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

作者:鬼迷疯 | 分类:都市 | 字数:6.6千字

第123章 岁末回望与暗流涌动

书名: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 作者:鬼迷疯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2

窗外的伦敦,裹挟在冬末特有的湿冷与灰蒙之中。泰晤士河蜿蜒流淌,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和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剪影。维斯特敏斯特大学古老的图书馆内,暖气发出轻微的嗡鸣,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属于期末的紧绷气息。林诗诗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精装书皮上烫金的拉丁文校徽,目光却并未落在摊开的国际法大部头上。她的视线穿透蒙着水汽的玻璃,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那些占据了年末新闻头条、用血腥与火光书写的日期与地名。

巴格达希拉的汽车炸弹,坎大哈清真寺的悼念日血案,伦敦地铁里凝固的上班高峰,沙姆沙伊赫海滨度假天堂的连环巨响……2005年,世界的伤口似乎并未因“9·11”的警醒而愈合,反而在暗流涌动中一次次被撕裂。每一次爆炸的回声,都像沉重的鼓槌,敲打在每一个渴望和平安宁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震惊、愤怒与钝痛。岁末的回望,不是为了咀嚼痛苦,而是为了在疮痍中寻找警示的微光,哪怕这光芒微弱而刺眼。

“林?”

一个温和的声音将她从沉重的思绪中拉回。是同窗好友艾米丽,正抱着厚厚的资料,示意她该去大讲堂了。“索恩教授的讲座,快开始了。据说今天讲‘国际法与亚洲发展中的平衡艺术’,挤破头的位置呢。”

林诗诗深吸一口气,将那些遥远的硝烟暂时压回心底。“这就来。”她合上书,起身时,脸上已恢复了惯有的沉静与优雅。作为香港林氏集团的千金,她早已学会在公众场合维持得体的面具,只是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忧思,如同泰晤士河底深藏的暗流。

维斯特敏斯特大学法学院最负盛名的爱德华大讲堂内,此刻座无虚席。空气中混合着旧羊皮纸、咖啡因以及年轻学子们求知若渴的躁动。讲台上,埃德加·索恩教授已然就位。他年约五十许,银灰色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深邃的蓝眼睛透过无框眼镜,流露出睿智与平和。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考究的丝质领带,以及那份沉淀了岁月与学识的从容气度,让他天然成为全场的焦点。他是国际法领域的权威,尤其以其对亚洲,特别是华邦共和国法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华邦近几十年取得的“惊人成就”,呼吁西方世界“放下傲慢与偏见,进行平等对话与学习”。这些言论,让他赢得了包括林诗诗在内众多亚裔学生的尊敬与信赖。

“女士们,先生们,”索恩教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穹顶空间,醇厚而富有磁性,“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回望,亚洲,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其发展轨迹无疑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华邦共和国,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力量,其法律体系如何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时,拥抱现代化、国际化?这其中的平衡艺术,值得我们深思……”

林诗诗坐在前排,认真做着笔记。索恩教授的论述逻辑缜密,旁征博引,对华邦近年来的司法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立法等如数家珍。他称赞华邦在经济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法治路径”,并强调“理解其内在逻辑,而非简单套用西方模板”的重要性。林诗诗频频点头,内心涌动着身为华邦人的自豪感。索恩教授,无疑是一位真正理解并尊重东方的智者。

然而,就在讲座进行到互动环节,索恩教授解答一位激进学生关于“华邦人权状况”的尖锐提问时,林诗诗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异样。索恩教授的回答依旧滴水不漏,强调了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呼吁“建设性对话”。但就在他低头整理讲稿的瞬间,那隐藏在镜片后的目光,似乎掠过一丝极其短暂的、难以名状的…冷峭?那感觉稍纵即逝,快得让林诗诗几乎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紧接着,索恩教授抬起头,脸上又恢复了那标志性的、包容一切的温和笑容。林诗诗微微蹙眉,心底泛起一丝微澜。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华邦共和国东南沿海的滨江市。

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处的办公楼层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熬夜咖啡的苦涩与纸张油墨的气息,以及一种无形的、高压电流般的专注。副处长办公室内,张彤彤正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纤细却有力的手指捏着一支红色记号笔,眼神锐利如鹰隼。

