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

作者:楚南风 | 分类:女生 | 字数:178.4万字

第1220章 大明考核,力助改革

书名: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 作者:楚南风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6

崇祯的声音,如同惊雷。

整个乾清宫,死寂一片。

崇祯这般要吃人的模样,他们以前见过。

可近两年以来,都没发作过了。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被崇祯厉声呵斥,须发皆白、素以老成持重着称的吏部尚书李遇知,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膝盖一软,“扑通”一声,重重跪倒在地。

额头狠狠磕在冰冷的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陛......陛下!臣惶恐!臣万死!”李遇知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陛下,吏部上下,皆按祖宗成法,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称职者,升迁;平常者,维持原职或平级调动;不称职者,一律降级使用、调任闲职、勒令致仕、甚至罢黜。”

“吏部上下,更......更不敢收受半枚银元啊!”

“不敢?”崇祯声音陡然拔高:“李遇知,朕问你!”

“这江苏知府陈洪谧,贪污受贿银子三万七千两,如何评的称职?还要升南京户部侍郎?”

“这苏州通判陈服远、推官袁枢、经历王梦鼎、司狱李应科、税课司大使钱肃乐,尸位素餐,正事不干,如何评的称职?还要升迁?”

以上这几位,是崇祯在苏州亲自审判、定罪的人,居然也在升迁名单上,这让崇祯如何不生气?

“还有这个!”崇祯的手指猛地一划,声音更加森寒。

“这应天府尹李正茂,土地田亩清查不清,如何评的老成持重、理事勤勉?如何评的称职?”

“还有,常州知府宗灏、松江知府张铫、镇江知府戴可立、徽州知府秦祖襄、浙江巡抚张秉贞、杭州知府刘自泛、湖州知府王士誉、嘉兴知府钟鼎臣、徽州知府秦祖襄、宁国知府朱元锡......这些人,都评的甲等,依据何在?”

“朕从南直隶来,一路明察暗访,走过这些地方,可都是民生凋敝、政令不通、隐田不清、税赋不明,无田无地流民众多。”

“如此考核,令朕寒心!”

......

崇祯连珠炮般的追问,直问得李遇知天旋地转。

陈洪谧是崇祯亲自挑选的、派往苏州任知府的人,考核不给甲等,那该怎么给?

其他的那些巡抚、知府,也没有多大错啊,如何不给考核通过?

“陛下......陛下明鉴!”李遇知伏在地上,声音嘶哑绝望。

只能试图辩解,“常州知府宗灏、松江知府张铫、镇江知府戴可立、徽州知府秦祖襄四人,任上… 虽无显绩,却也…却也未曾大过。”

“浙江巡抚张秉贞、杭州知府刘自泛、湖州知府王士誉、嘉兴知府钟鼎臣、徽州知府秦祖襄、宁国知府朱元锡......等人,考功司亦是多方查证,方......方有定论。”

“此乃三年考满,考功司、文选司按例.......”

“按例?”崇祯突然厉声打断:“好一个按例,朕就想知道,考功司、文选司按的什么例?”

“三年考满,两京一十三省,上至督抚,下至七品县令,考评甲等卓异者几何?评为称职者几何?评为平常者几何?评为不称职者,又有几何?”

李遇知被问得张口结舌,冷汗浸透了朝服。心中一团乱麻。

这些数字,他根本不能细究。

谁都知道,这些年,崇祯严打东林党,谁也不敢拿考核打压异己。

大明朝的考核,不过是为了维持官场体面、安抚各方势力、平衡各方利益罢了。

吏部的考核,几乎人人称职,不称职者凤毛麟角,除非是实在兜不住或者得罪了不能得罪的,才评不称职。

“李遇知,别跪着了,起来吧。”

“朕知道,吏部考功司、文选司,也无法对两京一十三省,上至督抚、下至七品县令一一核对。”

“朕要求你们,也有些过了!”

“谢陛下圣恩!”李遇知老泪纵横。

却不敢起来,而是继续请求:“陛下,臣年老昏聩,请求致仕!”

“致仕?”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均惊讶。

大明的官员,才涨十倍俸禄,如何舍得致仕?莫不是真的伤心了?被崇祯皇帝气着了,才说的糊涂话?

崇祯摇摇头,坚决道:“不许!”

“考核不清,吏治不明,不许致仕!”

崇祯此话一出,满朝文武,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崇祯皇帝的话,虽然坚决冷酷,但也最是暖人心。这说明,崇祯皇帝,对官员还是有感情的。

“谢陛下圣恩!”六十二岁的李遇知,终于挽回了一些面子。

崇祯更知道,考核这个大事,换个人上来,很难摆平,他还想要李遇知的威望。

“李尚书、宋侍郎!”

“臣在。”

李遇知和宋企郊急忙出列。

“考核官员,极其重要,需公平公正。”

“当凭吏部,恐难完成,还需要集户部、商部、农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七部之合力。”

“抚恤是否到位?各州府、县府衙吏,是否按照朕之旨意,从退伍兵员中招募?”

“各地是否建立学堂,招募秀才、举人为学生授课,忠烈子女是否可以免费入学?”

“各地清查土地田亩如何?与上一年的在册田亩是否有变化?变化几何?追缴历年积欠税粮又如何?”

“各地商业税收入几何?是否有增长?”

“以上这些,都要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

“否则,政令不通,法令不行,各地一潭死水,百姓照样艰难。”

李遇知、宋企郊听得,连连点头。

奋笔疾书,才记下来。

早有这样明确的考核要求,他们就好办了。

宋企郊心下明白,这考核,完全就是考新政的落实啊。

得力者合格,升!

不得力者不合格,黜!

“王承恩。”

“内臣在。”

“传旨,升左中允李明睿为户部右侍郎,协助尚书李遇知、左侍郎宋企郊,重新对大明官员进行考核。”

“谢陛下圣恩!”李明睿急忙出列,磕头谢恩,泪流满面。

先前升武将,没有他的名字,他还有很大失落。

这回,独升他一个,看来崇祯没有忘记他,是另有重用。

且由一个正六品的左中允,一朝升为正三品的侍郎大员,连升六级、儒林佳话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