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 分类:军事 | 字数:100.9万字

第374章 插翅难逃

书名: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3

却说益州、成都。

蜀王宫中,张常逊骇然失色:“鹿头关竟然失守了?”

小黄门战战兢兢:“正……正是!”

“怎会如此?”张常逊满脸不敢置信,“杜崇文呢?”

小黄门嗫嚅道:“”汉州广为流传,高楷得神仙相助,乍然翻越鹿头山,突至关内,与关外大军里应外合,”

“杜刺史抵挡不住,已然……已然兵败身死了。”

张常逊瘫软在玉榻上,只觉浑身劲力皆被抽空。

“胡言乱语!”孟之祥呵斥道,“怎会有神仙相助?”

小黄门磕头如捣蒜:“奴婢所言,句句属实,还请大王明鉴!”

张常逊挥了挥手,涩声道:“退下吧。”

“谢大王!”小黄门如蒙大赦,忙不迭地告退。

“事到如今,孤该何去何从?”张常逊唉声叹气。

阶下群臣皆神色黯然,无言以对。

本以为杜崇文这蜀中名将,率两万大军,足以镇守鹿头关,将高楷挡在关外。

谁没想到,这区区三日,鹿头关便已失守。

叫人情何以堪?

沉默良久,群臣之中忽有一人出列,沉声道:“大王,为保蜀国百姓,不如……献城归降!”

这一句话,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众人齐声拱手:“为百姓计,还请大王归降!”

张常逊颇为意动,正要点头答应,忽见孟之祥怒喝一声。

“尔等世食蜀禄,如今大王有难,不思群策群力,保全蜀国社稷,反而劝说主君投降,是何居心?”

群臣闻言,皆满脸羞惭。

张常逊叹道:“大厦将倾,狂澜既倒,非人力可以挽回。”

孟之祥满脸坚定:“大王不可说此颓丧之语,动摇人心。”

“鹿头关虽然失守,蜀国仍有三十余州,不曾易主,大王可下令,召集诸州青壮勤王,保全宗庙社稷。”

话音未落,忽见小黄门去而复返,惶恐道:“大王,外头传来消息,扶、茂、松、彭、遂、普、荣、陵、眉等诸多州县,皆改旗易帜,上表归附高楷。”

“什么?”孟之祥面色大变,“这如何可能?”

小黄门跪伏在地,低声道:“自从高楷攻下鹿头关,蜀国人人自危,忧心兵锋一至,身死族灭。”

“因此,一个个献城归降。”

“一群寡廉鲜耻的叛逆之人!”孟之祥满脸涨红。

群臣面露异色,忽有人道:“大势所趋,人心向背,还请大王早日归降,以保全性命。”

“还请大王早日归降,保全性命!”群臣齐声下拜。

张常逊苦笑一声:“天意如此,徒呼奈何?”

孟之祥厉声喝道:“先王筚路蓝缕,奋战数十载,方才创下这偌大基业,大王怎可拱手让人?”

“即便这些州县反叛,蜀国仍有邛、雅、黎、巂等诸州,心向大王。”

“大王若献城归降,置忠臣义士于何地?”

张常逊黯然不语。

“孟长史,你口口声声,保全蜀国社稷,只是,大敌当前,兵锋锐利,成都却无一兵一卒,亦无大将,该如何抵御?”群臣忍无可忍。

“此言极是!”

“若一意孤行顽抗到底,城破之后,大王性命不保,社稷覆灭,宗庙崩毁,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

“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先王?”

“此话有理!”众人议论纷纷。

孟之祥嗤笑一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城中百姓可为兵卒,老夫可为将,拼尽最后一人,也要守住蜀国社稷。”

“先王泉下有知,必然欣慰。”

“你疯了!”群臣愕然。

张常逊拧眉:“长史,你已年过半百……”

“廉颇老矣,尚善饭。”孟之祥拱手道,“老臣不才,愿为大王死战!”

张常逊无可奈何,只能由他去。

正说话间,忽见小黄门再度禀报:“大王,外头传来军情,高楷率领七万大军,正往成都而来。”

“此外,敌将段治玄经荣、陵二州,马规元经资、简二州,亦直奔成都。”

“这……”乍闻此事,殿内一片哗然。

“竟如此之快!”张常逊长叹一声。

三路兵马合围成都,直叫人插翅难逃。

群臣踊跃劝谏:“还请大王早做决断!”

然而,孟之祥力排众议:“待老臣率众与高楷一战不迟。”

“尔等自寻生路便是。”张常逊只觉筋疲力尽,丢下一句话,便回返后宫去了。

群臣作鸟兽散。

孟之祥一拂袖:“宁作贞良死节之臣,不为卖主求荣之辈。”

他回返府中,唤来甲士,吩咐一番,冷声道:“纵然粉身碎骨,也不叫高楷得偿所愿。”

此刻,消息传扬开来,城中百姓皆是惶恐。

虽说高楷仁名流传甚广,但这兵荒马乱之时,刀箭不长眼,难免一时不慎死于非命。

何况,孟之祥强行召集青壮,守御四方城门,明知必死,却不敢抗命,一时间,家家啼哭,哀声震天。

张常逊虽在后宫,却也隐约有所耳闻,不由喟然长叹:“孤于百姓无甚恩德,却要叫他们断送性命,实在有愧!”

徐慧妃不忍道:“大王不如下令,劝阻孟长史。”

张常逊摇头道:“长史执拗,非我所能劝阻。”

况且,他自继任蜀王以来,国中政事皆交由孟之祥,并无实权。

政令不出宫门,并无约束之力。

“令仪,大厦将倾,若事有不谐,你可独自逃命,不必顾虑我。”张常逊郑重道。

徐慧妃断然摇头:“妾身与大王,生同衾,死同穴,生死相随。”

“大王若有万一,妾身绝不独活。”

张常逊执起玉手,笑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徐慧妃亦展颜一笑。

笑着笑着,又泪如雨下。

世事当真难料,从前芙蓉园相逢,一为蜀国之王,一为歌舞之女,天悬地隔。却一见倾心。

数年过去,两人恩爱不减,奈何国将亡,城将破,社稷不存,性命难保。

张常逊叹道:“千百年后,史书工笔定会记载,我为亡国之君,你为惑主妖妃。”

徐慧妃笑靥如花:“史书工笔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弱女子,妾身与大王一往情深,何须在意。”

“令仪若为男子,不逊于满朝文武。”张常逊感叹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