白板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照片、银行流水单据、网络截图和关系连线图。中央位置,用红笔重重圈出的,是一个名为“沙漠骆驼贸易公司”的标识。几条粗壮的红线从它延伸出去,分别指向中东某国的离岸账户、几个东南亚的空壳企业,以及——最新添加上去的——维斯特敏斯特大学下属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基金会”。

“查清楚了,‘沙漠骆驼’近三个月的异常资金流,最终有超过两千万美金,分批、通过极其复杂的多层嵌套和虚假贸易合同,流入了这个‘丝绸之路基金会’。”张彤彤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她刚刚被提拔不久,眉宇间除了干练,更添了几分沉稳的锋芒。“表面看,这是资助学术交流、文化展览。但资金规模之大,流转路径之隐蔽,与这家贸易公司的主营业务(据查主要是低价值日用百货)完全脱节。而且,”她顿了顿,用笔尖点了点基金会名誉顾问栏的一个名字,“这个基金会的名誉顾问,是埃德加·索恩教授。”

办公室里的几位骨干警员屏息凝神。彤彤副处长雷厉风行又心细如发的风格他们早已领教,她嗅到的“不对”,往往就意味着大鱼。

“彤姐,索恩教授…国际上名声很好啊,亲华派学者。”一个年轻警员忍不住低声说。

“名声是名声,资金是资金。”张彤彤斩钉截铁,“查!一查基金会近期的具体项目,资金使用明细,尤其是大额支出,有没有可疑的采购合同,有没有流向敏感地区或与‘骆驼’有关联的下游公司。二查索恩教授与‘沙漠骆驼’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任何形式的私人联系或利益输送,哪怕是最隐蔽的!三查中东那个离岸账户的最终受益人,给我一层一层剥开它的壳!这案子,水比我们想的深,恐怕不只是经济犯罪那么简单了。”她敏锐地嗅到了跨国犯罪网络的气息,甚至可能与更危险的东西有关联。

就在她下达指令时,技术科的小王匆匆进来,递上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脸色有些异样。“副处,我们在监控‘骆驼’公司一个加密通信节点时,意外截获了一个非常短暂的、高度加密的数据包碎片。破译难度极大,只解析出几个无法关联的代码和…一个指向性很强的后缀标识符。”他指着报告末尾的一行小字。

张彤彤接过来一看,眼神骤然一凝。那后缀标识符,赫然是:“**hbcongress-Sec7**”。

华邦国会-保密7区?!

一股寒意瞬间爬上张彤彤的脊背。这标识指向的层级太高了!是巧合?是栽赃?还是…一个她不敢深想的可能?她迅速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将报告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微微发白。“这份报告,加密等级提到最高,列为绝密附件,仅限我本人和厅长知晓。原文件销毁。小王,你什么都没看到,明白吗?”

“明白!”小王心头一凛,立刻应道。办公室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

而在遥远的西北腹地,群山环绕之中,隐藏着一处代号为“昆仑”的秘密基地。这里的空气冰冷而干燥,弥漫着消毒水、机油和一种无形的、钢铁般的纪律感。训练场地上,一个矫健的身影正在高速移动,动作快得几乎拉出残影。

萧萱萱,代号“凤凰”。汗水浸湿了她额前的碎发,紧贴在她线条流畅、蕴含着惊人爆发力的身体上。她的眼神专注而冰冷,如同瞄准猎物的隼。每一次闪避、突进、格挡、反击,都精准、高效,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战斗韵律。陪练的特战队员在她凌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眼中充满了敬畏。这位基地里最年轻的女性战士,以其超越常理的战斗素养和缜密如计算机般的战术思维,早已赢得了“人形兵器”的称号。

“停!”训练场边响起一声浑厚的命令。基地行动指挥官雷刚大校走了过来,面容刚毅如岩石。“萱萱,任务简报。立刻。”

萧萱萱瞬间收势,气息平稳,仿佛刚才那番激烈对抗只是热身。她接过雷刚递来的加密平板,迅速浏览。屏幕上显示着中亚国家坎达尔斯坦的地图,一个边境城镇“阿什塔”被重点标记。情报摘要冰冷而直接:

