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148.5万字

第253章 容易引起误解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墨家这一代的巨子六指黑侠,虽无法振兴墨家,但他懂得分寸,在他的带领下,墨家不涉足朝政。

再加上他还要为燕太子丹守护势力,自然也不会为了雪女,去招惹权势滔天的雁春君。

此时雪女离开大厅,回到自己房间,心情低落。

她明白,这次她根本无处可逃。

这个时代虽无后世的“封建礼教”束缚,但她不愿成为别人的玩物。

与其如此,不如

她坐在梳妆台前,望着铜镜中冷艳的面容,心中已下定决心。

“姑娘,有女子来访,说是替儒家高景邀请姑娘。”门外传来女侍者的声音。

雪女一愣,儒家高景?

犹豫片刻,她道:“请她进来。”

门打开,焰灵姬迈着妖媚的步伐走进来,姿态比以往更诱人。

雪女起身问道:“你是谁?”

“我叫焰灵姬。”

焰灵姬走到她面前,打量片刻,抬手挑起她的下巴,笑道:“好一个美人,真让人动心!”

雪女轻轻后退一步,道:“有什么话就说吧。”

“真是冷呢,刚好我是火……”

焰灵姬笑着道:“好吧,有人喜欢你的容貌和身材,想见你一面,让我请你过去。”

雪女皱眉,正要发怒,忽然想起什么,问道:“是儒家高景先生?”

“没错。”

雪女点头道:“请稍等,我换件衣服。”

焰灵姬一愣:“你这就答应了?”

雪女瞥了她一眼:“儒家高景先生还是个孩子,这点我清楚。”

焰灵姬笑得前仰后合。

换好衣裳后,雪女来到高景所在的包间,一进门便扫视屋内。

一个身材魁梧,一个满脸疤痕,虽都跪坐案前,但显然不是。

而那个歪坐在案前、双眼放光盯着她的少年,应该就是儒家高景。

儒家不是最重礼吗?

为何两个随从正襟危坐,反倒是他这个儒家弟子没个样子?

至于高景的眼神,虽然热烈,但雪女并未感到任何轻浮之意,只是一种纯粹的欣赏。

她能感觉到对方毫无恶意,虽身子歪着,却给人一种正直的感觉。

眼神也正。

“雪女见过高景先生。”雪女上前一步,行礼道。

焰灵姬走到高景身旁,直接靠在高景肩上,轻声道:“人我给你带来了,快让我看看你怎么亲近她。”

“别闹。”

高景笑着敲了下她的额头,对雪女道:“见过雪女姑娘,姑娘请坐。”

“多谢先生。”

雪女上前,跪坐在对面,目光好奇地在高景和焰灵姬之间游移。

焰灵姬姿态妩媚,身形撩人,还与高景如此亲密,整个人都贴了上去。

高景没有推开焰灵姬,反而主动靠近,换作旁人,定会以为他们关系不一般。

但雪女却能察觉,高景很“守规矩”!

这种感觉很奇怪。

高景单手拿起酒壶,替雪女斟酒,问道:“姑娘知道乐家吗?”

雪女点头,如实回答:“听过,是先生品评旷修大师的琴艺可成一家,也是先生为旷修大师寻到了传承者,如今的乐家弄玉先生。”

高景笑了笑,继续问道:“那姑娘可知,乐家是什么?”

雪女一愣,思索片刻后摇头:“雪女不知。”

高景解释道:“儒家有修身正心的修行,但严格来说,应是修身、正心、养性!

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为了正身,唯有身正,才能心正。

‘射’是为了正心,心不正,箭就不准。

‘御’是必要手段,‘数’是拓展思维,而‘乐’与‘书’,则是为了养性!”

雪女疑惑道:“养性?”

高景点头:“培养一个人的品性,性者,质也!‘天命之谓性’,‘自诚明谓之性’。乐家就是养性!”

雪女似懂非懂,想了想,问道:“先生为何跟我说这些?”

“你的舞,很美!”

高景神色认真:“但我似乎看到一只笼中鸟儿,渴望天空,却始终无法飞出。”

雪女身体一震,沉默了。

高景叹息道:“普通的舞,普通的琴,只是技巧,但舞到你这等境界,已入了‘道’!

想进乐家吗?”

雪女猛然抬头,难以置信地看着高景:“我……我能进乐家?”

高景笑了,说:“我不擅长打架,但我会剑术。荀子师兄说我练的剑是舞,一种剑舞,能‘养性’,所以我没学儒家六艺,并不是没时间,而是没必要。”

你的舞已经进入境界,开始‘养性’,如果你能像旷修一样游走七国,得到诸侯认可,或许也能开创一个‘舞家’……”

雪女眼中带着向往,最终摇头道:“我是女子,诸侯只会想着占有我的身体,而不是关注我的舞……我做不到旷修大师那样。”

“确实如此!”

高景点头道:“若没有旷修,弄玉的琴声再妙也成不了大家……无论是舞还是琴,入了境界都能‘养性’,所以我才问你愿不愿意入乐家。”

雪女呼吸急促了几分,眼神终于亮起:“我自然是愿意的……”

随即又黯淡下来:“可三天后,我就要进雁春君府了。”

“关于这事……”

高景思索片刻,说:“我可以帮你,但你要想入乐家,就必须自己解决。乐家要成为诸子百家,就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

雪女怔住:“自己的力量?”

