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览清记

作者:张说怿 | 分类:同人 | 字数:67.2万字

第十八章 说媒

书名:览清记 作者:张说怿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7-26 04:34

裴珲一走便了无音讯,头一回和大孙子长时间分离,老沈氏担心得不行,整天又是摆供桌又是念菩萨的,裴琅知道她只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只要不劳累到身体就由她去了,只专心读自己的书。他深知自己没有什么文学天赋,偏又生在这文风昌盛的江南省,想出头唯有多用功罢了。日子就在老沈氏一日日的祷告中过去,开春的时候县里终于传来了消息,是县令大人亲自扎起红绸书写的烫金告示——金坛县的于枋老爷进士及第,获圣上亲口称赞“人品持重”!

消息一出,于家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热门,短短几天就门盈若市,光是裴琅乡里就有好些读书人前去登门拜会,甚至连庄先生都动了此念,又碍于两家实在无甚交集而作罢。

裴琅不关心光宗耀祖的于进士,他只想知道自家哥哥上榜了没有,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消息,不禁焦虑起来。没想到老沈氏倒是镇静下来了,看着他抓耳挠腮的样子笑道:“哥儿,你急什么?该来的迟早要来,有这功夫不如读你书去。”

“您不担心了么?”裴琅有些好奇,老沈氏前段日子明明担心得要命,怎么现在反倒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怎么不担心”老沈氏说,“我只担心他可有吃好睡好,可有水土不服,本是想叫他去见见世面,也没指望他能考上,若因此病了反倒不美。”

裴琅想到他哥出行前拿走的那一匣白花花的银子,只能感叹一句老沈氏财大气粗。

“这次中试的,还是于家的?”老沈氏问了一句,很快又接着道,“这于家啊,真是个厉害的。记得你祖父院试的时候,头名就是他们家的;你父亲那时候头名也是他们家的;去年恩科会试的状元公还是他们家的。”

说到这里,老沈氏沉思了一会儿道:“要算起来,那位于状元的父亲还是你祖父的故交呢。”

“哦?”裴琅竖起了耳朵,“还有这回事儿?”

“老黄历啦”老沈氏笑着说道,“多年不曾走动都快忘了,我也是才想起来的,你祖父的故友于千英家的孩子,可不就叫振哥儿么!他满月的时候我还去向于夫人道过喜呢,转眼竟过了这许多年。”

裴琅没想到自家居然还能跟于家扯上关系,不禁好奇道:“为什么我从未听说过?”

“你才多大,哪儿会跟你讲”老沈氏说,“于状元还有个亲哥哥,小名儿叫凤哥儿的,也是个极出挑的孩子,可惜和你爹一样,年纪轻轻就没了。”

老沈氏说到伤心处,擦了擦眼角接着道:“要说这于夫人也是个命苦的,夫君长子接连病逝,她独自个儿拉扯孩子长大,不知要多难过。所幸小儿子有出息,如今成了状元郎的母亲,总算是熬出头了。”

“祖母,我也会有出息的,到时候让祖母凤冠霞帔,保管和于夫人一样风光。”裴琅一本正经地保证道。

老沈氏笑眯了眼,慈爱地看着他道:“祖母不求你们多有出息,只要我的两个乖孙儿一辈子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地,就心满意足了。”

于枋热在金坛持续了很久,甚至等同乡的举子们都陆陆续续回来了,裴琅还能时不时地从乡人口中听见“于老爷”、“于家”之类的字眼,不过他已经没有心思去细听究竟了,因为裴珲的书信终于被人送至家门了,与书信同时登门的是于家的家人。

“晚辈姓于名枫,是长卿侄儿的新朋友。家中排行十二,伯母唤我十二郎即可。”来人自我介绍道。

老沈氏忙给他看座,又招呼裴琅去倒茶,这于枫也不客气,道了声谢就接过茶碗一饮而尽,裴琅不得不给他再倒一碗。

“恭喜伯母呀,长卿侄儿一举中试,如今已是贡生啦”于枫笑容满面地道喜,听得老沈氏不明所以。裴琅也是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说的“长卿侄儿”指的就是裴珲,连忙提醒老沈氏。

“哦,哦~”老沈氏恍然大悟,说,“哎呀他一个晚辈,怎敢劳动您大驾,真是太失礼了。”

“伯母不必见外,我与长卿侄儿熟的很,就像一家人似的,他的家书自然要交付与我。”于枫一脸理所当然的样子,看得裴琅嘴角直抽抽,心想谁跟你是一家人了?

老沈氏摸了摸放在桌边的书信,并未急着打开看,而是对于枫道:“十。。十二郎方才说,我这孙子一举中试什么的,可不曾有官差来报,这。。。”

“伯母莫慌,想来长卿侄儿在信中也未必能说清楚,我就先跟您交待了吧。”于枫道,“长卿侄儿到了京中是在江南会馆落的脚,我与他便是在此结识的。会试过后放榜,长卿侄儿榜上有名,乃是第三十二位,着实可喜可贺。可惜到了殿试当天,长卿却不巧染了风寒,无法应试,眼下只得一个贡生的名头,因此官差才不曾来报。不过也请伯母宽心,长卿已无大碍,说是四月末即可还乡。”

“没事便好,没事便好”老沈氏念了句阿弥陀佛,又问道,“如此说来,下科他直接参加殿试即可有进士功名?”

