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览清记

作者:张说怿 | 分类:同人 | 字数:67.2万字

第十三章 改天

书名:览清记 作者:张说怿 字数:3.0千字 更新时间:07-26 04:34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驾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之后,和硕雍亲王的时代便来临了。

当这一切发生时,裴琅正与江苏金坛的所有百姓一样在家中睡得正香,也许,还在做着一个金榜题名的美梦。今年上元节的花灯,已经如同那晚的烟花一般,在他的记忆中四散飞去了。

皇帝的驾崩没能给他的百姓们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一如他的丰功伟绩也没能为他们带来多少荣光。他们照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比起御座上的那个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儿女的亲事,以及田里的庄稼。

裴琅也像以往的每日那样读书练字。一年的时间,他从《三字经》学到了《诗经》,乙班升到了甲班,而昔日的同窗有的依然做着他的同窗,有的却已经退了学,永远离开了这间学堂。双卿照常日日过来听课,她学得极快,裴琅即使用尽全力也追不上她的速度。

这天他放学回家,正准备跟老沈氏一起吃晚饭,却见裴庆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说:“戴孝戴孝,快都戴孝!”

裴琅跟老沈氏不明就里,裴庆见他们只知发愣,急得直拍大腿喊道:“当今皇上没啦,举国戴孝!快别吃了,都先戴上!”

老沈氏反应过来,连忙去了内院,出来时已经换了一身全黑的衣裙,头上还戴了白色的孝帽。她手里拿着件麻衣,急急地让裴琅换了,又在他头上缠了白布条。裴庆看着他们换好装束才走,走前还不忘叮嘱道:“别忘了把家里头喜庆的物件都收起来,这几天不许宴饮玩闹,记住了啊。”老沈氏连连道好。

“想必你哥哥过几日也要回来了。”老沈氏重重叹了口气,半感伤半惶恐地说,“好好地,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裴琅没有接话,他总不能说果然如此甚至比料想的还晚上许多吧?而且他也清楚老沈氏并不是真的为康熙的死感到悲伤,那份惶恐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罢了。

裴琅没有这种忧虑,比起人称千古一帝的康熙,他对雍正皇帝的好感更多。但这些话却不可能告诉老沈氏,于是他只能安慰道:“祖母不要忧心,说不准未来登基的是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呢!”

老沈氏想想也是,将来怎样哪里比得上眼下如何!她舒展开眉头,说:“六郎说得是,来,咱们接着用饭。”她坐下来吃了两口,觉得有些不对,又起身把桌上的两盘荤菜撤了下去,只留下一盘素凉菜和一碟酱黄瓜。

好吧,皇帝的死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裴琅恨恨地把一片黄瓜塞进嘴里,瞬间感到了无限忧伤。

正如老沈氏所想的一样,裴珲在三天后便回到了家中。他身上也披着麻衣,头戴孝帽,竟要比老沈氏和裴琅打扮得都齐全。

“哥哥,县里怎样?”裴琅问道。

裴珲坐在书房的椅子上,听他这么问摇了摇头说:“堂尊大人也是前几日才得的消息,立马下令全县戴孝,各酒楼食肆也全都歇了业,别的倒也罢了,只是...”

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跟裴琅说:“我听学里有人说,那传位诏书上的‘传位于四皇子’似是有误,更有人说,先帝便是被那四皇子,和硕雍亲王给害死的,就连四皇子的生母德妃娘娘都不肯接受敕封呢!如今他们正商量着上书抗议之事呢,还问我要不要同他们一起。”

裴琅悚然一惊,忙道:“哥哥千万别信这些捕风捉影之言!”

“我知道的”裴琅说,“且不论这些话是真是假,单说是家国大事,又岂是我等区区秀才能够置喙的?这些事情,但凡沾上的,有几个是有好下场的?我也是不想同他们掺和,这才早早地回来了。”

裴琅听他这么说才放下心来,在他看来,这位满口佛偈的雍亲王,可实在不是个仁善的主儿啊。那个什么吕留良,不就是因为这事儿被移了九族么?!

