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148.5万字

第265章 王翦佩服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你别怪我就好。”

高景走到案前坐下,拿起韩非写的竹简,随口说道:“我把韩国十万边军交给秦国了。”

韩非愣了一下,苦笑道:“秦国要灭韩,再多十万也无济于事。”

高景目光落在竹简上,继续说道:“我还要在韩国推行变法,如果韩王阻拦,我就让王令无法从王宫传出。”

韩非沉默片刻,叹气道:“小师叔这是拿整个韩国,来换我的命?”

“看你怎么想。”

高景看着韩非,问:“你一心想要拯救韩国,到底是想救韩国百姓?还是韩国社稷?亦或是韩王安?”

韩非默默叹了口气,说:“韩非明白了!”

“明白了你还写这个?”

高景没好气地晃了晃手中的竹简,语气不满:“你这是怕自己死不了吗?”

竹简上,韩非用极为恶毒的语气,痛骂秦国上卿姚贾。

什么“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

什么“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还说什么不杀姚贾,秦王就无法“厉群臣”

姚贾是谁?

秦国上卿,秦王亲自赐他“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657衣冠,舞以其剑”。

嬴政将自己的衣服、佩剑都交给他,让他代表自己出使各国!

这样的信任,韩非却想着离间。

原本的历史上,秦国即将出兵灭韩魏,正是因姚贾游说贿赂,其他四国才未出兵,可见姚贾的能力。

韩非干笑一声,无言以对。

高景愤愤地指着他说,将竹简丢进火炉,道:“别再管闲事了,等回韩国,你想怎么折腾都行!”

“明白了,小师叔。”

“真明白了?”

“真明白了!”

高景仍不放心,干脆就在韩非这里住了一夜。

直到第二天赵高来接他离开。

章台宫大殿中,秦国群臣已齐聚一堂,商议国事。

赵高将高景带到章台宫门前,嘱咐他在此等候,自己则谨慎地走进大殿。

不久,殿内传来“召高景觐见”的声音。

高景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气,昂首挺胸步入大殿。

空旷、威严、肃穆。

这是章台宫给高景的第一印象,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再加上殿中两侧的文武百官,以及门外的秦锐士

高景顿时明白,为何秦舞阳会在此退缩了!

没有足够的内心定力,还真不敢踏进这里。

高景挺直腰背,步伐从容地走入章台宫,面对众多目光,走到台阶前,行礼道:“高景,拜见秦王!”

秦王嬴政身着王服,头戴王冠,神情威严,朝一旁微微点头。

赵高领会其意,上前一步,大声宣布:“封高景为秦国上卿,赐银印青绶,即日起持旌节入韩为相!”

简洁明了。

高景尚未开口,昌平君便站出来说道:“大王不可,此乃计谋!”

秦王未作回应,沉默不语。

昌平君转头对群臣说道:“当年高景入韩,韩王召见,询问救韩之策,高景曾为韩王献策……高先生,此事可有?”

高景点头答道:“回昌平君,确有其事。”

昌平君一笑,问:“不知是何计策?”

高景毫不隐瞒,直接回答:“我曾建议韩王归顺秦国,请求驻军,外靠秦国,内行变法,效仿勾践卧薪尝胆,以待时机。”

没想到高景如此坦白,昌平君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问道:“若高先生入韩,又将如何?”

高景笑了笑,答道:“自然是要变法强韩,以待天时。”

昌平君一时无言,竟不知如何应对。

倒是武将一方齐声喝斥:“大胆!”

高景神色平静,只略作一礼。

一位武将中的老者站出,拔出佩剑,盯着高景道:“高先生如此坦率,就不怕吗?”

他是少数仍能佩剑入殿的武将之一——秦王统一六国后,再无人可佩剑入殿。

高景望着这位老将,说道:“将军手中宝剑锋利,高景自然害怕。”

老将一愣,怒气散去,反倒兴致盎然地问:“你怕的,只是我手中的剑吗?”

说着,老将直接收剑入鞘,道:“现在呢?”

高景笑着道:“将军身穿秦国上将军的衣冠,高景还是怕。”

老将笑道:“你惧怕的是秦国上将军,而非我一个老将,是这样吗?”

“不。”

高景摇头道:“即使将军收回宝剑,脱下衣冠,混迹于民,我还是会怕。”

这次不仅是老将,殿内文武,甚至秦王,都感到疑惑。

高景平静地说道:“仅凭年龄和体格上的差距,将军就足以让高景惧怕了,又何必再加上‘上将军’的衣冠和‘上将军’的剑呢?”

老将若有所思。

高景向秦王行礼道:“韩国,也如高景一般!秦国派一将便可灭韩,又何必动用文武百官?”

不得不说,韩国是真的弱!

若不是顾忌其他五国联合,韩国早就亡了!

未来大秦被灭,西楚霸王分封燕、赵、魏、齐四国,唯独看不起韩国,直接杀死当时的韩王,将韩国彻底抹去。

“彩!”

老将大笑一声,正式行礼道:“王翦,见过高景先生!”

果然是他。

高景回礼。

昌平君不甘心,道:“你若入韩,焉知不会对秦国造成损害!”

高景道:“昔日陶邑有郑、王二人一起经商,他们一直和睦,生意做得很大。后来有人问:你们如何做到和睦相处?