“**‘黑潮’组织活跃小组‘沙蝎’,确认潜入阿什塔。目标:于72小时内,利用‘巴扎日’(集市日)人流密集时机,发动大规模自杀式爆炸袭击,制造恐慌,破坏边境贸易通道。情报可信度:高。威胁等级:A+。任务:立即前往阿什塔,协同当地‘雪狼’特勤队,定位、清除‘沙蝎’,阻止袭击。行动代号:‘熄火’。**”

“明白。”萧萱萱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只有绝对的服从与冰冷的杀意。她转身走向装备室,步伐坚定。反恐,是她刻入骨髓的使命。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将那些潜伏在阴影中的“黑潮”彻底熄灭。

就在她更换作战服,检查装备时,个人通讯终端轻微震动。是李哲发来的信息,只有短短一句:“**‘玄鸟’(无人机代号)终试又被那群老学究卡住了!说我的飞控逻辑太激进!气死!你千万小心!**”字里行间透着技术狂人的执拗和对她安危的担忧。

萧萱萱指尖在冰冷的枪身上停留了一瞬,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暖意。她迅速回复:“**卡住好,省得炸。安。**” 一如既往的简洁,带着点她特有的冷硬式关心。她没有告诉李哲,这次任务地点,距离当年造成202人死亡的巴厘岛爆炸案区域并不算太遥远。有些阴影,无需共享。

世界的另一端,非洲大陆,萨拉赫共和国。

周宇阳原本整洁的工程师衬衫此刻沾满了尘土和汗渍。他躲在一处摇摇欲坠的土墙后,耳边是远处零星的枪声和迫击炮弹沉闷的爆炸声。他刚刚冒险修复了一条被炸断的通讯线路,让这个临时难民营得以与外界取得短暂联系。手机屏幕上,是林诗诗几个小时前发来的信息:“**伦敦阴冷,期末忙。想你。安好?**” 他快速回复:“**忙,信号差。想你。平安。**” 按下发送键,看着那个不断旋转的发送图标,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平安?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这个词显得如此奢侈而脆弱。他知道诗诗在担心,但他更不想让她知道这里的残酷。他必须活下去,为了她,也为了这些依赖他帮助的绝望平民。

而在华邦共和国某处绝密的巨型船坞深处,许明远正穿着防静电服,站在一艘如同钢铁山脉般庞大的潜艇——“海渊号”战略核潜艇的庞大身躯之下。幽蓝的冷光从巨大的龙骨缝隙中透出,映照着他严肃而专注的脸庞。他身边围着一群国内顶尖的船舶工程师、核物理专家和密码学家。气氛凝重得如同潜艇即将潜入的深海。

“许工,你看这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指着主控舱内一个极其复杂的集成控制面板,“这个冗余数据接口的底层协议…似乎有非标准的加密握手信号残留。非常微弱,设计图上也没有标注。”

许明远俯身,借助高倍放大镜和精密的探测仪器仔细检查着。那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异常信号,在他眼中却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虫般刺眼。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心中升起。国会派他们来,是对“海渊号”进行交付前的最终“全身检查和甄别”,确保这柄国之重器绝对安全、纯净。任何一丝“非设计”的痕迹,都可能意味着难以想象的漏洞。

“标记下来,重点分析。所有涉及该接口及其关联系统的图纸、代码、硬件日志,全部封存,单独列项,最高保密等级。”许明远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这艘承载着国家终极威慑力量的巨舰,绝不能有任何阴影潜伏其中。他的责任,重于千钧。

窗外的夜色,笼罩着伦敦、滨江、昆仑基地、萨拉赫的难民营、还有深海船坞。世界在不安中运转,暗流在平静的表象下汹涌。林诗诗合上记录索恩教授精彩讲座的笔记本,心中那丝疑虑的微澜尚未平息;张彤彤凝视着白板上指向维斯特敏斯特基金会的红线,以及那份写着“hbcongress-Sec7”的绝密报告,眉头紧锁;萧萱萱背上沉重的战术背包,最后检查了一遍枪械,走向等待的运输机舱门,眼神如冰;周宇阳靠在断墙边,听着远处的炮火,疲惫地闭上眼,祈祷着信号能发送成功;许明远在“海渊号”幽冷的蓝光下,对着那个可疑的接口,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岁末的回望,是哀悼,也是警醒。而新的风暴,已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酝酿。暗流之下,那些守护的影子,也开始无声地移动。距离维斯特敏斯特大学的毕业典礼周,还有七天。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