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148.5万字

第274章 恰逢各国探子涌入颍川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韩国之患,在于紧邻强秦。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时期尚能自保,但秦献公即位后,秦国开始东进,魏国、韩国首当其冲。尤为糟糕的是,秦献公得魏支持而登位,故秦国主攻目标转为韩国。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魏国士人卫鞅投秦。

战国初期,韩国实为中原各国之屏障,抵挡秦国扩张,但也因此实力大损。原本与魏、赵相当的韩国,不过百年,便沦为“弱韩”,最终难逃覆灭命运。

当然,韩、赵虽有内忧,但魏国称霸中原的关键,在于变法图强。

魏文侯魏斯执政时,委以重任于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李悝、吴起、乐羊等人,致使魏国经济繁荣、军事强盛,疆土得以拓展。

子夏的门下段干木,为魏国的兴盛培育了众多贤才,由此诞生了“子夏之儒”学派。

诸多贤能之士,如卫鞅、张仪、魏章,虽出身魏国,却后赴秦国效力;吴起转投楚国;孙膑在魏国受陷后,奔往齐国。此类名人大有人在,更有无数默默无闻之士亦踏上相似之路。

身处“四战之地”,魏国相较于韩国,却未受太大影响。然而,魏武侯时期,因国力鼎盛而结怨众多,终致失去霸主之位。

高景与典庆驱车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典庆熟门熟路,引领高景至一处府邸——段干氏府上。

段干氏有两脉,一脉为老子后裔,姓李赢,因封于“段”和“干”两地而自称段干氏;另一脉乃姬姓段氏,源自郑庄公时期的“共”地食邑,祖先为郑武公次子,人称“叔段”、“共叔段”。

段氏第六代迁入魏国“段”地,与段干氏融合。

典庆敲门之际,高景正回想段干氏的历史。此次拜访,意在邀请并拉近关系。早前魏太子假参加高景冠礼时,高景曾随口提及欲访段干氏。

段干氏历来负责教导魏国公子,太子假告知高景,当代段干氏族长乃段干谷。

门启,见典庆,门内之人惊退数步,卫士随即上前阻挡。典庆泰然自若,通报身份:“秦国大良造、颍川郡守、儒家高景求见。”卫士审视马车,又见高景气度不凡,典庆身形魁梧,虽心存疑虑,却不敢妄动,言:“容我通报。”

“当然。”

典庆退回,低声询问:“他们会见吗?”

高景苦笑:“以儒家身份,或许不见;但以秦国大良造之名,理应会见……故此,我也不确定。”

典庆诧异道:“难得见你也有犹豫之时。”

高景叹息道:“世间最难揣测,莫过于人心。”

不久,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快步走出府邸,径直向高景行来,施礼道:“未知大良造驾临,未曾远迎,望乞见谅!”

看来他只认“大良造”的身份?

这儒家一系与其他儒家的关系,似乎比高景预想的更为疏离。

高景迈前一步,回礼道:“在下高景,曾托魏太子传达拜访之意,贵府可曾收到?”

青年嘴角微颤,干笑道:“自然收到了……在下段干英。”

“请问贤兄与段干谷大夫是何关系?”

“是家父命我前来迎接大良造。”段干英答道。

高景笑道:“原是段干氏的公子……你我同为儒家同门,何须如此生疏,不如以兄弟相称如何?”

“贤兄在上,弟高景有礼了。”

段干英一时手足无措,面对高景的行礼,不知所措。

高景的身份地位,竟能有此等姿态?身为秦国大良造,竟能如此轻易放下身份……

同为儒家,何来疏远之说?

实则是其他七系轻视“子夏之儒”,不愿交往。

礼毕,高景亲昵地挽住段干英的手臂,笑道:“贤兄,快带愚弟去见叔父大人,莫让叔父久候!”

言罢,他反客为主,拉着段干英步入府内。

“子夏之儒”被其他儒派轻视,不仅因“屈从君命”,还因涉足商贾。

段干木拜子夏为师前,家族已是经营牲畜的富商,家财万贯。

历经数代,从未放弃经商之道。

即便“子夏之儒”成为儒家主流,表面倡“重农抑商”,但各大族中仍有经商之人。

段干氏在大梁亦是富甲一方,府邸宏伟深邃。

高景与段干英步入府中,辗转许久,终是段干英领路,来到内院北屋的厅堂。

“家父正在里面等候。”

段干英伸手示意。

“多谢贤兄。”

高景道谢后,步入厅堂。

一名年近五旬的老者正端坐品茶,见高景到来,竟起身相迎,笑道:“大良造来访,有失远迎。”

段干英在一旁介绍:“这是家父,段干谷。”

“段干大夫!”

高景行礼的同时,心中泛起疑惑。

这家人态度颇为矛盾!

儿子段干英只认“大良造”的身份,父亲段干谷却起身相迎……

高景此行非为出使魏国,虽有秦国大良造的身份,但此地乃魏国,段干谷是魏国大夫!