“正是。”于枫点头道。

“谢天谢地,真是菩萨保佑了”老沈氏很是激动,把书信捂在心口高兴得直念佛。

于枫眼光扫过裴琅,突然道:“这位贤侄多大了?书读到哪里了?”

“快十岁了,如今正在跟着先生学《尚书》。”裴琅乖乖答道,心想我上一世都二十好几了,比你还大。

于枫问了还不算完,又考了裴琅几个问题,见他对答还算可以,方才满意地走了,顺便拒绝了老沈氏的留饭请求。

于枫走后,老沈氏迫不及待地拆开书信,见裴珲写的与方才听到的相差无几,刚想放下心来,却看见最后裴珲又加了句“有件要紧事儿尚须祖母定夺,待孙儿回家后细细说来”心一下子又提上了,唬得裴琅直替她顺气。

“怎么话儿也不说清楚,这说半截留半截的,真叫人干着急。”老沈氏忍不住埋怨道。

裴琅也很疑惑裴珲的“要紧事儿”是什么,不过比起这个,更令他疑惑的是于枫略显古怪的言行,不论是一口一个“长卿侄儿”,还是审视般的眼神都令裴琅倍感奇怪,莫非这件“要紧事儿”是与于枫有关的?

裴琅想到这里,便问老沈氏:“祖母,他说他是于家人,咱家这些年跟于家还有来往么?”

老沈氏听了,摆摆手说:“哪能呢,我当年倒是有心维系,可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旁人避还来不及,我也没那脸皮去赖人家。后来你爹大了,正想重新拾起这门关系呢,于老爷和他长子偏又去了,留下孤儿寡母的倒不好太亲近。说来也是造化弄人,唉。”

“再后来呢?”裴琅刨根问底。

“后来”老沈氏想了想,道,“你爹仿佛说过想去拜访之类,可惜。。。”

裴琅秒懂,这回轮到他爹挂了。

“那哥哥怎么和于家人认识的?”

老沈氏不在意地说:“会馆那地方我听你祖父说起过,一省一个,人多口杂的,你哥哥遇见谁都不稀奇,兴许是觉得这于家孩子投契,就这么好上了。再说那十二郎又不是于状元的亲兄弟,跟咱家是毫无干系的。”

可是他给哥哥叫侄儿。。。裴琅对这个称谓十分不满,要是他的好朋友敢给他叫侄儿,他一定打到对方叫爸爸。

裴琅这边吐槽着,老沈氏那边又摆起了供桌,想把这个好消息传达给地下的父祖。拜祖宗是裴琅比较能接受的迷信行为,再加上真心觉得哥哥很了不起,便和老沈氏一起拜祭起来。

四月末的时候,裴珲果然回来了。坐的还是裴长林的牛车,裴琅在家里就听见他四叔的大嗓门在喊“贡生老爷回来喽”,然后就是闻讯出门的族人的欢呼声。裴琅打开大门跑出去,见到了正被族人围着说笑的裴珲,看样子气色倒是很好,似乎还圆润了些,只是有些长途跋涉后的疲惫感。

裴珲见裴琅出来了,连忙喊了声“六郎”就走了过去。不一会儿老沈氏也出来了,拉着裴珲左右打量,喜得眉开眼笑。

等彻底安顿下来,老沈氏便问道:“你信上说的那个要紧事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裴珲闻言正色道:“正要跟祖母说这个事儿。那于枫祖母定然见过了,其实我与他在会试放榜之前并不曾相识。”

“那你信上怎么说。。。”老沈氏有些紧张。

“祖母莫慌,我慢慢跟您说。”裴珲道“这次会试于家来了两人,一个是今科炙手可热的于老爷,另一个就是前些日子的于枫,我与他们本无交集,只是一道拜见了翰林院的于树范于大人,不曾想放榜之后那于枫便找上门来,说。。。”

他顿了顿,瞅了一眼立在一旁的裴琅,斟酌了下用词道:“说他有一侄女,贤良淑德,针织女红无一不精,听闻我尚未婚娶,便欲。。。欲许配于我。”

裴琅听了顿时两眼冒光,脱口而出“榜下捉婿!”难怪那于枫口口声声“长卿侄儿”呢,原来如此。

裴珲瞥了他一眼,无奈道:“婚姻大事孙儿不敢擅专,但又因并未定下,写在纸上唯恐传扬出去,于女方声名有碍,故而只得含糊其辞,倒教祖母忧心了。”

老沈氏听罢沉思道“于氏乃是世家大族,若能与他家结亲自是再好不过。只是于家女素来矜贵,怎会这般上赶着?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