | 字数:3.4万字

第680章 天命所归的曹丞相

书名:别怕本座是好人 作者:燃烧石头 字数:3.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03

熙平八年春

辽东、江南、南疆已然乱成了一锅粥,烽烟如黑色的巨蟒,肆意地在天际蜿蜒盘旋,战火将天空都染成了诡异的暗红色。

辽东之地,赵军与曹军如同两伙强盗,跑到别人家里打仗,所到之处,村庄化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男丁只要能喘气的一律抓进军队,马蹄肆意百姓的农田,村庄城镇只剩下焦黑的残骸,无尽的怨气滋生大量的厉鬼。

江南素以富庶闻名的鱼米之乡,也被无尽的战火席卷,藩王、诸侯、豪强、红莲教、贼寇为了争夺地盘和财富,如饿狼般相互撕咬,刀光剑影中,鲜血染红了绿水青山,曾经繁华的街市变得冷冷清清,商铺紧闭,行人绝迹。

南疆本就地处边陲,穷山恶水,毒瘴弥漫,妖魔横行,如今越王起兵,为了筹措粮草兵马,不惜与匪寇勾结,打着“讨贼”的旗号,四处烧杀抢掠,横征暴敛,远在玉京的曹鲲毫发无伤,倒是苦了南疆的百姓。

作为当今大乾最大的军阀,最大的权臣,曹鲲一反好战的性格,稳坐玉京,以丞相之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各地的战乱冷眼旁观。

除了往辽东派出一支曹军主力,对于江南和南疆的战乱,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一些军队。

而且这些军队大多是被打散重编的大乾禁军,老弱病残,士气低落,装备陈旧,粮草不足,甚至连军饷都没有。

这样的军队到了战场上,能有什么没有战力可言?

结果就是,这些大乾禁军一开战要么抱头鼠窜,要么举手投降,丢尽了大乾禁军的颜面,让江南和南疆的百姓对朝廷非常失望,转而投靠了反贼。

反观,曹鲲高坐庙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满口的为国为民,现在一门心思的谋权篡位,大搞新政,兴办科举,收买人心。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西北、京兆一带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耕种,兴办工坊,让百姓有了一口饱饭,让过惯了苦日子的百姓感激不已。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疾苦,使得民生迅速恢复,税收与日俱增,也让那些世家大族看到了他的执政能力。

而科举制的推行,更是他的排除异己,谋朝篡位的重要一步,把大乾的老顽固一步步的换掉,引进对自己忠心的青年才俊。

以往,朝廷选才多靠世家举荐,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人抱团取暖,相互关照,垄断官位,致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

如今,科举选才面向天下士子,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报名应试。

这一举措,让无数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对大仁大义的曹鲲感恩戴德。

在一些大儒创办的书院里,寒门士子日夜苦读,奋笔疾书,只为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着科举的好处,谈论着曹鲲的英明决策。

“丞相大人真是圣明啊,给了我们寒门子弟一条出路!”

“是啊,以往我们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如今有了科举,我们也能入仕为官,报效朝廷了!”

“丞相大人施新政开科举,利在千秋,功比圣人!”

“大乾有了丞相,就有了青天大老爷!”

“若能入朝为官,我必肝脑涂地,报效丞相之恩!”

“没有丞相就没有科举,就没有我等入仕之路,寒门士子苦世家门阀久矣!”

“丞相是所有寒门士子的恩人啊!”

与此同时,来到玉京的大儒名士们,也纷纷站出来为曹鲲歌功颂德。

他们或着书立说,或登台讲学,对曹鲲大肆鼓吹,奉曹鲲为当世贤良。

“治世之能臣”

“奉天子振社稷!”

