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红楼:贾琮崛起

作者:绫绫依 | 分类:军事 | 字数:139.1万字

第422章 敏妃拒入宫

书名:红楼:贾琮崛起 作者:绫绫依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6

与此同时,京郊,火器研造院。

这里没有皇宫的金碧辉煌,只有连绵的灰色厂房、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弥漫的硫磺与铁锈气息,以及此起彼伏的金属敲打声。

核心区域的“机枢堂”内,更是热火朝天。

巨大的图纸悬挂在墙上,各种奇形怪状的零件散落在长桌上,几台正在调试中的新式燧发枪原型机被小心地固定在架子上。

邬思瑶穿着一身半旧的靛蓝色工装,袖口高高挽起,露出两截白皙却沾着油污的小臂。

长发简单地用一根木簪束在脑后,几缕碎发被汗水黏在额角。

她正俯身在一台结构复杂的镗床旁,眉头紧锁,用特制的卡尺仔细测量着一根刚刚加工出来的、闪烁着金属冷光的细长铳管。

“思瑶小姐!膛线深度还是不够均匀!第三段这里,浅了半分!”

旁边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戴着厚厚的水晶镜片,指着图纸上一个标记点喊道。

“知道了,陈伯!”

邬思瑶头也不抬,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疲惫,却异常清晰,

“调整刀头角度!再试一次!我就不信磨不出最完美的膛线!”

她直起身,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正要指挥工匠调整机器——

“圣旨到——!火器研造院督造使邬思瑶接旨——!”

一声尖锐高亢、与这工坊环境格格不入的通传声,如同惊雷般在机枢堂门口炸响!

所有工匠都愣住了,手中的活计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愕然望向门口。

只见一位身着五品内侍服色、手持明黄卷轴的宣旨太监,在数名小太监和侍卫的簇拥下,站在满是油污和金属碎屑的门口,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惊愕与强自维持的庄严。

机枢堂内的景象显然超出了这位公公的想象。

弥漫的金属粉尘、刺鼻的气味、轰鸣的机器、还有一群穿着油腻工服、满脸黑灰的“粗鄙”工匠

……这哪里是接圣旨的地方?!

邬思瑶也愣住了。

她沾满油污的手还握着卡尺,脸上也蹭着几道黑痕。圣旨?

这个时候?

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墙上巨大的火器结构图,又看了看自己这身实在不能见人的打扮,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

“思瑶小姐!快!快接旨啊!”

还是那位白发老工匠陈伯反应快,连忙低声提醒,自己也赶紧拉着身边的人跪下。

呼啦啦!

机枢堂内所有工匠,无论老少,都慌忙丢下手中的工具,扑通跪倒在地,黑压压一片,个个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

他们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种地方、这种时候见到传说中的圣旨!

邬思瑶这才回过神来。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中的惊诧,迅速将手中的卡尺放到一边,又用力在还算干净的工装下摆上擦了擦手。

然后快步走到堂中空地,对着宣旨太监的方向,撩起工装前襟,屈膝跪倒,姿态恭谨。

“臣女邬思瑶,恭聆圣谕!”

她的声音清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喘息,在这满是金属气息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宣旨太监看着跪在满地铁屑油污中的邬思瑶,看着她那身不合礼制的工装和脸上的污痕,嘴角几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

但圣旨当前,他只能强自镇定,展开卷轴,用尽可能洪亮清晰的声音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咨尔邬氏思瑶,粤海镇守使邬承德之女。秉性聪慧,天赋卓绝;匠心独具,巧夺天工。潜心火器之道,矢志强兵报国。改良燧发,威力倍增;创制雷火,克敌制胜。澎湖海战,利器扬威;九边定鼎,功在社稷。其敏慧精诚,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兹皇后懿旨,以金册金宝,册封尔为敏妃!特旨:允其自由出入宫禁!赐居宫内‘敏苑’,专司火器研发与工坊督造之职,直属工部、兵部,享独立奏事之权!凡火器相关事宜,可直接上奏于朕,或经部议处!宫中名分、待遇、护卫,皆按妃位最高规制供给!望尔秉承‘敏’字之训,精益求精,为国铸器,再立新功!钦此——!”

“敏妃?!自由出入宫禁?!宫内赐居‘敏苑’?!专司火器?!”

圣旨的内容如同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在跪地的工匠们心中炸开了锅!

他们震惊地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位和他们一起在油污里打滚、在图纸前较劲、在机器旁挥汗的思瑶小姐,竟然……被封妃了?!

而且还是如此特殊的、闻所未闻的妃位?!

既能自由出入皇宫,在宫里还有专门的院子,更能继续留在这里搞她心爱的火器?!

邬思瑶自己也彻底怔住了。

敏妃……自由出入宫禁……宫内敏苑……专司火器……

这几个字如同洪钟大吕,在她脑中反复回荡。

她想过陛下和娘娘会给她一个名分,却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一个尊贵的身份,更是对她所热爱、所追求的事业的至高认可!

是对她邬思瑶这个人,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大限度的成全!

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猛地冲上她的眼眶,鼻尖酸涩。她紧紧咬住下唇,才没让眼泪当场落下。

这不是委屈,是巨大的、几乎将她淹没的感动与释然!