两人年龄悬殊。段干谷似有所觉,笑道:“老夫起身相迎,乃是对大良造的敬重,请勿挂怀。”高景微笑回应:“多谢叔父,侄儿差点误会了。”段干谷一愣:“叔父?此为何称?”高景笑道:“我与英兄情投意合,以兄弟相称,自然尊您为叔父。”段干谷略显尴尬,忙道:“贤侄请坐。”

二人落座,闲聊之后转而探讨学问。高景发现段干谷虽遵“子夏之儒”,顺应君意,却对孟子思想极为推崇,暗合后世儒家风气。段干谷亦觉高景儒学思想与他有相似之处,博采众长,学以致用,正如荀子所言。但高景更胜一筹,能将所学融会贯通,核心仍是儒家“仁义”,集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学以致用于一身。若无此核心,所学再多亦是杂而不纯。正因如此,儒家内部有言,高景别开一派,而这正是“子夏之儒”所求。

交谈由双方互动渐变为高景主讲,段干谷倾听。高景不谈“邀请”之事,只论学问,坦诚分享心得。天色渐暗,交谈方止。段干谷意犹未尽,邀高景留宿。高景爽快答应。

段干英引高景至客房,段干谷则陷入沉思,苦笑步入内室。室内一老者正记录高景学说,见段干谷入内,赞道:“儒家高景,果然名不虚传,儒家又添新脉!”段干谷苦笑:“老公羊,还记得我们猜测高景来意吗?”老者一愣:“邀段干氏入颍川?”段干谷问:“那他为何不言?”老公羊愕然。段干谷叹息:“此人或许早已洞悉我心……只是我不明,何处露了破绽?”

客房内,典庆接过晚餐,问道:“段干氏答应入颍川了?”

高景翻阅着无字书,随口说道:“我并没有提及此事。”

典庆一愣。

高景笑道:“实际上,即便我们不来,段干氏也已有迁徙之意,只是在犹豫去向何方。而颍川,正是他们心之所向。”

典庆不解:“那岂不是正合心意?双方不谋而合。”

“话虽如此……”高景摇摇头,笑道,“关键在于谁掌握主动权。”

接下来的两日,高景只与段干谷探讨学问,对邀请之事只字不提。

这让段干一家心急如焚,高景几次交谈中都能感受到段干谷的心神不宁。

第三天,当段干谷再次邀请高景时,席上多了一位老者。

“这位是公羊寅,公羊高的后裔。”段干谷介绍。

高景诧异:“孔子所着《春秋》,传于子夏,子夏受排挤后出仕魏国,创下‘子夏之儒’,据说《春秋》一书又传于公羊高……难道……”

公羊寅恭敬地回答:“正是先祖。大良造学识渊博,竟连此事也了解。”

此时,高景心中暗自庆幸,多亏无字书中载有《春秋》,否则险些失态。不过,他手中的《春秋》源自后世,篇幅有所删减。

似乎洞悉了高景的心思,公羊寅笑道:“我全篇《春秋》已熟记于心,名为《春秋公羊传》,愿赠予郡守。”

高景挑眉,称呼的变化和珍贵的《春秋》相赠,都意味着段干氏已急不可耐。

拖延越久,风险越大。一旦魏王察觉段干氏的迁徙之意,全族或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仅三日,段干氏便委婉表达了妥协。

高景欣然接受,整理衣襟,正式邀请:“颍川郡守高景,诚邀段干氏入驻颍川!”

段干谷满意回应:“段干氏感激郡守邀请,三月内必至!”

高景又向公羊寅行礼:“若公羊氏愿意,也请共赴颍川!”

公羊寅回礼:“多谢,三月内必达!”

高景点点头:“此行圆满,这几日多有打扰。颍川事务繁多,今日便告辞了。”

……

带着典庆和满载的竹简,高景坐在马车上,从容离开大梁。

典庆仍有些困惑:“究竟是谁占了上风?”

高景凝视着手中的竹简,缓缓言道:“算是平局吧。他们有所企图却难以启齿,故而我拖延未应,让他们难以开口。不料公羊寅竟愿以《春秋》来换取,真是福祸难料。”

典庆不解地问:“你不清楚他们的所求?”

“不清楚,但料想不过分,或许只是给我添些麻烦。”

高景轻拍车厢内的竹简,笑道:“但有了《春秋》,便是麻烦也得解决。”

归家后,他命人抄写《春秋》,欲赠予小圣贤庄的荀子师兄,相信师兄会大喜。

此举极为值得,荀子对《春秋》一直念念不忘。张开地、张让、张良祖孙,以及其他儒学者,为得《春秋》定会竭尽全力。

韩国之事迅速传遍中原。五国闻讯,初时惊愕,继而茫然,终是不敢置信,纷纷遣探子前往颍川探听虚实。

高景与典庆归来时,恰逢各国探子涌入颍川。

卫庄急忙赶来询问:“这些探子如何处理?需抓捕吗?”

高景沉思片刻,道:“无需,只要不犯法,便任其自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