“挽狂澜于既倒”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其中,大儒陈渊更是亲自撰写了一篇《曹公颂》,文中极尽赞美之词:“丞相曹公,心怀天下,智谋超群,于乱世之中,力挽狂澜,兴新政以安民,办科举以选才,其忠其能,堪比古之贤相,实乃我大乾之幸也……”

这篇《曹公颂》一经问世,便在天下引起了轰动,士子们争相传阅,对曹鲲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

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曹鲲还多次赈济灾民,每当有地方发生灾荒,他都会命令官府打开粮仓,发放粮食和钱财,救济灾民。

他还派遣官员到灾区,严查贪官污吏,谁敢贪污赈济灾民的钱粮,一律剥皮充草,抄没家产,获得无数灾民的拥戴和颂扬。

在玉京的城门外,常常能看到曹鲲亲自施粥的场景。

他身着朴素的衣衫,与灾民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教小孩子写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的食物送给年迈的老人。

灾民们看到丞相如此关心他们,纷纷感动的泪流满面,觉得曹丞相就是大乾唯一的太阳。

此外,曹鲲还大力兴办书院,从国库中拿出大量的钱财,在玉京和各州郡修建了许多书院,聘请了大儒贤士担任教授,为寒门士子、黎民百姓提供免费的教育。

这些书院里,书声琅琅,笔墨生香,学子在这里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兵法谋略,隔三差五就举办文会,颂扬曹丞相的功绩和仁德。

在大儒名士的歌功颂德和寒门士子的感激涕零中,大乾的舆论风向一下子就变了。

原本,天下大乱,百姓们对朝廷充满了怨恨和不满。

他们认为,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奸臣的当道,才导致了这场乱世。

但现在,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曹鲲,认为曹鲲在玉京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不畏艰辛地搞新政,办科举,赈济灾民,兴办书院,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可谓是当世圣人。

在玉京的酒楼里,百姓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天下大事。

“听说丞相大人又赈济了一批灾民,真是大好人啊!”

“我二舅姥爷逃难到玉京,碰巧遇到了曹丞相体察民情,曹丞相亲手给了我二舅姥爷两个烧饼。”

“曹丞相真是爱民如子的好人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说曹丞相喜欢杀人呢?这一定是坏人污蔑诽谤曹丞相。”

“是啊,丞相大人兴办科举,让咱们平头百姓也有了读书当官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为民着想,只要曹丞相把咱们百姓当成了人。”

“曹丞相捐出了所有俸禄,在凤凰山修建了凤凰书院,免费为读不起书的平民子弟提供书籍钱粮,自己在家中节衣缩食,据说为了给学子买书,丞相连心爱的马车都卖了,这是何等的大仁大德啊!”

“看看那些道貌岸然的藩王和诸侯,只知道争权夺利,烧杀抢掠,跟丞相大人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别拿那些猪狗不如的东西跟丞相比,他们什么档次也配和曹丞相相提并论,那是玷污了曹丞相。”

“要我说,大乾数代皇帝昏庸无能,重新奸佞,如果没有曹丞相力挽狂澜,这大乾早就完犊子了。”

“没有曹丞相,就没有天下苍生!没有曹丞相,就没有朝廷!”

“你们说如果皇帝半死不活的,何不早日把皇位禅让给曹丞相,也好重整河山,再造乾坤,结束乱世。”

“我听说东海之滨,天降陨石,那陨石上写着天下兴,曹为皇,你们说这是不是天意让曹丞相当皇帝!”

“大乾皇族早就烂透了,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曹丞相当皇帝是众望所归!”

这些话语在大街小巷流传,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在大乾蔓延开来,甚至很快就传到了南疆,传到了北戎。

不明真相的黎民百姓们,开始纷纷说丞相曹鲲是忠臣能臣,乃是上天降生的真龙天子,是匡扶社稷,救国救民的圣人。

相比于为国为民的曹丞相,出身皇族的姬材、姬度等一大堆的藩王,都是阴谋夺位,起兵造反,祸乱天下的反贼。

许多儒生商贾将天下大乱的过错都归咎到了历代皇帝的昏庸,宠信宦官,外戚掌权,奸臣当道,反贼作乱,以至于天下大乱,道德沦丧,纲常败坏,上天发怒,灾害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想终结乱世,那就唯有顺应天命。

什么是顺应天命?

从西北而来的商贾说了:当然是遵从上天的指示,让大仁大义,心怀天下,爱民如子的曹丞相当皇帝!

不少在玉京喝酒吃肉的将士,私底下都觉得天气冷,曹丞相为了天下苍生到处奔波,应该给曹丞相加身衣服,黄袍就不错。

随着各种天兆、各种箴言、各种言论不断出现,久在深宫疗养的姬高气的一口血喷出三步远,差点儿就气死在寝宫,吓得姬高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生怕一闭眼这一辈子就过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