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 分类:军事 | 字数:109.0万字

第341章 调兵遣将

书名: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3

高楷笑了笑:“传我军令,从三道募兵五万,以供调用。”

“米仓道这一路,由哥舒浩为主将,晏清为记室参军,率兵两万。”

“水路,则由段治玄为主将,马规元为副将,率兵一万五千之数。”

“窦公,有劳你调拨粮草。”

“得令!”众人凛然遵从。

夏侯敬德见诸将皆有任命,却遗漏他一人,不由瓮声道:“主上,末将愿领兵出征。”

高楷笑道:“稍安勿躁,早晚必有任命,还愁没有立功之机么?”

“是!”夏侯敬德放下心来。

想了想,高楷朗声道:“传令元整,命他率领五千兵卒,从葭萌关进发,直取剑门关。”

众人皆大惑不解。

剑门关易守难攻,主上已然决定绕行,为何又派遣元整前往攻取?

这区区五千兵卒,怎能建功?

杨烨咂摸片刻,询问道:“主上可是故布疑阵,迷惑剑门关守将?”

高楷淡笑道:“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既绕过剑门关,便叫元整领兵佯攻,牵制蜀军主力。”

“如此一来,米仓道、水道两路兵马,正可伺机而动。”

“主上思虑周全。”众人皆是赞叹。

杨烨却颇为疑惑,以往之时,每逢战事,主上必定率军亲征,身先士卒,此次为何裹足不前?

正思虑时,忽闻高楷郑重道:“此次征伐蜀国,至关紧要,绝不可疏忽大意。”

“望尔等齐心协力,共举大事。”

拿下剑南道,便坐拥四道之地、七十五州。

更有蜀地这个粮仓,人口殷实,足以成就帝王基业。

堪称立国之战!

“遵令!”众人轰然应诺。

待众人告退,高楷登高望远,暗思:这一战,颇不寻常。

似有何处被我忽略了,却又想不起来。

他放眼望去,无论金牛道、米仓道,还是水道,皆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不知根底。

“看来,兵分两路,虽为上策,却缺乏某个契机。”

“若无这个契机,恐怕金牛道、水道皆是困顿,无法建功。”

正是基于此,他方才决定,暂且在南郑坐镇,观望形势。

“但愿一切顺遂,早日攻取蜀国,一统神州西北。”

……

话分两头,却说剑南道,成都。

王宫中,群臣济济一堂。

“高楷来势汹汹,孤该如何应对?”张常逊神色慌乱。

孟之祥拱手道:“大王,当务之急,须得调兵遣将,前往各处关隘镇守,御敌于成都之外。”

张常逊犹豫不决:“孤听闻,高楷颇为仁德,不杀降者,我等何不顺势投降,保全性命?”

他自小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不通军事,性子仁弱。

却无领兵之能,也无顽抗之心。

甚至想着,献城投靠,继续过安逸日子。

然而,孟之祥厉声喝道:“大王慎言!”

“高楷仁德之名,不过自吹自擂,怎可轻信?”

“何况,一旦投降,宗庙社稷必然不存,九泉之下,大王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张常逊嗫嚅道:“孤不说便是。”

“只是,高楷势大,该如何抵抗?”

“为今之计,唯有严防死守,令高楷无功而返。”孟之祥沉声道,“若要守蜀地,必守剑门关。”

“大王须得派遣一员大将,前往坐镇。”

张常逊颔首:“长史可有举荐?”

孟之祥正要开口,忽见一员老将应声而出。

“大王,末将不才,愿镇守剑门关。”

张常逊看去,却是他父亲留下老将,严光远,为昭武将军,不由点头。

“可!”

“便由老将军,率兵三万,驻守剑门关。”

“务必御敌于关外,勿让高楷前进一步。”

“末将领命!”严光远肃然应下。

众人皆是赞同,严光远虽年过半百,却颇为悍勇,此前一直镇压西南,杀得异族闻风丧胆。

前些时日,方才调回成都。

“大王,高楷坐拥山南西道,可由渝州进发,走水道,逆流而上,不可不防。”孟之祥复又开口。

“依臣愚见,可派一万兵马,交由泸州刺史韦适调度,防备敌军。”

张常逊颔首:“就依长史之言。”

“大王,高楷率军来攻,唯有金牛、米仓、水路三道可走。”下首,司马崔鸿渐蓦然开口。

“金牛道有剑门关为阻,更有严将军镇守,不必担忧。”

“水路亦有韦刺史御敌,唯一可虑者,唯有米仓道,须得提防高楷突袭。”

张常逊面露疑惑:“高楷怎会兵分三路,莫非不怕我等各个击破?”

崔鸿渐回言:“大王,兵不厌诈,不可不防。”

“何况,高楷颇知用兵之事,未尝败绩,绝不可以常理揣度,须得多做准备。”

“依微臣愚见,可派一将前去梓州镇守。”

张常逊点了点头:“该派何人前去?”

“臣举荐一人,必能守御梓州,防备敌军来犯。”

“哦?”张常逊好奇道,“此人姓甚名谁,何方来历?”

“此人名为裴行基,出身闻喜裴氏,能文能武,颇能治军。”崔鸿渐回言,“由他镇守梓州,大王可高枕无忧”。

张常逊正要答应,忽见孟之祥喝道:“不可!”

“此人曾屡次三番,败在高楷手中,名不副实。”

“纵然出身不俗,却无用兵之能,断不可为梓州守将。”

崔鸿渐面泛怒火:“胜败乃兵家常事,怎可因一时失利,便全盘否定?”

“裴行基家学渊源,有名将之姿,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孟之祥嗤笑道:“崔司马此言,简直异想天开。”

“裴行基徒有其表,怎能委以重任?”

“更何况,他为外人,先仕齐国公,再仕我蜀国,三心二意,怎能轻信?”

崔鸿渐大怒,两人针锋相对,争吵起来。

张常逊不胜其烦,叫道:“此事容后再议,勿要吵闹!”

孟之祥拱手道:“大王,梓州守将不必急于安排,可令刺史暂作抵抗。”

“倒是江油关,须得派人镇守,以防敌军,从阴平小道突至。”

崔鸿渐哂笑一声:“阴平小道荒废数年,早已掩埋不见。”

“又处在崇山峻岭、深涧大泽之中,毒虫猛兽肆虐,瘴气弥漫,何须派人驻守,多此一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