“臣妾……邬思瑶……叩谢陛下、皇后娘娘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异常坚定。

她双手高举,如同接过最珍贵的瑰宝,恭敬地接过了那沉甸甸的、象征着身份的圣旨,以及盛放金册金宝的锦盒。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照射在她沾着油污却神采飞扬的脸上,照射在明黄的圣旨上,也照射在周围工匠们震惊、敬畏、继而转为无比狂喜与骄傲的脸上!

“恭喜敏妃娘娘!贺喜敏妃娘娘!”

宣旨太监和随行人员连忙躬身道贺。

“恭喜敏妃娘娘!娘娘千岁!”

机枢堂内,所有工匠如梦初醒,爆发出震耳欲聋、发自肺腑的欢呼!

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位“敏妃”娘娘能继续留在工坊,对他们、对火器、对大乾意味着什么!

这是他们最大的幸运!

邬思瑶站起身,捧着圣旨和金册,环视着周围一张张激动而熟悉的面孔,看着这充满硝烟与梦想的机枢堂,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灿烂而自信的笑容。

宣旨太监待欢呼声稍歇,脸上堆起恭敬的笑容,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宫中特有的含蓄。

“敏妃娘娘天恩浩荡,奴婢们真是替娘娘欢喜!娘娘您看……这金册金宝已至,按宫里的规矩,您得了这天大的恩典,是否……该择个吉时,入宫向陛下和皇后娘娘叩谢天恩?”

“陛下政务繁忙,想必……也盼着能见见娘娘,亲自……嗯……承受娘娘的这份感激之情?”

话语虽委婉,但眼神里的暗示却再明显不过。

新妃册封,侍寝谢恩是常理。

邬思瑶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了一下,耳根子“腾”地就红了。

她当然听懂了太监的弦外之音。

她下意识地紧了紧手中还沾着油污的卡尺,目光飞快地瞟向旁边的工作台。

“公公,”

邬思瑶定了定神,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陛下的恩典,娘娘的厚爱,臣妾铭感五内,片刻不敢忘怀!入宫谢恩,是臣妾的本分,更是臣妾的心愿!只是……”

她顿了顿,指向那根未完成的铳管和图纸,眼神恳切而专注。

“目前正是研发新型连珠铳的关键时期,此刻若是中断,前功尽弃不说,更会延误新铳定型!”

“陛下心系强军,若知此铳因臣妾入宫而延误,岂非辜负了陛下之厚爱?恳请公公代为回禀陛下与皇后娘娘,容臣妾在此间将此项关键突破完成,臣妾即刻沐浴更衣,入宫叩谢天恩!这新式连珠铳若能成,便是臣妾献给陛下和娘娘最好的谢礼!”

她语气坚定,理由充分,眼中闪烁着对技术难题近乎痴迷的光芒。

宣旨太监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愕。

他入宫多年,宣旨无数,见过新妃喜极而泣的,见过诚惶诚恐的,也见过迫不及待的。

却从未见过……捧着圣旨金册,指着半根铁管子,以膛线深浅不均、怕耽误试验为由,当场婉拒入宫谢恩的!

他张了张嘴,看着眼前这位新晋敏妃娘娘沾着油污的脸颊、亮得惊人的眸子,以及那份不容置疑的认真劲儿,最终把到嘴边的劝诫又咽了回去。

这位娘娘,果然……非常人!

陛下特旨让她留在工坊,不是没有道理的!

太监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好表情,重新挂上恭敬的笑容,只是这笑容里多了几分无奈和奇异。

“娘娘……心系国器,废寝忘食,实乃……实乃我大乾之福!奴婢……明白了。奴婢定将娘娘的……拳拳报国之心与迫在眉睫之务,原原本本,回禀陛下与皇后娘娘。想来陛下与娘娘圣明烛照,必能体谅娘娘的苦衷与……执着。”

“有劳公公!”

邬思瑶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

宣旨太监带着满心复杂和一群同样目瞪口呆的小太监侍卫们离开了。

机枢堂内,短暂的寂静后,工匠们看向自家这位“敏妃娘娘”的目光,除了先前的敬畏与狂喜,更添上了十二万分的崇拜!

“娘娘……您……您真是……”

白发老工匠陈伯激动得胡子都在抖,

“为了这膛线,连……连陛下的……都敢……推迟?!”

邬思瑶脸上红晕未退,却已重新拿起了卡尺,眼神锐利地盯回那根铳管,声音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专注。

“陈伯,废话少说!赶紧的,记录数据!第三段,再测一次!精度要求,零点三毫,一丝都不能差!这可是献给陛下的‘谢礼’!搞砸了,咱们上下,都等着挨板子吧!”

“是!娘娘!”

工匠们轰然应诺,干劲比刚才更足了。

机枢堂内,金属的轰鸣、卡尺的轻响、记录的报数声再次交织在一起,比任何乐章都更让邬思瑶沉醉。

敏妃娘娘?

嗯,这个名号……好像也不赖!

至少,在这片属于她的“敏苑”里,她还是那个能为了零点三毫的精度跟工匠们拍桌子瞪眼的邬思瑶!

至于宫里的敏苑……等她把这条完美的膛线磨出来再说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