裴珲在家里呆了十几天,才出了趟门去打听消息,回来的时候脸色却是青白的。他颤抖着声音对裴琅说:“六郎,幸亏我早些回来了。”然后就紧紧闭了闭眼,不肯再多言。

裴琅猜到大约与前些天嚷着闹事的秀才有关,也不禁后怕起来,他轻轻扯着裴珲的衣袖,努力去安慰他。

新年很快又到了,只是恰逢国丧,新皇权柄不牢,上面的人各怀异心,下面的人更是没有心思,康熙六十一年的春节过得极为惨淡。

这一年的除夕,裴家连惯例的鞭炮都没有放,老沈氏也只包了几样饺子吃,油都没敢多放。裴琅说她谨慎太过了,老沈氏却只回了句“小心无大错”。

过了子时,裴琅却没有立即去休息,他望着黑漆漆空荡荡的院子,想到了去年春节时的热闹与欢喜,不由长叹了一声。

到元宵那天,又有新消息传来,说新皇已经宣布了改元,新的年号叫做“雍正”,今年就是雍正元年。

裴珲得知后,私下还跟裴琅议论道:“这雍字好解,只是后一个‘正’字,莫不是新皇有为己正名之意?”

裴琅结合历史想了想,觉得还真就是这个可能。

他见裴珲神色轻松,忍不住问道:“哥哥可是有什么喜事?看着着实轻快了许多。”

裴珲笑意满满地说:“今年可是雍正元年啊!”

雍正元年,所以呢?裴琅迷惑地看着他,想不出雍正元年有什么值得他如此高兴的事儿。

裴珲拉了拉他后脑勺长出的小细辫子说:“我打听到,新皇有意要在登基之初加开恩科呢。”

裴琅恍然大悟,难怪他哥哥这么高兴呢,倘若当真要开恩科,那便是雍正朝的首科了!果真是件大喜事。他问道:“这信儿可准么?”

“大约是准的”裴珲说,“听闻是从于大人儿子的口中传出来的,能叫他诉诸于口的,想来不会有假罢,不过也不能完全确信,毕竟如今还早呢。”

那位前山西学政的儿子?裴琅觉得他能这么说,想来必是有了几分把握在心的,否则不是在砸自己老爹的名声么?他开心地向裴珲道喜,说:“弟弟祝哥哥马到功成,一举夺魁!”

“八字还没一撇呢。”裴珲点了点他的额头说,却也忍不住扬了扬嘴角,对大半年后那场还没影的秋闱充满了期待。

然而金坛县城里,他们口中的前学政大人于汉翔却没那么乐观。他眉头紧锁,手里端着盏热茶,却并不去喝,只一下下地敲着茶盅的盖子,任由陶瓷碰撞的脆响声声敲进他面前那名男子的心里。

那男子约摸四十多岁,身材颀长,模样极为清正,只是眼下却垂头瑟缩着肩膀,像个做了错事被家长撞见的小孩。

他这么站了许久,见于汉翔还是只顾一个劲儿地敲着茶盅,终于忍不住开口道:“爹,您不是已经得了准信儿了么,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于汉翔听了,把茶盖子扣好放到了桌上,重重哼了一声说:“圣心难测,谁又能说得准!如今才几月?!万一有什么变故,你让你爹这张老脸往哪儿放!”

他似是觉得不解气,抬了抬声音接着说道:“你说你,也一把年纪了,怎么还这般毛躁!我不过给你透了点风声出来,转眼就叫你闹得满城皆知!嘴上竟没个把门!你以往上无治国之才,下无齐家之能,而今竟连修身之德也没了!以后了出门,千万莫要说是我的儿子!”

男子原是束手弓腰地领教,听了这话却忿忿道:“儿子不过一时疏忽,父亲的话真叫儿子无法认同。别的不说,单说家里夫妻和睦,儿女孝顺,可见儿子的齐家之能还是有的。”

“你还好意思犟嘴了?!”于汉翔拍了拍太师椅的把手,愤然而起:“惠姐儿也就罢了,就看中哥儿那样子,便知是你教子无方!去年他在如意居闹的那一场,你以为我不知道么?!堂堂书香门第的子孙,倒跟个泼皮无赖似的,像话么?!”

“这...这都多久的事儿了,爹还拿出来说”男子仍有些不甘,气势却弱了许多,“中哥儿品性如何,您还不清楚么,若不是下人多嘴,被他听了些不该听的话,又岂会存了怨气,以致要跑到外头发泄?便是不妥,也在情理之中啊。”

于汉翔沉默下来,他深深思虑许久,方才开口说:“既然他早已知晓,索性就摊开了跟他讲,免得他日日胡思乱想。中哥儿聪颖,读书过耳不忘,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你要记得千万小心栽培,绝不容有任何闪失。”

“是。”事关那中哥儿,男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上天赐了我于家一块美玉,即便用尽了气力,也要将他打磨得尽善尽美才好啊。咱们于家的荣光,说不准就在中哥儿身上了。”于汉翔捋着胡须,不无感慨地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