高景说:“我若出手,你会成为我的附庸;我若代表儒家出手,你会成为儒家附庸。唯有你自己解决,你才能代表乐家!”

雪女似乎明白了。

“知道高渐离吗?”高景满意地点头,“就是给你伴奏的琴师,墨家想招揽他……”

接着高景详细解释了墨家对高渐离的计划。

说完后,高景继续道:“高渐离如今已偏离乐家,走上游侠之道……你说,三天后你进雁春君府,他会怎么做?提醒你一句,游侠的义气,不计后果,只顾眼前!”

雪女沉思片刻,说:“杀进去救我?”

“答对了!”

高景赞许地看着她:“而墨家不会让高渐离出事……”

雪女会意,接道:“到时候必然在蓟都引发混乱,我只需摆脱雁春君,就能趁乱离开……甚至杀了雁春君……”

“我没听见!”

高景看向焰灵姬三人:“你们听到了什么?”

焰灵姬捂嘴偷笑:“我没听到,什么杀雁春君……明明是墨家引起的混乱……”

典庆是个老实人,说不出这话。

黑白玄翦冷笑着。

雪女抿了抿红唇,阴郁的心中终于透出一缕阳光,望着高景,低头弯腰道:“雪女多谢先生再造之恩!”

高景站起,活动了一下身体,说道:“蓟都已乱,我们也不久留,三天后便离开,继续前往齐国,回小圣贤庄待一段时间

不久之后,我大概还会去一趟秦国,途经韩国……雪女姑娘自己决定便是。”

说着,高景向其他三人招手:“舞也看了,人也见了,该走了。”

焰灵姬将狐裘取来为高景披上,自己也穿上貂皮大衣,对雪女笑了笑。

典庆和黑白玄翦也起身跟随。

“雪女知道了!”

雪女目送高景一行离去,抿着嘴唇,微笑着说道。

她一个弱女子,容貌美丽,很难独自前往韩国。

高景将自己的行程说出,就是给她一个选择,看她是否愿意同行。

离开妃雪阁的路上,焰灵姬高兴地问:“她会跟我们一起走吗?”

高景没有回答,这种问题无需回答。

典庆道:“会!她别无选择……或者她可以加入墨家当一名游侠,那样就得放弃自己的舞。”

黑白玄翦道:“原来你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雪女,而不是高渐离……墨家巨子被你骗得好惨!”

高景笑道:“一个游侠,我找他做什么?”

“我们还要回韩国?去干什么?”焰灵姬问道。

高景叹了口气,道:“当然是救韩非那个废物!”

很多人误以为儒家六艺之一的“射”,是锻炼武艺。

其实“射”是一种礼仪,“射礼”!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意思是,可以从一个人能否射中目标,来看其德行,因为内心端正的人,必然能射中……有点唯心主义。

但儒家的“射”,确实是一种礼仪,是为了端正内心的“射礼”!

蓟都规模与新郑差不多,但繁华程度远不及,加上天气寒冷,许多店铺直接关门。

没什么可逛的,高景便带着焰灵姬在客栈读书。

每次高景教焰灵姬时,典庆都会旁听,渐渐地黑白玄翦也养成了这个习惯。

正好在一座都城,高景便去儒家据点,取来许多竹简。

他虽有无字书,可舍弃竹简也无妨,但如今焰灵姬需要学习,不能再这样了。

有了这些竹简,焰灵姬便可自行阅读。

在孔子之前,用竹简记录文字的书籍极为稀少珍贵,通常掌握在贵族手中,平民子弟根本无法接触。

正是孔子打破了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让小贵族和平民也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学问。

相比起孔子的言论,这才是他对世俗带来的真正变革。

“孔圣人”这个称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此而来。

可惜后世儒家渐渐忘却这一点,盲目推崇孔子,无论什么事都要以“孔子”为标准。

比如孔子修改了鲁国的史书,写成《春秋》,于是有了“春秋笔法”的说法。

后来的儒家学者根据对《春秋》的研究,认为孔子将治国理念隐藏其中,由此发展出《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这三部“春秋三传”。

整个西汉历史,便是依靠这三传治理的。

先是汉武帝与儒家辩论,“公羊派”的董仲舒胜出,裁判认为无人比董仲舒更懂孔子。

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公羊传》治国。

汉武帝之子喜爱《谷梁传》,继位后便启用“谷梁派”治国。

之后王莽几乎凭《左传》篡夺汉室

孔子曾说,我只是改动了一下鲁国的史书而已

几千年后的鲁迅,大概也有同样的感受!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焰灵姬翻着竹简,疑惑道:“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

黑白玄翦也愣了一下:“陶俑殉葬不好吗?难道非得用人?”

没人知道孔子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

或者他当时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反正只要是孔子的话,后世儒家都会自行揣测深意,并找出各种理由和逻辑。

不过也正是如此,儒家才得以发展壮大。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借孔子之口所说,确实容易引起误解。”

高景解释道:“殷商时期,用人殉葬的风气盛行,直到周朝才逐渐控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