郑、王回答:我不占他利益,他也不占我利益,所以合作长久。”

昌平君怒道:“货物易卖,怎能与国家大事相提并论?”

高景笑道:“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庖厨之事,竟能与治国相比?由此可见,有些道理是可以通用的。”

昌平君无言以对,干脆转向秦王道:“大王,秦国吞并诸侯,需先灭韩,韩灭后才能长驱直入攻打燕齐!”

无需秦王开口,高景直接道:“韩王不敢不借道给秦,而且还有粮草辎重送给秦军!”

昌平君仍不甘心,道:“与其担心韩国反复,不如直接灭掉它!”

秦王嬴政终于开口道:“好了,高景上卿走的是正道,我早知是计,却不得不答应。”

说着,对赵高说:“给昌平君看看。”

赵高低头,从秦王案头拿起几卷竹简,快步走下台阶,绕过水池,送到昌平君面前。

秦王道:“这是高景上卿的《治国策》,昌平君看看如何?”

昌平君疑惑地展开来看。

趁昌平君阅读之际,王翦突然问道:“听说儒家高景先生年纪虽轻,学识却很出众,不知他对兵家有何看法?”

高景思索片刻,道:“在高景看来,用兵之法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以及‘兵技巧’。”

王翦一怔,正色道:“请详解!”

其他武将也纷纷竖起耳朵,连文官和秦王也都转过目光。

兵法一向是秘而不传的,就连殿中的将领也不一定有机会学习。

如今有人讲解兵法,怎会错过?

高景整理思绪后说道:“所谓‘兵权谋’,便是运用各种计谋智略来击败敌人。

也就是‘兵不厌诈’中的‘诈’,通过欺骗敌人、迷惑敌人,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战术上的诡计、战略上的诡计,甚至外交上的诡计,都属于这一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众人回想自己所知的战争,一一对应,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王翦急切地问道:“敢问先生,何为‘兵形势’?”

高景笑了笑,道:“高景在小圣贤庄求学时,常与师兄荀子下棋,但棋艺不佳,屡战屡败,后来便想了个‘不败’的办法。”

秦王也忍不住问道:“是什么方法?”

高景笑道:“那就是不再与师兄下棋了!”

众人一时愣住。

高景继续解释道:“所谓‘兵形势’便在于此。要清楚敌我之间的‘形’与‘势’,‘形’指军队,‘势’指军队的状态。

当敌军强盛时,应暂避锋芒;若敌军势弱,则应全力追击。

师兄荀子棋力极强,‘势’占优,高景难以抗衡,只能避开。待高景棋艺增长,而师兄棋力退步时,便可出手了。”

听他这么说,众人都忍俊不禁。

秦王也笑道:“上卿此举,颇为符合兵法之道!”

高景道:“何时该避敌锋芒,何时该果断出击,这正是将领必须掌握的能力,意在掌控战局,让敌人受自己牵制。”

不仅是用兵之法,国家亦是如此,要认清“形”与“势”!

秦王恍然,道:“正是如此,寡人受教了!”

王翦又问:“那请问先生,“兵阴阳”又是什么意思?”

高景正色道:“兵者,道也!平庸的将领只看兵力多少、勇猛如何,这类武将多如牛毛,不值一提!

高明的将领,不仅要知己知彼,善用将士,还要观察天时,明白地利,懂得人心!

但在高景看来,仅做到这些还不够!

“兵”有可见之兵,手持武器的士兵,也有不可见之兵,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湖泽,所有万物万象,都可以成为兵!

“兵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何时藏虹不见,何时雷声收起,何时土润暑湿,何时雾气蒸腾……只要心中清楚,融会贯通,运用得当,便能胜过百万雄师!”

“彩!”

这次所有人都忍不住喝彩,武将们更是如遇甘霖,欣喜不已。

秦王不知何时已走下高台,急切地问道:“听先生讲述用兵之道,才知其中深奥玄妙,就连寡人也听得热血沸腾……那“兵技巧”又是什么意思?”

“大王可知道‘墨守成规’?”高景问道。

秦王一愣,道:“自然是知道的。”

高景笑道:“墨家擅长防守,主张‘非攻’,常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强国进攻,极擅打造防御器械守护城池,因此被称为‘墨守’,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理论和方法。

这就是‘墨守成规’!

‘兵技巧’便在于此,依靠攻防器械取胜!”

因此,在高景看来,一名带兵的将领,需通权谋、明形势、懂天文、识地理、知阴阳,还要会制造攻城器械辅助军队,这才算合格的将领!”

“彩!”

王翦长叹一口气,正色道:“高景先生一番话,将‘用兵之道’讲得透彻无比!王翦佩服!”

众人齐声道:“我等佩服!”

“大王,高景有大才,应当留在秦国!”

昌平君突然站出来说,他已看完高景的《治国策》,此刻看向高景的眼神格外复杂。

高景摇头道:“有诸位贤臣勇将辅佐大王,高景留在秦国作用不大。”

昌平君问:“先生如此大才,为何要去韩国?难道在先生眼中,秦王不是明君吗?”

王翦怒道:“昌平君,你这话有诽谤之意!”

身为秦将,他刚听完高景对用兵之道的见解,收获颇多,可以说有“半师之谊”,此时自然要替高景说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